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度生活。
我们凡夫也一样的穿衣饮食,但是所表现的心态却大不相同。《阿含经》上说有情众生以四种食物长养依身:一为摄养滋长形体之段食;二以衣裳华盖香油使肌肤接触之后,产生触喜爱乐之事的更乐食;三为靠思念以忘饥的念食;四为以心识而支持身命的识食。经上又说圣贤五种出世食,一为禅食,一为愿食,一为念食,一为解脱食,一为喜食。根据《心地观经》的说法,三世诸佛出生于世间时,则为众生演说四食,但是这四种都是有漏的世间食,只有法喜禅悦食才是圣贤所食的。我们食用一切,持的是贪着、差别的心念,骄矜自满的态度。佛陀每吃一口饭,则感念众生的恩泽大如须弥山;每踏出一步路,就想引导众生跨过茫茫苦海;每讲一句话,无不想将佛法贯穿众生的心房;佛陀沐浴,是为了洗净众生无始以来所薰染的尘垢;佛陀巡视教团,是希望众生能够早日成佛;佛陀无时无刻不在念念众生的哀苦,无时不在随地随处行大慈悲。佛陀在四十多年化他的生活中,每日仍然不忘独居瞑思;从日常的一言一行中,呈现出不贪、不瞋、不妄求,无对待、无差别、无执着,真理合一的圣者境界。“平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佛陀的生活是多么的平实而又不同于凡俗!
(二)佛陀如何应付困难和挫折
佛陀虽然过的是六度的生活,但是佛陀所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更是众多。你们各位处世接物,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如何来应付呢?是消极的逆来顺受,还是积极的排除困难。现在我举一些例子来说明圣者的佛陀,如何以他的智能来排难解纷。
佛陀成道以后,受到国王乡绅们的供养固然很优厚,但是有时出去托钵,无人布施空而回的例子也有。有一个富人名叫阿耆达,到只树给孤独园聆听佛陀说法,看到佛陀相好庄严,生大欢喜心,想请佛陀到自己的住处供养,于是请求佛陀说:“佛陀!请您到我住的随兰然地方,接受我的供养。”佛陀说:“你住的地方离开这里有一二百里,太远了!”“佛陀!那里的确偏远了些,但是那里没有佛法,那里的大众需要您的法雨滋润。”“我的徒众很多,不便前往。”“佛陀!没有关系,我的住屋宽大,请比丘一齐去,让我行布施吧!”佛陀看到阿耆达诚恳的邀请,为了不忍拂逆他的好意,于是答应他的请求。
阿耆达一看佛陀答应接受供养,满心欢喜地回去。回到家里,三朋两友力邀他参加宴会,并且建议把阿耆达家的花园布置得美仑美奂,共同举行舞会娱乐。阿耆达一时迷于玩乐,竟然把供养佛陀及佛陀弟子的事忘了,更甚的是,阿耆达并嘱咐仆人,舞会期间,一律不见访客,以免打扰。
