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緣起思想的文化精神特質及其現實意義
周貴華
在剛剛過去的二十世紀,科學的進展和物質文明的成果令人炫目。技術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給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享受、效率和便利。但另一方面,西方工業現代化伴隨的消極後果也顯露了出來,生物物種加速滅絕和生態環境的急劇惡化,使“先發展後治理”的工業發展摸式遭到了普遍質疑。加上二次世界大戰,及世界範圍內的道德危機,二十世紀展示了一幅複雜的圖象。在逐步邁向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在新紀元開始之此時,人類的心靈應該冷靜地思索。重新塑造文化精神,以建立物質與精神的平衡,勢在必行。這裏,東方傳統文化的價值凸現了出來。其中,以緣起思想爲特征的佛教的文化精神顯出了特殊的意義。下面先通過分析大乘佛教的緣起思想,說明大乘佛教的文化精神特質,最後談其對建設新的世界文化精神的重要意義。
一、大乘佛教的緣起思想的特質
大乘佛教思想紛纭龐雜,但離不開一個核心,就是緣起思想。緣起思想主要談一種獨特的因果關系。它認爲,一切有爲諸法,也就是現象界的萬事萬物,皆因緣和合而生。此“和合緣起”思想略有五個特點:
第一,緣起的本質是和合性。佛教認爲,事物生起的原因是因與緣的存在、具足與和合。同樣,事物的存在亦是因與緣存在、具足與和合的結果。也就是說,事物完全系屬于因緣,即依賴于各種條件的具備與會合。這排除了全能、超因果、永恒的造物主的存在,也否定了塊然自生的可能。在因與緣和合的關系中,因、緣雖有主次之分,但二者都不可缺少。因是一,而緣卻有衆多。因對事物的産生及性質的限定起主要作用,而緣起輔助作用。但這並不是說緣不重要。緣不僅幫助事物的緣起,且由于緣的衆多性,一事物與余事物才有了普遍聯系。
第二,緣起具有變化性,即所謂無常性。佛教認爲,事物由因緣和合而成,沒有不變之自體性,系屬于因緣,完全依存于衆緣的同時具備,不可能生起前已存在,也不可能生起後常存。因此,事物的存在僅是一種暫存。現象的這種暫合性或暫存性,被稱爲無常。佛教用生、住、異、滅四相來描述。大乘佛教更將無常性解釋爲刹那生滅。一切事物(包括生命)都處于刹那刹那生滅變化的過程中,是一種永恒變動之流。這樣,一切事物,由因緣和合而成,前滅後生,相似相續,無有止息。
第叁,緣起具有時間和空間的普遍性。佛教認爲,緣起是一切時空的一切現象所遵循的法則。雖然現象世界鬥轉星移,滄海桑田,雖然每一事物念念不住,刹那生滅,無有自性,但都逃不脫這個無時不在無處不有的緣起法則。不管是在現在,還是在過去與將來,一切事物莫不如此。換言之,在任何時間、空間,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恒常的,不可能自然而然地生起,亦不可能從唯一因或不變之因得生,或由神創生,也不是無中生有,必須是因與緣和會,即各種條件湊泊,才得生起及存在。
第四,緣起具有徹底性。佛教認爲在這種因果關系中,從一方面看,在一一物作爲果的同時,亦是因(或緣)。從另一方面看,一一物作爲因(或緣),同時亦是果。即一切物既是果,也是因(或緣);既是因(或緣),也是果。不論是生命物還是無生物,不論是外境還是內心,不論是天體之大還是誇克之微,皆不例外。這樣,一事物由余事物爲因、爲緣而生起,此物反過來亦爲因、爲緣參與緣起余物。也就是說,萬物彼此互爲因緣,相依而生。相對于佛教的緣起思想,佛教外的形形色色的因果思想都不徹底,它們要麼尋求一本身不是果的終極因,要麼試圖用一些不變的微細元素爲因,等等,以說明事物的生成。在這些因果思想中,總保留有東西是因非果,或是果非因,顯然與佛教的緣起思想不同。
第五,緣起具有整體性。佛教的徹底的因果思想表明,一切事物處于一種整體的因果連攝中。一物通過因和緣的“紐帶”,聯系其他事物;其他事物亦通過因與緣的“紐帶”和會于此物。這樣,一切事物就相互聯系,互爲因果。此相互交涉的因果聯系,如同一個無所不維無所不納的“互聯網”,豎窮叁世,橫盡十方。每一事物雖僅位于一時空交叉點上,通過因果聯系,卻與十方叁世的一切事物相通。太虛曾有一非常恰當的說明,“我人的一舉手一投足,語默動靜,無一不與萬事萬物爲緣而互通消息;更推廣論之,山間的一草一木,海洋中的波濤與空氣,天上的星球運作,無不與每一物互相爲緣以致其違順消長。”佛教用“一多相即”或“事事圓融(無礙)”的道理來闡明這種無窮的因果相攝關系,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物物相依,互相含攝,圓融無礙,如同帝釋網珠珠相映,所映境界互相涉入,重重無盡;又如華嚴經言:“于一毛孔中悉分別知一切世界,于一切世界中悉分別知一毛孔性。”這就是大乘佛教的緣起境界。
