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萨的宗教体验▪P2

  ..续本文上一页的“无分别智”,也就是指宇宙与我同在,众生与我一体的“空性”。从世俗的眼光来看,这世间充满高氐、贫富、秽净、愚贤的种种差别;但是,若就般若智能的立场来看,这些千差万别的现象,皆由缘生而空无自性;宇宙的万有,物心也好、主客也好,性本空寂,二而为一,这就是法界一味,差别即平等的理事无碍境界。菩萨若至此境界,则众生对菩萨而言,不再是心外的存在,众生即心,心即众生,于是众生的悲喜苦乐,就是菩萨的悲喜苦乐;众生的生死轮回,就是菩萨的生死轮回;因此,众生生病,菩萨亦因而染疾;众生无明造业,菩萨亦代为受苦。又由于无分别智般若空慧的推动,菩萨视众生如己子,刻不稍缓地投入世间,积极地清净众生的罪业,而产生了“大悲清净世间智”,达到事事无碍的法界。如此,有了无分别智的大智力,就可以修证无上菩提,如实无谬地化导众生;而有了清净的大悲心,才能积极有效地救度愚痴。大智力可以说是上求菩提的自利往相,大悲心是下化众生的利他还相;自利即利他,利他即自利,往相乃还相,还相亦往相,智目悲足二者相辅相成,缺一则不可,是二而一,一而二,为菩提心(思想)的主要内容。

  更具体地说,菩萨为了证得般若空慧,往往发大深心,尽形寿、舍身命地去追。在南传大藏经中记载佛陀前生,曾有一世是婆罗门,名为善慧,秉赋纯良,喜闻佛法,常恭敬地供养三宝。当时,正燃灯佛应化于世的时代,有一天,善慧闻知燃灯佛要到自己所住的村落来说法,喜悦万分,为了不错过这旷劫难逢的因缘,善慧决定前往听法。但是在交通不便的穷乡僻壤,道路是崎岖难行的,善慧自忖:佛陀乃是世间的圣者,岂可让沼泥沾污了佛陀的双足?于是,善慧脱下自己的衣裳,舖在佛陀会经过的道路上,并且散开头发,躺卧在肮脏的泥路上,让燃灯佛以及他许多阿罗汉弟子从自己的身上踏过,无限欢喜地来迎接佛陀。当善慧抬头看到燃灯佛庄严圆满的法相时,自内心发出赞歎说:“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乃发誓从今而后驾慈航拯救众生,以求证同燃灯佛一般的正果。善慧这种求闻正法的精神,使他早弥勒菩萨九劫成正等正觉。又如常啼菩萨,在“八千颂般若经”中载有他求道的感人故事,大致是说常啼菩萨深感于善知识的难逢,苦于无法听闻正法以获得般若智能,常忧悲难禁,潸然泪下,故大家称他为常啼菩萨,或是常悲菩萨。他经常跋山涉水访求名师指点迷津,后来听说在东方五百由旬远的众香城,有一位世不二出的善知识──法上菩萨,善于说佛陀的清净正法。常啼菩萨欣喜之余决定前往求法,并且打算卖身供养法上菩萨。于是,他一路上叫着,却无人问津。最后,突然出现一位大汉,说是要买他的四肢或心脏、骨髓当作牺牲祭品,常啼菩萨求法心切,遂割下自己的手腕卖给对方。此事被当地富商的女儿知道后,十分感动,乃备办了五百辆珍品宝物,跟随常啼菩萨到众香城。后来,常啼听法上菩萨说到“如来不去亦不来,空性即如来”一句时,豁然开悟,立时进入甚深三昧,而游于浩瀚无垠的般若智海之中。

  由善慧与常啼菩萨至心求法的例子,我们不难了解般若空慧的珍贵与难得。大品般若经上说:“般若波罗蜜,是诸菩萨摩诃萨母,能生诸佛法故。”对菩萨而言,般若的修持是重要的功课,好比婴儿吸吮母亲的乳汁渐渐长大成人一般,菩萨也摄取般若的醍醐法味,渐渐成为果净圆满的圣者。获得般若空慧之后,则可以泯除污秽,而到达自性清净的无心世界,发露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等的当体即空的境界。

  前面我们曾经说过慈悲是实现菩萨行的原动力,这里我们还要知道慈悲又分众生缘、法缘、无缘等三种;若是配合般若空慧,则能不住众生相、法相而行人我二空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因此,经说般若波罗蜜是三世佛母。

  在诸佛的国土中,住有许多菩萨眷属,帮助佛陀教化众生;有的大慈大悲,有的具足般若智能。其中尤以脇侍大士最为世人所知,为家喻户晓的菩萨。例如在娑婆世界中帮助释迦牟尼佛的为文殊师利菩萨与普贤菩萨;在西方极乐世界陪同阿弥陀佛接引众生的有大势至菩萨与观世音菩萨;在东方琉璃世界协助药师如来的有日光、月光二菩萨。其中又以文殊、大势至、日光三菩萨为含具般若智能的大士,他们或者骑着雄师四处弘法,或者以智能之光戮破无明,或者手持日轮普照众生,都是佩有大智能的利剑,可以说他们都是断尽一切有漏烦恼的菩萨。

  菩萨以大智能可以照见五蕴皆空,彻悟诸法空性,不生染着爱想,住于实相。不过,菩萨由于慈悲,不忍舍弃众生,而且为了满其本愿,往往还来世间行化,奔走于三界之中,虽明知诸法实空,没有能度的我,也没有可度的众生,但仍然热心的去“启建水月道场,大作空华佛事,降伏镜里魔军,求证梦中佛果”。总而言之,菩萨之大智是为了实践大悲,大悲是为了完成大智,二者运用自如,则可以圆满成就无上菩提,那个菩提是即世而且离世,离世而又即世的。

