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薩的宗教體驗▪P3

  ..續本文上一頁明而已。因此菩薩在無量劫中,發菩提心,生大慈悲,以無比的耐心,常行恭敬,來喚醒衆生對自性清淨心的覺悟。又如阿彌陀佛在前生──法藏菩薩時,發下四十八大願,願以無上菩提心莊嚴國土,只要他的國土中有一衆生未發菩提心,不得無生法忍,則不取正覺。因此,在阿隬陀佛的的極樂世界中多爲不退失道心,一生補處的菩薩。

  總之,菩薩的精神是始于確立菩提心,以至于剛毅堅忍、勇猛精進而持久不退的,是無法速成的,而發菩提的大願心,正是轉凡成聖,邁向諸佛菩薩世界的第一步!

  四.菩薩道的實踐──循序到永恒

  有人說佛教既是宗教也是哲學,是什麼道理呢?佛教有叁藏十二部的經典,汗牛充棟,教理高深,對于宇宙人生的現象有精辟獨到的闡發,有別于其它只能信仰不許懷疑的宗教,因此說它是哲學。但是佛教雖然如哲學一般具有嚴密的理論架構,卻並不僅止于對形而上學的探究,而特重道德倫理的實踐,因此說它是宗教。佛陀本身即是一個鮮明的注重道德實踐的例子!因此他在證悟之後,一再強調“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的法要,希望衆生自道德實踐中,淨化自己。當佛陀遇到外道提出形而上學的問題時,通常默而不答,譬如有名的“十四問難”即是如此,因爲玄學上的思辨問題,只是文字戲論,無補于煩惱的解脫,無益于實際的人生!由此可知佛陀是十分重視實踐的,佛教是一個重視躬身實踐的宗教,也是充滿倫理性質的哲學。更進一步地說,大乘菩薩道的實踐,正是佛陀根本精神的實踐!

  那麼,大乘菩薩道又當如何實踐呢?我想,同我們求學一樣,是循序漸進的。我們前面說過,菩薩學園是由幼稚園而小學而中學而大學乃至于研究所,菩薩道的修行就是如此,由煩惱的凡夫而至四雙八輩的阿羅漢而至斷除煩惱習氣的等覺菩薩,乃至于功德圓滿的佛陀境地,也都有一定的次第的。而菩薩的境界也因實踐功夫的深淺而有不同,就算是登地的菩薩,也還有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等十地的分別。而且進入初地歡喜地的菩薩,方稱爲地上菩薩,在初地之前的爲地前菩薩。地前菩薩要實踐叁十七道品方能離凡趨聖。

  所謂叁十七道品,又稱叁十七菩提分法,也就是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等,爲調治惡行、長養善法,斷除無明、莊嚴法身以進至菩提的資糧。這叁十七道品爲原始佛教以來即受重視的修行要目,即使修至十地的菩薩,仍要勤持不懈。除此之外,菩薩還要修持四攝法,就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種。其中,布施又分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叁種。在行布施時,要持施者空、受者空、施物空等“叁輪體空”的觀想,不以自己爲能施者,而泯除我執;不以對方爲受我惠者,消除對待之心,心無挂礙,不求回報,不計多少,根除法執,才是真正的布施。其次,愛語是由慈悲的心腸中所流露出來的溫和親切的言語;法華經中曾贊歎龍女“慈念衆生猶如赤子”,愛語好比慈母溫柔慈愛的語言,能化暴戾爲祥和,消弭紛爭。菩薩若做到“口中無瞋出妙香”的境界,則是愛語的境界。其次,說到利行,利行是利益衆生的行爲,爲大乘菩薩道所不可欠缺的德目,布施、愛語二者均是爲了達成利行的實踐功夫。而只要是利益衆生之行,不論多少仍要去做。叁國的劉備臨終時,曾留下“勿以惡小而爲之,勿以善小而不爲”的遺言,佛陀也曾爲眼睛盲了的弟子阿那律穿針補衣,因此,我們應當知道不積小善就無法成就大德,即使功德已經圓滿的佛陀,也不舍棄小善啊。小善既不容忽視,更不用說是利生的大行了。其次,說到同事,所謂同事就是指設身處地以應身教化的方便,譬如觀世音菩薩叁十二應身而觀機逗教,貪欲心重的就教化他行不淨觀,瞋恚心強的就引導他修慈悲觀;對農夫就講莊稼事,對婦人便說家常話,與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學精神是相通的。總之,這四種攝受衆生法,是實踐菩薩道必修的課目。