二、大乘緣起思想的文化精神特質
在人類的生存與發展中,關鍵是要解決自然界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問題。人類的生命體悟和實踐曆程,表明了個人、社會、自然間相依相生的一體關系。大乘佛教的徹底的緣起思想深刻地把握了這種關系。以這種緣起思想來觀照人與社會、自然界之間的關系,就揭示出大乘佛教的文化精神,這是一種新的文化透視觀。
按照緣起思想,佛教談人與自然界、社會的關系,有叁個層次。首先涉及的對象是一切事物的全體即宇宙,它含攝一切事物,不論是生命(包括人)還是非生命體;這也可稱爲自然界。其次是生命界,指一切生命。最後是人類社會。當用佛教的緣起觀去觀照這叁個層次時,就産生了佛教的文化精神,也就是佛教的文化特質。這可以概括爲四點:一體平等,相生共存,同感親和,自利利他。
第一,相對于宇宙全體,緣起觀提倡一種一體平等的精神。如前所述,大乘佛教的緣起思想,揭示了一個和合緣起的整體性的宇宙。在緣起觀的觀照下,宇宙的一切事物和合爲一整體;而在這整體性的宇宙中,每一事物又是平等的。在整個時空範圍內,一切事物刹那不停,前滅後生,相似相續。它們互依互緣,連合而起,無一物而有例外。這樣,萬物一多相即,相涉相入,圓融無礙,渾然一體。換言之,森然萬象雖然形形色色,變動不居,但一體相連。進一步,可以看到,一體的萬物彼此相緣,又各有自位,平等平等。因爲,從緣起的角度看,一一物皆依緣和合而生,皆賴緣合助而存,不能自生自存,其生存的意義是在與其他事物的相互聯系中獲得的。這樣的生、存,說明無一物比余物更重要,任一物都不能凸現出“唯我獨尊”式的重要性。同時,任一物在余物的緣起中都不可替代,不可或缺。這又說明物物各在本位,各有其用,無欠無余。這兩方面的道理表明,一切事物彼此平等。綜上所述,可給出萬物間一體平等結論:由宇宙萬物互依互緣,說一體;由皆依緣起緣存,說平等。在一體平等精神的觀照中,宇宙萬象前滅後生故生生不息,刹那不住故活潑新奇,因緣所生故平等一味,相互涉入故和諧共處。人、動物、植物乃至一切生命、非生命體,皆一體平等,和諧無礙。這是大乘佛教緣起思想的文化精神的第一層含義,也是其最基本的含義。
第二,緣起觀揭示了一種相生共存的文化精神。在普遍的緣起關系中,每一事物都依因緣和合而生;由因緣和合而生,則無有自性;由無有自性,則不能停住;由不能停住,則刹那生滅。刹那生滅的萬物,本沒有相續的存在,但由因緣力,能前後相似。刹那前後相似的事物,在人的眼中,就是一個相續的東西。由此,事物就獲得了連續的“存在”。這樣,我們就知道了事物生、存的本來意義:因緣和合而起即生,前後相似相續即存。這樣的生與存表明,不僅生離不開緣,存亦離不開緣,即生需依緣合,存亦賴緣助。如禾苗需種子、土壤、水份、空間、適當的溫度等等條件湊合,才能生;同樣,需土壤、空間、水份、肥料、陽光等等條件相助,才能長。且一物的生,必涉及余一切物的生,一物的存,亦必涉及一切物的存。即一物的生、存,依賴于一切物的整體性生、存。還舉前例,禾苗生長所需的那些緣,同時亦由其他事物緣合而成,而後者也待緣成;如果這樣反複追尋下去,會發現,一株禾苗的生長,必借助一切事物的緣力才能實現。因此,一切事物生必相生,存必共存,不能獨生、獨存。
從生存和發展角度看,相生共存的一個重要例子是自然界中的人類與自然界的其他事物的關系。在前面已經說明,萬物互依互緣,平等一體,人類與自然界的其他事物之間的關系也是如此。人類的命運與整個自然界的命運息息相關,相待而生,相待而存,真謂“同呼吸,共命運”。雖然我們的本位是人,但是,應該知道,人並沒有優越于自然界的其他生命或事物的特殊的生存地位。人的肉體,需自然界的食物、陽光和空氣,人的勞作休息需以大地爲場所,人的情感需自然界的山水、草木、光色、聲默、動息來滋潤,人的精神與自然界的生氣和一,消息相感。在此意義上,自然界是人類的父母和伴侶,同時又是人類的孩子,需要人類的誠敬、關愛和呵護。可以說,人類和自然界消息感通,彼此相生共存,這既是二者生存的原則,也是二者發展的原則。
第叁,當觀照包括人在內的一切生命所屬的生命界時,同感親和也是一種基本文化精神。佛教認爲,人與動物同爲有情,皆五蘊和合之體,二者皆既有物質性的肉體,更是具有感、知覺屬性的生命。換言之,一切生命之間不僅具有緣起和合性事物的一體平等、相生共存的依存性,還有由感受知覺能力帶來的可溝通性。由此,人對生命界本能具有同感之心、悲憫之心。由此,佛教認爲,一切生命本是一體,相生共存,互感互知。並進一步說明,一切生命的苦即自己的苦,感同身受;自己的樂是一切生命的樂,無私播與;故有大慈大悲…
《佛教緣起思想的文化精神特質及其現實意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