  以上是说明菩萨乃体证般若空慧的圣者,是思想净化的圣者。下面接着要说菩萨的精神。

  三.菩萨的精神──坚忍与精进 

  现代,是个讲求效率的科技时代,一切讲究速成。如飞机、太空船、电报、快锅、速食面、活动房子等等,无非是讲求“速成”之下的产物,然而,从没有听说过人格是可以速成的,也没有听说树木可以在朝夕之间长成的,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毕竟有的东西是无法速成的。若要学得一技之长,仍得费三年五载的功夫不可。而菩萨追求佛道,更是如此,没什么终南捷径可寻的,若不历经累劫多世的修持是无法成就的。在奥林匹克世界运动会中,马拉松式的长跑竞赛,最足以考验运动员的耐力与毅力,而菩萨在普化有情,追求佛道的过程中,就是这种马拉松式长跑精神的显现!经上曾说,菩萨要经过三大阿僧只劫的修行,勤持种种法门之后,还要历经一百劫,庄严三十二相和八十种好,积聚菩提道种,才能成佛。换句话说,在真理的道路上,菩萨必须一步一步耐烦地、坚忍地前进不懈,历经长期的考验,始能成等正觉。也就是说,菩萨的特色就是要具有刚毅坚忍、勇猛精进的精神!

  菩萨这种持久的忍耐、不求速成、精进不懈的精神,是怎么来的呢?就是──来自于菩提心的确立!菩萨地持经说:“菩萨种姓,发菩提心,勤行精进,则能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提心是一切诸佛的种子,是长养净法的良田;能洗涤一切烦恼垢,能铲除众生的无明障;菩萨有了菩提心,好比拥有舒软的床铺,可以安稳众生五毒的身心。菩提心也使得菩萨不畏于佛道的遥远,能远离三有而处于真理法海之中。菩提心就是菩萨不捐弃众生,常在生死海中,以大愿之船普度众生。这种普度众生的菩提心也就是坚忍与精进的精神。总之,菩提心一旦确立,则一切正愿亦因之开始,实在是一切菩提道种的根本,大悲法行的依据,菩萨若是忘失菩提心,则不能饶益众生,华严经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因此,欲修学大乘菩提萨者,一定要发菩提心。有名的善财童子,遍参五十三位善知识之后遇到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告诉他的仍是要先发菩提心,因为一发菩提心,即可得到诸佛的护持,开启大乘悲愿之门,是声闻缘觉所不能及者,可见发菩提心的重要。

  发菩提心既然如此重要,什么是菩提心?我们应当依据什么菩提心呢?所谓“菩提心”,简单地说,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例如佛光山中国佛教研究院,在每年新生入学训练时,总会安排诵读“劝发菩提心文”的课程,目的就在于激励学生向菩萨道迈进。这一篇“劝发菩提心文”是莲宗九祖即清朝省庵大师所作。因感于时人的好逸恶劳、忘失道念,故撰此文以劝导世人当念十种因缘而发菩提心。所谓十种因缘,即是:念佛重恩、念父母恩、念师长恩、念施主恩、念众生恩、念生死苦、尊重己灵、忏悔业障、求生净土、念正法久住。在发菩提心经论中则说菩萨要依思惟诸佛、观身过患、慈愍众生、求最胜果等四种因缘而发菩提心,以修习无上菩提。也就是要效法佛陀做大丈夫,发大勇猛,舍身命财宝,求一切智;常观四大五蕴如梦幻泡影,悲愍众生之造恶业而不自觉,乃发誓愿上弘下度之心;能够如此,就是发菩提心了。

  菩萨发心是伟大的,菩萨的坚忍与精进是非一般人所能及的,但菩萨并不是万能的、神化的上帝,耶教妄言万能,但佛教不神化佛陀,更不神化菩萨,菩萨也是人,但菩萨是一个发菩提心的人,菩萨是一个坚忍与精进的人。在经上有一则佛陀对大众说法的记载:一般人对佛陀的教导都能欢喜信受,唯独有一人将头转来转去,听不进去清净的妙法,任凭佛陀运用神通,现广长舌,无限慈悲地谆谆教诲,都无法疏通这个顽强者胸中的茅塞。因此经上说,佛有三大不能:(1)不能灭定业、(2)不能度无缘、(3)不能尽众生界。然而,众生虽如虚空般无量无尽,且有无缘不能度者,但诸佛菩萨却能持续不断,精进忍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努力不懈地做永远无法完成的工作;他们所发的菩提心也和虚空一样,是无穷无尽的!他们的菩提心就像喜马拉雅山上解冻的春水,涓涓不息地流着,等待因缘成熟之时,便要化解众生冰冻已久的心灵!

  法华经中,有一位常不轻菩萨,修持忍辱。看到任何人都毕恭毕敬地合掌问讯说:“我不敢轻慢你,你们将来都会成正等正觉的!”有些没有信仰的外道,不但没有回礼,反而破口大骂,甚至用棍棒瓦石打他;常不轻菩萨总是不加还手而避到远处,口中仍恭敬地说:“我不敢轻慢你们,你们是未来的佛陀。”由此可知在菩萨心目中,众生皆有佛性,只不过被无明覆盖而不自觉罢了。好比摩尼宝珠掉入污泥中而一时失去光…

《菩萨的宗教体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