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無分別智”,也就是指宇宙與我同在,衆生與我一體的“空性”。從世俗的眼光來看,這世間充滿高氐、貧富、穢淨、愚賢的種種差別;但是,若就般若智能的立場來看,這些千差萬別的現象,皆由緣生而空無自性;宇宙的萬有,物心也好、主客也好,性本空寂,二而爲一,這就是法界一味,差別即平等的理事無礙境界。菩薩若至此境界,則衆生對菩薩而言,不再是心外的存在,衆生即心,心即衆生,于是衆生的悲喜苦樂,就是菩薩的悲喜苦樂;衆生的生死輪回,就是菩薩的生死輪回;因此,衆生生病,菩薩亦因而染疾;衆生無明造業,菩薩亦代爲受苦。又由于無分別智般若空慧的推動,菩薩視衆生如己子,刻不稍緩地投入世間,積極地清淨衆生的罪業,而産生了“大悲清淨世間智”,達到事事無礙的法界。如此,有了無分別智的大智力,就可以修證無上菩提,如實無謬地化導衆生;而有了清淨的大悲心,才能積極有效地救度愚癡。大智力可以說是上求菩提的自利往相,大悲心是下化衆生的利他還相;自利即利他,利他即自利,往相乃還相,還相亦往相,智目悲足二者相輔相成,缺一則不可,是二而一,一而二,爲菩提心(思想)的主要內容。
更具體地說,菩薩爲了證得般若空慧,往往發大深心,盡形壽、舍身命地去追。在南傳大藏經中記載佛陀前生,曾有一世是婆羅門,名爲善慧,秉賦純良,喜聞佛法,常恭敬地供養叁寶。當時,正燃燈佛應化于世的時代,有一天,善慧聞知燃燈佛要到自己所住的村落來說法,喜悅萬分,爲了不錯過這曠劫難逢的因緣,善慧決定前往聽法。但是在交通不便的窮鄉僻壤,道路是崎岖難行的,善慧自忖:佛陀乃是世間的聖者,豈可讓沼泥沾汙了佛陀的雙足?于是,善慧脫下自己的衣裳,舖在佛陀會經過的道路上,並且散開頭發,躺臥在肮髒的泥路上,讓燃燈佛以及他許多阿羅漢弟子從自己的身上踏過,無限歡喜地來迎接佛陀。當善慧擡頭看到燃燈佛莊嚴圓滿的法相時,自內心發出贊歎說:“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乃發誓從今而後駕慈航拯救衆生,以求證同燃燈佛一般的正果。善慧這種求聞正法的精神,使他早彌勒菩薩九劫成正等正覺。又如常啼菩薩,在“八千頌般若經”中載有他求道的感人故事,大致是說常啼菩薩深感于善知識的難逢,苦于無法聽聞正法以獲得般若智能,常憂悲難禁,潸然淚下,故大家稱他爲常啼菩薩,或是常悲菩薩。他經常跋山涉水訪求名師指點迷津,後來聽說在東方五百由旬遠的衆香城,有一位世不二出的善知識──法上菩薩,善于說佛陀的清淨正法。常啼菩薩欣喜之余決定前往求法,並且打算賣身供養法上菩薩。于是,他一路上叫著,卻無人問津。最後,突然出現一位大漢,說是要買他的四肢或心髒、骨髓當作犧牲祭品,常啼菩薩求法心切,遂割下自己的手腕賣給對方。此事被當地富商的女兒知道後,十分感動,乃備辦了五百輛珍品寶物,跟隨常啼菩薩到衆香城。後來,常啼聽法上菩薩說到“如來不去亦不來,空性即如來”一句時,豁然開悟,立時進入甚深叁昧,而遊于浩瀚無垠的般若智海之中。
由善慧與常啼菩薩至心求法的例子,我們不難了解般若空慧的珍貴與難得。大品般若經上說:“般若波羅蜜,是諸菩薩摩诃薩母,能生諸佛法故。”對菩薩而言,般若的修持是重要的功課,好比嬰兒吸吮母親的乳汁漸漸長大成人一般,菩薩也攝取般若的醍醐法味,漸漸成爲果淨圓滿的聖者。獲得般若空慧之後,則可以泯除汙穢,而到達自性清淨的無心世界,發露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等的當體即空的境界。
前面我們曾經說過慈悲是實現菩薩行的原動力,這裏我們還要知道慈悲又分衆生緣、法緣、無緣等叁種;若是配合般若空慧,則能不住衆生相、法相而行人我二空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因此,經說般若波羅蜜是叁世佛母。
在諸佛的國土中,住有許多菩薩眷屬,幫助佛陀教化衆生;有的大慈大悲,有的具足般若智能。其中尤以脇侍大士最爲世人所知,爲家喻戶曉的菩薩。例如在娑婆世界中幫助釋迦牟尼佛的爲文殊師利菩薩與普賢菩薩;在西方極樂世界陪同阿彌陀佛接引衆生的有大勢至菩薩與觀世音菩薩;在東方琉璃世界協助藥師如來的有日光、月光二菩薩。其中又以文殊、大勢至、日光叁菩薩爲含具般若智能的大士,他們或者騎著雄師四處弘法,或者以智能之光戮破無明,或者手持日輪普照衆生,都是佩有大智能的利劍,可以說他們都是斷盡一切有漏煩惱的菩薩。
菩薩以大智能可以照見五蘊皆空,徹悟諸法空性,不生染著愛想,住于實相。不過,菩薩由于慈悲,不忍舍棄衆生,而且爲了滿其本願,往往還來世間行化,奔走于叁界之中,雖明知諸法實空,沒有能度的我,也沒有可度的衆生,但仍然熱心的去“啓建水月道場,大作空華佛事,降伏鏡裏魔軍,求證夢中佛果”。總而言之,菩薩之大智是爲了實踐大悲,大悲是爲了完成大智,二者運用自如,則可以圓滿成就無上菩提,那個菩提是即世而且離世,離世而又即世的。
以上是說明菩薩乃體證般若空慧的聖者,是思想淨化的聖者。下面接著要說菩薩的精神。
叁.菩薩的精神──堅忍與精進
現代,是個講求效率的科技時代,一切講究速成。如飛機、太空船、電報、快鍋、速食面、活動房子等等,無非是講求“速成”之下的産物,然而,從沒有聽說過人格是可以速成的,也沒有聽說樹木可以在朝夕之間長成的,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畢竟有的東西是無法速成的。若要學得一技之長,仍得費叁年五載的功夫不可。而菩薩追求佛道,更是如此,沒什麼終南捷徑可尋的,若不曆經累劫多世的修持是無法成就的。在奧林匹克世界運動會中,馬拉松式的長跑競賽,最足以考驗運動員的耐力與毅力,而菩薩在普化有情,追求佛道的過程中,就是這種馬拉松式長跑精神的顯現!經上曾說,菩薩要經過叁大阿僧只劫的修行,勤持種種法門之後,還要曆經一百劫,莊嚴叁十二相和八十種好,積聚菩提道種,才能成佛。換句話說,在真理的道路上,菩薩必須一步一步耐煩地、堅忍地前進不懈,曆經長期的考驗,始能成等正覺。也就是說,菩薩的特色就是要具有剛毅堅忍、勇猛精進的精神!
