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陀的宗教體驗▪P4

  ..續本文上一頁哀求生的弟子說:“我可以救你,但是你必須聽我的話。”“佛陀!到了此刻,我還能不聽您的話嗎?”“好!請你即刻把手放下。”“哎呀!佛陀!怎能把手放下,那是要跌下懸崖,粉身碎骨的啊!”手不放下,佛陀就沒辦法救助此人,我們如果不放下我執、我見,佛法再好,也無能爲力,信心不夠,永遠無法和佛法相應。

  佛陀對于能夠依教奉行的弟子,耐心的給予調教,對于不能依教奉行的弟子,也方便的加以攝受。佛陀自己經曆過多年的苦行,了悟苦行的不究竟,但是弟子大迦葉喜好苦行,修持頭陀,佛陀雖然不加以鼓勵,但也不阻止,並爲大迦葉尊者說不苦不樂的中道生活。譬如阿難尊者爲佛陀姨母請願,讓女衆出家。佛陀對于不能依教奉行者的意見,也不會堅持己見,固執不采納。

  佛陀對弟子的愛護是細微的,再愚笨的弟子,佛陀也不厭其煩,諄諄教誨。佛陀的弟子中,有一位名叫周利槃陀伽,腦筋魯鈍,看經過目即忘。他懊惱異常,佛陀于是教他持誦“拂塵除垢”的偈頌。周利槃陀伽遵照佛陀的指示,每天手持掃帚,一面認真地灑掃塵埃,一面用心地持念“拂塵除垢”,佛陀並不時的給予開示。日複一日,年歲推移,終于掃除內心的塵垢,重現智能之光。

  對于懈怠不知精進的弟子,佛陀激勵他上進;對于操之過急,過分勇猛的弟子,佛陀則教以緩和。有一位聞二百億比丘,是個琴藝超群的音樂家。由于他平日嬌生慣養成性,乍入僧團,不適應沙門生活的清苦,加以他過于精進,身體不支,因此一天一天的虛弱下去。佛陀看到日益消瘦的聞二百億,于是就近取喻,告訴他說:“修行就像彈琴,琴絃拉得太緊容易斷,放得太松則不能成音,如果不急不緩,就能彈出美妙的音聲。修行也要不急不緩,恰到好處,才能持久有成。”

  佛陀對于弟子的教化方法,常是觀機逗教,應病予藥。而所教化的對象,則不分貴賤、貧富,一律加以關愛。譬如擔糞的尼提、理發匠的優波離,佛陀都慈悲納受他們,成爲僧團中的一分子;佛陀曾經救度五百賊人,棄邪歸正,信仰佛教;並智引叁迦葉兄弟,皈依正教。佛陀亦曾教導妓女,使入正道;感化鬼子母,愛人子如己出。

  佛陀視一切弟子如同自己的親生子女,佛陀並且舉例說:一個父母生有七個孩子,六個身體健康,健壯如牛,只有第七個孩子體質羸弱,百病叢生。父母對孩子的愛本是相同的,但是對于病痛的孩子所付出的關愛是更深刻、急切的。佛陀對于苦難的衆生,也是格外憐憫、體恤的。又好比有叁塊田畦,第一塊嘉禾累累;第二塊由于缺水,因此果實苦澀;第叁塊則土壤貧瘠、荒草叢生。農夫如果要開荒屯墾田園,一定先耕種第叁塊。常人生病了,才需要醫藥診治;幼童由于懵懂無知,才需要庠序之教;衆生有了煩惱,才需要佛陀的慈光被照、法水滋潤。佛陀是衆生依止生命的堡壘,是衆生傾訴委屈、心事的良師。

  佛陀如何攝化弟子呢?略而言之,約有四點:

  (1)以慈攝衆:佛陀不辭辛苦爲有病比丘看病,扶侍其起居,爲比丘煮粥療饑,並爲目盲的弟子穿針縫衣,不厭繁瑣。佛陀不以力量來攝取大衆,而以世間無以倫比的慈悲來攝衆。

  (2)以法領衆:佛陀不以權威武力來壓迫大衆,權威只能服人之面,而不能服人之心。佛陀樹立了如皎月清風般的聖潔風範,崇高的道德,偉大無匹的人格,使衆生由衷生起恭敬,接受他的領導。

  (3)以智教衆:佛陀成道以後,四十余年間,晝夜六時、叁周演說四谛十二因緣妙法,並且善喻舉例,出以幽默輕松的口氣,來開啓弟子的迷津。

  (4)以法養衆:佛陀不以金錢財物、美衣珍肴來養活衆生,而以禅悅法樂來滋潤衆生慧命。財寶有散盡的一日,而法喜是曆久彌新,源遠流長。

  (四)佛陀如何享受宗教驗體的生活

  佛陀對于世界一切的享樂,已經斷除貪戀之心,但是佛陀在宗教體驗的生活之中,享受到無法言喻的法樂。佛陀如何享受宗教體驗的生活呢?

  (1)以如生活:佛陀已證得真如法身,不爲五塵所染,不隨五欲而轉,一切如如不動,而能應行世間,普渡有情。如皓月映千江,自性本清淨;似麗日懸天際,光明遍照耀,慈悲不減,智能彰顯,是表現法身遍在、應世無礙的真理生活。

  (2)以緣行化:佛陀觀十二緣生緣起之法,而成正等覺。佛陀教化衆生也隨順因緣,能度則度,毫不著意。經上說:“佛門雖廣大,不度無緣人。”佛陀雖有種種神通,然不能度無緣之人。以衆生無盡,因緣不具足,更顯出佛陀的慈悲無限,待緣而度一切衆生。衆生雖頑劣,不知親近善法,但是佛則常垂雙手,等待衆生伸出求救的手,因緣聚集,佛陀仍然不棄任一衆生,慈悲加護。佛陀不僅救拔有緣之人,更擴而大之,“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普濟一切有情,佛陀的慈心悲願是難以測量和窺知。

  (3)以智擁有:佛陀未出家前,擁有美滿的家庭,顯赫的功名,享用不盡的富貴。出家後,受到國王的優厚禮遇,檀信的虔誠愛敬,營建精舍道場,資具無缺;弟子入門者衆,常隨左右,集至高無上的榮耀于一身。但是在佛陀的心目中,這些東西好比浮雲行空,瞬即消逝,不足挂礙于心。一切施舍從十方信衆而來,還施于十方信衆,隨緣來、隨緣去,恰似蜻蜓點水,了無余波,自在消遙。佛陀所擁有的是如來種子的散播,菩提道種的深植,這是無上智能的擁有。佛法本自具一切,在佛陀認爲四句偈勝于叁千大千微塵般的七寶,這是千金難換,不增不減真理的融合。

  (4)以定安住:我們經過一天的忙累,需要溫暖的家來安頓疲憊的身心;鳥兒覓食厭倦了,也需要窠巢來棲止弱小的身軀。但是危脆的國土,必有毀壞的一日,什麼才是永久無憂的安樂國?吾人應該安住在哪裏才安然無恙呢?佛陀告訴我們一個去處,安住在禅定之中。禅定的世界,是個“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無住的活動世界,這裏面充滿無限的禅味,深深的禅意。這裏有的是灑脫、自在、活潑的禅的風光,與宇宙天地俱在的永恒。

  今天將佛陀的宗教體驗,簡單地分成數點向各位說明,希望大家都能有所得。佛法如大海,能夠得到一瓢水,也就受用不盡了。非常感謝樂觀長老、臺北佛教會的理事長以及各位法師、信徒的大駕光臨。明天我想講的是比較開放、有趣的“阿羅漢的宗教體驗”,希望叁寶加被大家,我們明天准時再見!

  

  

《佛陀的宗教體驗》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生活與修持(上)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