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的女性觀▪P3

  ..續本文上一頁廚觸怒了大王,犯了殺身之罪,今天不請他煮一些美味可口的酒菜來品嘗,從今以後我再也吃不到天下第一的佳肴了!”王後平靜的回答。

  波斯匿王聽了非常慚愧,由于自己一時的怒氣,差一點害了一名優秀的臣僚,因此下令赦免了禦廚的罪,更加的重用他。末利王後以她的方便智能感化了暴怒的國王,慈悲地救了禦廚的生命,是一位母儀天下悲智雙運的偉大女性。

  佛陀的姨母大愛道夫人撫養幼年的悉達多太子長大成人,佛陀成道後,她身先表率帶領五百位釋迦種族的女子出家,並且纾尊降貴,接受八敬法的要求,爲佛陀“四姓入佛,同一釋姓”的精神,做了最具體的腳注,比丘尼教團的得以成立,大愛道是功不可沒的第一人。韋提希王後和頻婆娑羅王夫婦是佛教的虔誠信徒,是原始佛教僧團能夠蓬勃發展的偉大護法,後來他們的兒子阿阇世王聽信提婆達多讒言,將國王夫婦囚禁在牢窖裏,准備害死夫婦二人,韋提希慨歎娑婆世界的好鬥多苦,萌發厭離之心,求生他方清淨國土,佛陀于是爲他們說觀無量壽經,娑婆世界首次聽到西方極樂淨土的殊勝法門。沒有大愛道的發心出家,就沒有比丘尼教團的成立;沒有韋提希的請法,淨土思想將無法宣揚于娑婆,有了這些卓越的女性,或者爲衆生請轉*輪,或者自伸廣長之舌,宣說妙谛;或以慧光破除諸闇;或持悲心濟拔沈溺,使弘法利生的佛教事業,增添無比的光彩。

  有唐一代是中國佛教的黃金時代,推動唐代佛教搖籃的隋朝對佛教采取護持的政策,使佛教經過長期戰亂,得到養息的機會,融合了中國文化的特征,到了唐代終于大放異彩,睥睨古今。而感化隋文帝信奉佛法、護持佛教的是覺先比丘尼、隋文帝尊奉她爲師父,大力複興佛教,成就許多的偉大建樹。明太祖朱元璋當了皇帝之後,晚年性情暴烈,殺害大臣,株連無辜,幸好當時有一位虔誠信佛的馬皇後經常勸誘他少開殺戒,免了不少冤獄。哈同夫人姬覺彌居士發心蓋了一棟房子讓出家人挂單,並且斥資助印大藏經,創建華嚴大學,致力于佛教文化、教育事業的宣揚。香港林楞真居士對佛教有諸多的貢獻,笃信淨土法門,功行深厚。有一天忽然邀約朋友說:

  “明天我要到西方極樂世界,請各位來幫我念佛!”

  第二天大家如期前往,看到林居士好端端地正在用早齋,神閑氣定,毫無示寂往生的迹象。早齋用畢,林居士勸請大家念佛,然後就在衆人虔敬的念佛聲中,安然地往生了。呂碧城居士發心遠至歐美宣揚佛教,把菩提種子播灑于西方,並且倡導素食,種植慈悲善根。張清揚居士護持佛教、恭敬叁寶不遺余力,搶救僧伽于囹圄之中,大作獅子吼于混沌亂世,可以說是臺灣佛教開拓初期的護法長城。新加坡的畢俊輝居士,爲慈航法師的弟子,曾當選爲世界佛教友誼會新加坡分會的主席,擔任菩提學校的校長,爲培植新加坡的菩提幼苗,功不可沒;葉曼女士在最近召開的世界佛教友誼會,以卓越的表現,贏得各國代表的贊賞,當選了該會的副主席,爲佛教、國家都做到了極爲成功的國際聯誼。

  婦女對于佛教功德巍巍,難以言喻,二千多年來佛教的興揚與發展,婦女扮演了推舟掌舵的重要角色,婦女對佛教的钜大貢獻,我僅約略提出四點:

  1.婦女的布施護法:由于婦女們的布施淨財,一棟棟莊嚴巍峨的殿宇寺院興建起來了;由于婦女們的護持道場,一次次殊勝圓滿的法會活動舉辦成功了,如果沒有婦女的發心樂施,臺灣的佛教那有今日興盛的情況?我們能夠安心在寺院道場拜佛學法,應該感謝幕後功臣的佛教婦女爲我們所做的種種功德。

