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度生活。
我們凡夫也一樣的穿衣飲食,但是所表現的心態卻大不相同。《阿含經》上說有情衆生以四種食物長養依身:一爲攝養滋長形體之段食;二以衣裳華蓋香油使肌膚接觸之後,産生觸喜愛樂之事的更樂食;叁爲靠思念以忘饑的念食;四爲以心識而支持身命的識食。經上又說聖賢五種出世食,一爲禅食,一爲願食,一爲念食,一爲解脫食,一爲喜食。根據《心地觀經》的說法,叁世諸佛出生于世間時,則爲衆生演說四食,但是這四種都是有漏的世間食,只有法喜禅悅食才是聖賢所食的。我們食用一切,持的是貪著、差別的心念,驕矜自滿的態度。佛陀每吃一口飯,則感念衆生的恩澤大如須彌山;每踏出一步路,就想引導衆生跨過茫茫苦海;每講一句話,無不想將佛法貫穿衆生的心房;佛陀沐浴,是爲了洗淨衆生無始以來所薰染的塵垢;佛陀巡視教團,是希望衆生能夠早日成佛;佛陀無時無刻不在念念衆生的哀苦,無時不在隨地隨處行大慈悲。佛陀在四十多年化他的生活中,每日仍然不忘獨居瞑思;從日常的一言一行中,呈現出不貪、不瞋、不妄求,無對待、無差別、無執著,真理合一的聖者境界。“平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佛陀的生活是多麼的平實而又不同于凡俗!
(二)佛陀如何應付困難和挫折
佛陀雖然過的是六度的生活,但是佛陀所遭遇到的困難和挫折更是衆多。你們各位處世接物,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如何來應付呢?是消極的逆來順受,還是積極的排除困難。現在我舉一些例子來說明聖者的佛陀,如何以他的智能來排難解紛。
佛陀成道以後,受到國王鄉紳們的供養固然很優厚,但是有時出去托缽,無人布施空而回的例子也有。有一個富人名叫阿耆達,到只樹給孤獨園聆聽佛陀說法,看到佛陀相好莊嚴,生大歡喜心,想請佛陀到自己的住處供養,于是請求佛陀說:“佛陀!請您到我住的隨蘭然地方,接受我的供養。”佛陀說:“你住的地方離開這裏有一二百裏,太遠了!”“佛陀!那裏的確偏遠了些,但是那裏沒有佛法,那裏的大衆需要您的法雨滋潤。”“我的徒衆很多,不便前往。”“佛陀!沒有關系,我的住屋寬大,請比丘一齊去,讓我行布施吧!”佛陀看到阿耆達誠懇的邀請,爲了不忍拂逆他的好意,于是答應他的請求。
阿耆達一看佛陀答應接受供養,滿心歡喜地回去。回到家裏,叁朋兩友力邀他參加宴會,並且建議把阿耆達家的花園布置得美侖美奂,共同舉行舞會娛樂。阿耆達一時迷于玩樂,竟然把供養佛陀及佛陀弟子的事忘了,更甚的是,阿耆達並囑咐仆人,舞會期間,一律不見訪客,以免打擾。