  另外,在實踐菩薩的道路上,最重要的是六波羅蜜與十波羅蜜。六波羅蜜又稱六度,即度化衆生到涅槃彼岸的六種方法。其中布施、持戒、忍辱是利他的福德資糧,精進、禅定、般若叁者則是自利的智能資糧。實踐六度,便能福慧雙修,通達諸法妙谛。關于布施,前面大致說過,這裏要強調的是菩薩對衆生施與財、法、無畏的布施波羅蜜時,必須富有“功成不居”的精神,發揮到極致,則與老子所說“己愈爲人己愈有,己愈與人己愈多”的境界是相同的,也就是說布施到最後,反而會感到自己擁有的越多,乃至無所不有。至于持戒,可以對治惡業,有止惡的攝律儀戒、行善的攝善法戒、利他的饒益有情戒等叁聚淨戒。持戒波羅蜜首重存心。若是外面守戒如儀而內裏存心不良,陽奉陰違,則不算是持戒;若是外行方便而內猶守戒,則仍不算是破戒。譬如六祖慧能,當他隱于山中與獵人同住時,吃的是肉邊,菜然而無妨于他的修行。因此,持戒必須內外如一,無終食之間違“戒”,則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最初,持戒的人往往感到動辄觸禁,等到積久成習,乃至從心所欲不踰矩時,已等于持戒的最高境界了。其次,說到忍辱波羅蜜,是對治瞋恚,安住身心的方法。行忍辱,可以化幹戈爲玉帛,阿含經中有不少這一類的故事。我們曆史上最著名的就是韓信的忍胯下之辱,由于忍辱,激勵他成爲一代名將。又如越王勾踐,爲了複國而臥薪嘗膽,其間,曾爲了取得吳王夫差的信任而嘗糞使味,忍人之所不能忍,難怪他能再中興複國!由此可以了解忍辱力量之大之不容輕視。菩薩在實踐布施、持戒、忍辱叁種波羅蜜之後,還要精進力行,不生退轉之心,始能進至禅定,乃至徹悟而得般若波羅蜜,此時,欲成就無上菩提就非常容易了。

  其次,所謂“十波羅蜜”是就前面所說十地修行的法門而言,即指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能、方便、願、力、智等十種,前六者即是上面說過的六波羅蜜。方便,爲菩薩上弘下化時的種種權巧施爲。願,則指菩薩于追求佛道時所發下的本願,如普賢菩薩有十大願、藥師如來的十二大願、觀世音菩薩的十二大願、文殊菩薩十八大願、法藏菩薩的四十八大願,此外,尚有“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的四弘誓願,爲菩薩的共同願行。誓願,使得菩薩充滿力量、智能而實踐菩薩道。

  菩薩在二大阿僧只劫中,修持叁十七道品、四攝法、六波羅蜜,乃至實踐十波羅蜜,漸漸超凡入聖;自初發心的菩薩而至久發意的菩薩,而至阿鞞跋致不退轉的菩薩,而一生補處的菩薩,並以一百劫莊嚴相好,叁只圓滿福慧,終而登上等覺佛地。因此,菩薩道的完成,實在不是一蹴可成的,必須循序漸進,並且內外如一經久不斷的修持,才能一階一階地登升上去,其間每一階段的完成,都將是永恒的喜悅!

  今天,我們講的是有關菩薩的宗教體驗,有實際的例子,也有抽象的義理,大致是淺顯的,爲的是讓各位容易了解而樂于去實踐。由上面所說,我們知道要成爲菩薩,說難不難,說容易也還不太容易,其中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就是菩薩也是凡人做的!只要我們能涵養慈悲的性情,發菩提心,學習菩薩堅忍無我的精神,修持六波羅蜜,有心成爲菩薩,那麼,你,就是菩薩了!因爲能夠實踐菩薩之道的人,就是菩薩了。

  最後,我祝福各位都能蒙受菩薩慈悲甘露的滋潤,早日證得菩提,祈求叁寶加被各位吉祥!如意!

  

  

《菩薩的宗教體驗》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