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心的動態到心的靜態▪P4

  ..續本文上一頁,各位都要回到自己的家,而卻不能住到我家、住到他家;我雖沒有家,卻可以到處以寺爲家──出家無家處處家。“無”並非是沒有,“無”中反而更有、更多、更豐富。人們常喜歡爭取有的,其實“有”就是有限,“無”才是無限,在無中永遠無人能和我們相爭。前賢所謂的“聖人終不爲大,故能成其大”、“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等道理都是相通的。

  十六世紀時,日本有一位大軍閥織田信長,一次下令縱火焚燒甲斐的惠林寺,正當烈火高張,四處一片混亂,衆僧都哆哆嗦嗦,驚慌地擠在陽臺上,那時寺院住持快川禅師猛喝一聲:“不要慌!坐下,我們再來參坐一枝香!”熊熊大火之中,禅師接著又說:“慌張、恐懼又怎麼能轉*輪呢?難道非要安全自在才能轉*輪嗎?所謂『參禅何須山水地,滅卻心頭火亦涼』,我們且安坐靜參吧!”

  我們若能認識自己,于無住無著中安了自心,就如慈航大師所說:“只要自覺心安,東西南北都好”,經中也說:“心淨則國土淨”,即使我們處于冰天雪地、焚風熇火,抑或寄身荒山野幕、茅蓬草廬,一樣都能安心立命,怡然自得。

  四、從心的動態到心的靜態 

  心一動,世間萬物跟著生起,紛紛攘攘,無時或了;心一靜,浮蕩人生複歸平靜,紛爭遁形,塵勞消迹。心的動態千差萬別,心的靜態平等一如;心的動態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心的靜態是“涅槃寂靜”。所謂“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世間不管如何差別動亂,在悟道的人看起來,千差萬別仍然歸于平等,動亂顛倒終亦歸于寂靜。

  唐朝的馬祖道一禅師,一生提倡“即心即佛”,他的弟子大梅法常就是從這句話而契入悟機,徹悟後一生隱居在大梅山。有一天,馬祖派侍者去試探法常,對他說:“法常!你領悟了老師的『即心即佛』,但是老師最近又說『非心非佛』呢!”法常聽了,不爲所動地說:“別的我不管,我仍是『即心即佛』。”後來,馬祖禅師聽了侍者的報告,欣然颔首道:“梅子成熟了!”

  古德說“竹影掃階塵不動”,大梅法常既悟了“即心即佛”的道理,就有如穩坐泰山,即便老師真的一百八十度的改成“非心非佛”,對他來說,也不過是階前的竹影因風搖曳,絲毫也掃不動一點塵埃。

  佛教中常用“明珠在掌”比喻佛心般若並不在高遠之處,而是人人可握之物。然而,“石中之火,不打不發”,石頭雖可發火,不經敲打,火不出來;雖然人人心中都有佛性,但若不修不證,就如同懷中雖有钜寶而不知取用一樣枉然。

  如何能修證出我們心中的佛呢?日本鈴木大拙在歐洲弘揚禅宗時,有人問他:“釋迦牟尼佛對衆生最後的希望是什麼?”鈴木大拙答道:“釋迦牟尼佛對衆生最後的希望就是:抛棄依賴的心。”人的心常依賴別人,自己不能作主;又常受外界牽引,自己無法把持。如何來用我們的心呢?現在我提供一些辦法給各位。

  我們心中常有許多妄想心、是非心、惡念心、自私心,所有這些妄動的心,要用正動的心去對治它。比方說我們要有慚愧心、忏悔心,時時反省自己、要求自己;要有歡喜心,對別人的一切,都以歡喜之心來包容。我們在生活中如果能常常抱存歡喜心,便可以接觸到佛心。要有感恩心、知足心,要常想“我能給別人什麼”?不能自私自利,只計念“別人能給我什麼”?要想到:如果沒有公共汽車、出租車,我們怎麼能來這裏聽講演?沒有工人織布,沒有商人販賣,我們如何能生活?沒有大有爲的政府領導、保護我們,我們又怎能安居樂業?那些危言聳聽、挑撥離間的言論,或訛言诋毀、言不由衷的人,實在是“別有用心”。

  我們要有慈悲心,然後才能進入靜態的心。什麼是靜態的心呢?平等心是靜態的心,廣大心是靜態的心,菩提心是靜態的心,寂靜心是靜態的心。這些都比較專門,難以了解,我現在僅提出四點,大家聽完就曉得什麼是靜態的心:

  (一)對感情不執不舍  

  前面我們說過,人是有情衆生,要放棄感情不可能,但如過分執著也不好,所以我們要用理智來引導感情,要用慈悲來淨化感情。感情太淡就冷冰冰;感情太濃就熱烘烘。冷冰冰、熱烘烘,都不大好受,最好用中道的智能來處理,中道的智能可以升華我們的感情,可以使我們趨近于靜態的心。

  (二)對五欲不拒不貪

  五欲是指:財、色、名、食、睡。有人對五欲貪得無餍,有人卻懼之若洪水猛獸。其實五欲並不可怕,“色不迷人人自迷,酒不醉人人自醉”,可怕的是我們的心不知如何去化導五欲。若在欲海中打滾沈浮,當然會被吞噬,然而人在世間,卻應該有正當的五欲生活。吃得過多就太脹,睡得過多就太昏沈,但不吃不睡則力氣無從生起,精進無從做起。所以,我們對正當的五欲生活要不拒不貪。

  (叁)對世間不厭不求

  有人對世間多所要求,有了女兒就想要有兒子,有了洋房就想要有汽車,當了市議員還想當省議員,希求愈多,欲望愈大,幻滅的可能就愈大。就如小兒吹五彩泡沫,愈吹愈大愈美,同時也就愈危險。又有人過份厭世,離群索居,棄名唾利,一談到跟名有關,就說:“我不要名,就替我寫個無名氏吧!”其實,“無名之名”也是一種名。所以,我們對這世間,要能不厭亦不求,而以平常心安然處之;平常心就是靜態而又活潑的心。

  (四)對生死不懼不迷

  生者死,死者生,生生死死猶如旋火輪,哀莫大于心落生死、迷于生死。迷于生死、懼于生死,則有生死心;有生死心,則有輪回不絕的生死事。人們經常爲生死所迷,對生死懼怕,其實生死何足迷?生死何足畏?我們看現在的年輕小夥子,常有效法俠義小說中的勇莽氣魄:“要殺便殺,有啥好怕?反正二十年後又是一條好漢!”然而,這只是匹夫之勇,沒有真正的意義。正覺的人生觀對生死的看法,應是既不沈迷,也不恐懼。就如昨天所講,死亡並不是結束一切,而是像搬家一樣,這房子倒塌了,就想辦法到另一個家。

  總之,我們在這世間對感情要不執不舍,對五欲要不拒不貪,對世間要不厭不求,對生死要不迷不懼,如此就可在靜態之中,過著美滿的生活。

  今天我講到這裏,明天是最後一天,明天我們要講:從世界的起源到世界的還滅,先在此謝謝大家,祝福大家!

  

  

《從心的動態到心的靜態》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