約定的日期終于到了,佛陀帶領弟子來到阿耆達的家,阿耆達和友人正在後花園鼓瑟作樂,仆傭也不敢進去通報,沒有人招呼佛陀。佛陀無法,只好對弟子們說:“這戶人家忘記約定,我們大家四散到各處去托缽吧!”屋漏偏逢連夜雨,大家到處去托缽,不巧此地剛遭逢饑馑,民風澆薄,沒有信仰,看到一群比丘,手持缽盂來托缽,大家緊閉門戶,不願意供養。叁天過去了,五百弟子,持缽出去,都是空缽而回。弟子們叁天粒米未食,佛陀也寸食未進,弟子們還能忍耐,但是關心佛陀的弟子非常著急,想盡辦法托些食物來供養佛陀。最後阿難尊者好不容易托到一些馬吃剩的麥子,百般拜托另一戶人家,將此半缽的馬麥煮熟,然後親自捧給佛陀食用。佛陀看看一群饑餓的弟子,不忍獨自享用馬麥,于是叫弟子們坐下,共同來分享這半缽常人無法下咽,而香味四溢的馬麥。饑腸辘辘的弟子們分享佛德,吃到這珍肴美味,頓時饑餓全消,法喜充滿,大家感謝地說:“佛陀!唯有依靠您的威德,我們才能通過難關。”大家歡歡喜喜地跟隨佛陀回到精舍。
佛陀和弟子們返回精舍不久,阿耆達蓦然想起供養佛陀的事來。“唉呀!不得了!我要供養佛陀,佛陀光臨了嗎?”仆人回覆他:“早就回去了!”阿耆達聽了,趕快備辦豐盛的物品,帶著慚愧的心,到只園精舍去向佛陀忏悔。佛陀看到一臉羞慚之色的阿耆達,溫和的安慰他說:“沒有關系,人難免會遺忘,事情已經過了,不必再耿耿于心。”佛陀的境界,早已超越世間的有無得失,豐富的供養牽動不了他的心,空無一物,甚至食非人之食,也不以爲忤。佛陀在有無之中,已經證得有無一如,自性平等的境界。
佛陀所遭遇到的困難非常多,尤其由于弟子們而招來的麻煩,更是不在少數。譬如有一對男女青年已經訂好婚約,並且選定某一天由女方依照風俗到婆家去回拜。當天這個少女清晨就起來調製香餅,准備帶去給婆婆。餅剛剛做好,恰巧一位比丘來托缽,信仰虔誠的少女于是把餅供養了比丘。比丘把餅帶回精舍和大家分享,美味可口,口齒生香。于是沒有食用到的比丘們,紛紛到少女家中托缽,少女把要帶去當禮物的餅全部供養比丘了,最後只好改變主意,明天再去會見婆婆。可是幾天下來,比丘們天天來托缽取餅,少女始終無法成行,終于引起男方的誤會,揚言說:“雙方約好日子怎麼不來呢?莫非想賴婚不成,既然你們如此的不誠意,我們就不要結婚吧!”男方不聽女方解釋,強行解除了婚約。女方的父母看到女兒因爲供養比丘,而遭到被退婚的傷心事,就把此事一五一十地禀報佛陀。佛陀一聽,立刻召集全體弟子,製定戒律,告誡弟子托缽受供應注意的事項。佛陀的悲心,希望普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屬,非只爲自己能滿足口腹而已。佛陀對世間的人情來往還是不偏廢的,說明佛陀是出世而不離人間的。
佛陀受到來自外道的迫害也很多。有一位年輕貌美的女郎名叫戰遮,爲外道所買通。有一天趁著佛陀登座說法時,把自己扮成孕婦,企圖破壞佛陀的名譽。講堂內大衆正鴉雀無聲,聚精會神地聆聽佛陀演說妙谛,戰遮女突然站起來,嗲聲嗲氣地指著佛陀說:“釋迦!你滿口的慈悲道德,但是我肚子裏的孩子,你打算怎樣?”深信的弟子們一聽驚慌失色;信心不堅定的弟子,開始動搖起來。但是佛陀神色不變,心平氣和繼續說法。戰遮女一看佛陀如如不爲所動,于是跳跳嚷嚷,想要擾亂清靜的道場。就在蹦跳之間,藏在衣內,綁著小盆子的繩子斷裂,小盆子咚咚咚地滾了出來,惡毒的計謀暴露無遺,戰遮女羞慚地抱頭鼠竄。
外道一看陷害佛陀的技倆失敗,仍然不死心,又慫恿一位名叫孫陀利的女子,經常出入只園精舍,以誣害清淨的僧團。孫陀利甚至被外道所殺,嫁禍于僧團,但是佛陀以大智能,使得原凶就擒,洗除了冤枉。諸如此類的傷害打擊,真是磬竹難書,但是絲毫不能損害佛陀聖潔的人格。