约定的日期终于到了,佛陀带领弟子来到阿耆达的家,阿耆达和友人正在后花园鼓瑟作乐,仆佣也不敢进去通报,没有人招呼佛陀。佛陀无法,只好对弟子们说:“这户人家忘记约定,我们大家四散到各处去托钵吧!”屋漏偏逢连夜雨,大家到处去托钵,不巧此地刚遭逢饥馑,民风浇薄,没有信仰,看到一群比丘,手持钵盂来托钵,大家紧闭门户,不愿意供养。三天过去了,五百弟子,持钵出去,都是空钵而回。弟子们三天粒米未食,佛陀也寸食未进,弟子们还能忍耐,但是关心佛陀的弟子非常着急,想尽办法托些食物来供养佛陀。最后阿难尊者好不容易托到一些马吃剩的麦子,百般拜托另一户人家,将此半钵的马麦煮熟,然后亲自捧给佛陀食用。佛陀看看一群饥饿的弟子,不忍独自享用马麦,于是叫弟子们坐下,共同来分享这半钵常人无法下咽,而香味四溢的马麦。饥肠辘辘的弟子们分享佛德,吃到这珍肴美味,顿时饥饿全消,法喜充满,大家感谢地说:“佛陀!唯有依靠您的威德,我们才能通过难关。”大家欢欢喜喜地跟随佛陀回到精舍。
佛陀和弟子们返回精舍不久,阿耆达蓦然想起供养佛陀的事来。“唉呀!不得了!我要供养佛陀,佛陀光临了吗?”仆人回覆他:“早就回去了!”阿耆达听了,赶快备办丰盛的物品,带着惭愧的心,到只园精舍去向佛陀忏悔。佛陀看到一脸羞惭之色的阿耆达,温和的安慰他说:“没有关系,人难免会遗忘,事情已经过了,不必再耿耿于心。”佛陀的境界,早已超越世间的有无得失,丰富的供养牵动不了他的心,空无一物,甚至食非人之食,也不以为忤。佛陀在有无之中,已经证得有无一如,自性平等的境界。
佛陀所遭遇到的困难非常多,尤其由于弟子们而招来的麻烦,更是不在少数。譬如有一对男女青年已经订好婚约,并且选定某一天由女方依照风俗到婆家去回拜。当天这个少女清晨就起来调制香饼,准备带去给婆婆。饼刚刚做好,恰巧一位比丘来托钵,信仰虔诚的少女于是把饼供养了比丘。比丘把饼带回精舍和大家分享,美味可口,口齿生香。于是没有食用到的比丘们,纷纷到少女家中托钵,少女把要带去当礼物的饼全部供养比丘了,最后只好改变主意,明天再去会见婆婆。可是几天下来,比丘们天天来托钵取饼,少女始终无法成行,终于引起男方的误会,扬言说:“双方约好日子怎么不来呢?莫非想赖婚不成,既然你们如此的不诚意,我们就不要结婚吧!”男方不听女方解释,强行解除了婚约。女方的父母看到女儿因为供养比丘,而遭到被退婚的伤心事,就把此事一五一十地禀报佛陀。佛陀一听,立刻召集全体弟子,制定戒律,告诫弟子托钵受供应注意的事项。佛陀的悲心,希望普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非只为自己能满足口腹而已。佛陀对世间的人情来往还是不偏废的,说明佛陀是出世而不离人间的。
佛陀受到来自外道的迫害也很多。有一位年轻貌美的女郎名叫战遮,为外道所买通。有一天趁着佛陀登座说法时,把自己扮成孕妇,企图破坏佛陀的名誉。讲堂内大众正鸦雀无声,聚精会神地聆听佛陀演说妙谛,战遮女突然站起来,嗲声嗲气地指着佛陀说:“释迦!你满口的慈悲道德,但是我肚子里的孩子,你打算怎样?”深信的弟子们一听惊慌失色;信心不坚定的弟子,开始动摇起来。但是佛陀神色不变,心平气和继续说法。战遮女一看佛陀如如不为所动,于是跳跳嚷嚷,想要扰乱清静的道场。就在蹦跳之间,藏在衣内,绑着小盆子的绳子断裂,小盆子咚咚咚地滚了出来,恶毒的计谋暴露无遗,战遮女羞惭地抱头鼠窜。
外道一看陷害佛陀的技俩失败,仍然不死心,又怂恿一位名叫孙陀利的女子,经常出入只园精舍,以诬害清净的僧团。孙陀利甚至被外道所杀,嫁祸于僧团,但是佛陀以大智能,使得原凶就擒,洗除了冤枉。诸如此类的伤害打击,真是磬竹难书,但是丝毫不能损害佛陀圣洁的人格。