菩薩這種持久的忍耐、不求速成、精進不懈的精神,是怎麼來的呢?就是──來自于菩提心的確立!菩薩地持經說:“菩薩種姓,發菩提心,勤行精進,則能疾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菩提心是一切諸佛的種子,是長養淨法的良田;能洗滌一切煩惱垢,能鏟除衆生的無明障;菩薩有了菩提心,好比擁有舒軟的床鋪,可以安穩衆生五毒的身心。菩提心也使得菩薩不畏于佛道的遙遠,能遠離叁有而處于真理法海之中。菩提心就是菩薩不捐棄衆生,常在生死海中,以大願之船普度衆生。這種普度衆生的菩提心也就是堅忍與精進的精神。總之,菩提心一旦確立,則一切正願亦因之開始,實在是一切菩提道種的根本,大悲法行的依據,菩薩若是忘失菩提心,則不能饒益衆生,華嚴經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因此,欲修學大乘菩提薩者,一定要發菩提心。有名的善財童子,遍參五十叁位善知識之後遇到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告訴他的仍是要先發菩提心,因爲一發菩提心,即可得到諸佛的護持,開啓大乘悲願之門,是聲聞緣覺所不能及者,可見發菩提心的重要。
發菩提心既然如此重要,什麼是菩提心?我們應當依據什麼菩提心呢?所謂“菩提心”,簡單地說,就是“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心,例如佛光山中國佛教研究院,在每年新生入學訓練時,總會安排誦讀“勸發菩提心文”的課程,目的就在于激勵學生向菩薩道邁進。這一篇“勸發菩提心文”是蓮宗九祖即清朝省庵大師所作。因感于時人的好逸惡勞、忘失道念,故撰此文以勸導世人當念十種因緣而發菩提心。所謂十種因緣,即是:念佛重恩、念父母恩、念師長恩、念施主恩、念衆生恩、念生死苦、尊重己靈、忏悔業障、求生淨土、念正法久住。在發菩提心經論中則說菩薩要依思惟諸佛、觀身過患、慈愍衆生、求最勝果等四種因緣而發菩提心,以修習無上菩提。也就是要效法佛陀做大丈夫,發大勇猛,舍身命財寶,求一切智;常觀四大五蘊如夢幻泡影,悲愍衆生之造惡業而不自覺,乃發誓願上弘下度之心;能夠如此,就是發菩提心了。
菩薩發心是偉大的,菩薩的堅忍與精進是非一般人所能及的,但菩薩並不是萬能的、神化的上帝,耶教妄言萬能,但佛教不神化佛陀,更不神化菩薩,菩薩也是人,但菩薩是一個發菩提心的人,菩薩是一個堅忍與精進的人。在經上有一則佛陀對大衆說法的記載:一般人對佛陀的教導都能歡喜信受,唯獨有一人將頭轉來轉去,聽不進去清淨的妙法,任憑佛陀運用神通,現廣長舌,無限慈悲地諄諄教誨,都無法疏通這個頑強者胸中的茅塞。因此經上說,佛有叁大不能:(1)不能滅定業、(2)不能度無緣、(3)不能盡衆生界。然而,衆生雖如虛空般無量無盡,且有無緣不能度者,但諸佛菩薩卻能持續不斷,精進忍耐,知其不可爲而爲之,努力不懈地做永遠無法完成的工作;他們所發的菩提心也和虛空一樣,是無窮無盡的!他們的菩提心就像喜馬拉雅山上解凍的春水,涓涓不息地流著,等待因緣成熟之時,便要化解衆生冰凍已久的心靈!
法華經中,有一位常不輕菩薩,修持忍辱。看到任何人都畢恭畢敬地合掌問訊說:“我不敢輕慢你,你們將來都會成正等正覺的!”有些沒有信仰的外道,不但沒有回禮,反而破口大罵,甚至用棍棒瓦石打他;常不輕菩薩總是不加還手而避到遠處,口中仍恭敬地說:“我不敢輕慢你們,你們是未來的佛陀。”由此可知在菩薩心目中,衆生皆有佛性,只不過被無明覆蓋而不自覺罷了。好比摩尼寶珠掉入汙泥中而一時失去光…
《菩薩的宗教體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