這些來自于外界的惡意中傷、狠毒迫害,並不能影響佛陀爲教爲衆生的悲心。佛陀感到傷心的是來自于內部的不和,尤其是弟子提婆達多的叛變。在佛教的僧團中,由于對象普遍攝納,因此佛陀的弟子有聖賢,也有愚劣,良莠不齊。僧團本是講求六和無诤的團體,但是有些根器比較頑劣的弟子,有時也會有意氣之爭。譬如有一次佛陀在俱睒彌說法,弟子們發生激烈的爭執,互不相讓,佛陀于是爲弟子宣說長生童子以忍止诤的感人故事。在種種艱難困厄之中,讓佛陀最爲傷感的是跟隨他出家的堂弟提婆達多,爲了爭奪僧團的領導權而公然背叛佛陀,破和合僧。事實上提婆達多認識不正確,佛陀是以他那如明月般的聖潔道德來領導僧團,不是任何暴力或權勢所能取代的。
提婆達多自己背叛了佛陀,並且惡毒地對佛陀的弟子發出宣言:“你們跟隨佛陀出家,現在佛陀已經漸漸老了,佛陀的僧團,苦行色彩越來越淡薄,不認真修習苦行,怎能成道?我有阿阇世大王的護持,要苦行、要物資都比佛陀方便。”一些信仰不堅定的弟子,經不起提婆達多的誘惑,也背叛佛陀,見風轉舵投到提婆達多的團體。大家想想:一心一意致力于組織清淨無诤的僧團,維系諸佛慧命于不墮的偉大佛陀,遇到這樣的事,怎不傷懷?但是佛陀哀而不怨,靜靜地開示弟子們說:“芭蕉的心如果長實了,就容易倒榻;騾馬如果懷孕了,離死期就不遠;小人如果得到太多的供養,享受的物質太豐富,道業就容易消失,失敗就迫在眉睫了。”佛陀所哀傷的是衆生的愚癡,自棄真理之門而不自知,而不是爲個人的榮辱傷感。
跟隨提婆達多的弟子,凶惡地發出狠話,要加害佛陀。跟隨佛陀的弟子趕快准備棍棒,以保衛佛陀。佛陀一看弟子們要動武起來,莞爾一笑,告訴大家說:“你們太傻了,成了佛陀的人,還要用棍棒來保護嗎?收起來,大家靜坐念佛念法念僧。”佛陀的大弟子舍利弗,于是到對方那裏,展開無礙的辯才,把背叛佛陀的弟子,甚至提婆達多的弟子說服過來,投歸佛陀。佛陀看到迷途知返的弟子,不瞋不喜,只是淡然地說:“只要回頭就是彼岸,大家精進,切莫放逸!”已經證悟無生的佛陀,是不會唾棄任何頑強的衆生,佛陀只是擔憂聖教的衰微,衆生隨業輪回,時時興起大悲心救渡沈淪。
除了內憂外患所交疊而成的煎迫之外,佛陀一生所遭遇的坎坷,實是筆墨所無法描述的。即使到了晚年,父王淨飯王、姨母大愛道的涅槃,弟子舍利弗的去世、目犍連的爲教捐軀,甚至釋迦族的被滅,都使佛陀爲之憂感填膺。自覺圓滿的佛陀,充滿著人間的感情,面對生死無常,不是如草木般枯槁無情,只是佛陀是證悟真理,了脫生死的聖者,徹悟人有生老病死,分段往還,而法是恒常不變。一切的攻擊傷害,對佛陀而言,都是進趨真理之途的逆增上緣。
(叁)佛陀如何教化弟子
佛陀教化弟子是依據弟子的根器,而給與種種不同的教化,好比醫生視病人病情的不同,而施以各種藥物。佛陀對于執著太重的,就叫他學習放下。譬如有一個弟子對佛陀的教導尚能領受奉行,就是法執牢不可破。有一天此人攀登山嶽,將至頂端時,不慎跌入山谷。當此人正懸在半山腰,上不不得,大喊救命時,佛陀即時現身崖邊,對著手攀斷枝,雙腳懸空,哀…
《佛陀的宗教體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