这些来自于外界的恶意中伤、狠毒迫害,并不能影响佛陀为教为众生的悲心。佛陀感到伤心的是来自于内部的不和,尤其是弟子提婆达多的叛变。在佛教的僧团中,由于对象普遍摄纳,因此佛陀的弟子有圣贤,也有愚劣,良莠不齐。僧团本是讲求六和无诤的团体,但是有些根器比较顽劣的弟子,有时也会有意气之争。譬如有一次佛陀在俱睒弥说法,弟子们发生激烈的争执,互不相让,佛陀于是为弟子宣说长生童子以忍止诤的感人故事。在种种艰难困厄之中,让佛陀最为伤感的是跟随他出家的堂弟提婆达多,为了争夺僧团的领导权而公然背叛佛陀,破和合僧。事实上提婆达多认识不正确,佛陀是以他那如明月般的圣洁道德来领导僧团,不是任何暴力或权势所能取代的。
提婆达多自己背叛了佛陀,并且恶毒地对佛陀的弟子发出宣言:“你们跟随佛陀出家,现在佛陀已经渐渐老了,佛陀的僧团,苦行色彩越来越淡薄,不认真修习苦行,怎能成道?我有阿阇世大王的护持,要苦行、要物资都比佛陀方便。”一些信仰不坚定的弟子,经不起提婆达多的诱惑,也背叛佛陀,见风转舵投到提婆达多的团体。大家想想:一心一意致力于组织清净无诤的僧团,维系诸佛慧命于不堕的伟大佛陀,遇到这样的事,怎不伤怀?但是佛陀哀而不怨,静静地开示弟子们说:“芭蕉的心如果长实了,就容易倒榻;骡马如果怀孕了,离死期就不远;小人如果得到太多的供养,享受的物质太丰富,道业就容易消失,失败就迫在眉睫了。”佛陀所哀伤的是众生的愚痴,自弃真理之门而不自知,而不是为个人的荣辱伤感。
跟随提婆达多的弟子,凶恶地发出狠话,要加害佛陀。跟随佛陀的弟子赶快准备棍棒,以保卫佛陀。佛陀一看弟子们要动武起来,莞尔一笑,告诉大家说:“你们太傻了,成了佛陀的人,还要用棍棒来保护吗?收起来,大家静坐念佛念法念僧。”佛陀的大弟子舍利弗,于是到对方那里,展开无碍的辩才,把背叛佛陀的弟子,甚至提婆达多的弟子说服过来,投归佛陀。佛陀看到迷途知返的弟子,不瞋不喜,只是淡然地说:“只要回头就是彼岸,大家精进,切莫放逸!”已经证悟无生的佛陀,是不会唾弃任何顽强的众生,佛陀只是担忧圣教的衰微,众生随业轮回,时时兴起大悲心救渡沉沦。
除了内忧外患所交叠而成的煎迫之外,佛陀一生所遭遇的坎坷,实是笔墨所无法描述的。即使到了晚年,父王净饭王、姨母大爱道的涅槃,弟子舍利弗的去世、目犍连的为教捐躯,甚至释迦族的被灭,都使佛陀为之忧感填膺。自觉圆满的佛陀,充满着人间的感情,面对生死无常,不是如草木般枯槁无情,只是佛陀是证悟真理,了脱生死的圣者,彻悟人有生老病死,分段往还,而法是恒常不变。一切的攻击伤害,对佛陀而言,都是进趋真理之途的逆增上缘。
(三)佛陀如何教化弟子
佛陀教化弟子是依据弟子的根器,而给与种种不同的教化,好比医生视病人病情的不同,而施以各种药物。佛陀对于执着太重的,就叫他学习放下。譬如有一个弟子对佛陀的教导尚能领受奉行,就是法执牢不可破。有一天此人攀登山岳,将至顶端时,不慎跌入山谷。当此人正悬在半山腰,上不不得,大喊救命时,佛陀即时现身崖边,对着手攀断枝,双脚悬空,哀…
《佛陀的宗教体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