  2.婦女的奉侍服務:走到那個寺廟,經常可以看到許多的婦女在那裏服務工作,她們或者到廚房揀菜、典座、行堂、端茶、或者在佛堂抹桌、掃地、擦窗、擡物,在家裏她們是女主人、少奶奶,雇有管家、工人來侍奉,但是了寺廟,她們系上圍裙,競相服務,不怕油膩、肮髒、勞累,在服務奉獻中她們長養了菩提,增益了福慧,也使佛教活動了起來,昌隆了起來。

  3.婦女的度人信佛:婦女普遍有良好的口才,比較肯主動招呼他人,婦女不僅自己信仰了佛教,並且積極的接引初機者入信,爲佛教接引了許多新的有緣人,譬如今天在座的各位,我相信有許多是由佛教的女居士們接引而來參加講座的吧!婦女這種播種引渡的熱忱,使佛教增加了許多的信徒,也使許多的大衆親近了佛法,使許多的個人改變了人生,社會得到了淨化。

  4.婦女的社會福祉:婦女富悲愍心,看到社會有不幸的事件,多能解囊襄助,出錢出力,救災救難,爲人間增添溫馨,給社會帶來福祉。譬如有些婦女利用閑暇,組隊到育幼院爲院童洗滌衣服,洗手作羹湯;到養老院爲老人清掃環境,作護理醫療等等,發揮佛教慈悲濟世的精神。幾年來接受有功社會慈善公益事業表揚的佛教婦女日益增多,充分顯示婦女在福利社會的偉大工作中,其地位是越來越重要了。

  四.希望婦女者 

  這個人間缺少不了婦女,沒有了婦女,人間是充滿缺陷的一半世界;佛教更需要婦女,沒有婦女的參與,佛教將無法邁步前進。婦女和人間、佛教關系既然如此密切,婦女本身又應當如何自我期許,爲家庭、社會、佛教提供一份力量呢?我提出四點對婦女的希望:

  (一)以慈悲美化社會人心

  女性的讓人喜歡親近不只是因爲容貌美麗,更重要的是有一顆慈悲的心。譬如觀世音菩薩經常變現爲女性的樣子,我們口中常常稱念:“觀世音菩薩!”甚至身上佩戴菩薩聖像,心裏憶念菩薩聖容,並且把菩薩安置在家中最好的地方。爲什麼觀世音菩薩如此受到世人崇奉呢?因爲觀世音菩薩是女性大慈大悲的表征,人間需要菩薩的慈悲來美化,使我們的社會更溫馨、更祥和。

  過去有一位青年愛上了一位女子,兩人感情親蜜,最後論及婚嫁,女方爲了試探男方的誠意,要求以男方母親的心作爲聘禮,才答應嫁給他。這位青年在愛情、親情的一番交戰之下,最後選擇了愛情。趁母親熟睡的時候,以刀剝取了母親的心。黑夜中青年雙手顫抖地捧著母親血紅、溫熱的心,慌亂裏跌倒在地上,母親的心滾落在塵埃,對著一臉驚恐的孩子說:

  “乖孩子!你跌疼了沒有?”

  我們的社會需要母親這種無怨無尤、至愛無悔的慈悲來淨化、轉化。婦女們要本著自己天性所長,人人做白衣天使,把健康帶給有病的衆生;人人爲慈悲小姐,爲私心私利的人群服務;人人當觀世音菩薩,讓社會的大衆都能秉持自他互易、怨親平等、人我一體的觀念,讓我們的社會能夠達到“家家觀世音,戶戶彌陀佛”和樂無爭的境界!

  (二)以忍耐化解暴戾之氣

  女性自來善于忍耐,一位女子終生爲兒女辛勞,推乾就濕、乳哺餵育,從不嫌棄孩子,對孩子的耐心實在是男人所無法匹俦的。譬如孩子哭了,爸爸只要抱個叁分鍾就求饒母親抱,而母親抱了一輩子也不嫌煩。日常的家務工作,女性一天到晚忙著煮飯、洗衣、拖地等等,晚上還要癡等丈夫回來用餐,甚至枯守至深夜還不見人歸來,一天天、一年年地等下去,把壁上的日曆變成了兩鬓的霜白。換個情形如果由男人來守候,不出叁天家庭一定鬧風波。女人這種操勞家務要忍耐,生兒育女要忍耐,幫助丈夫發展事業要忍耐,孝敬公婆要忍耐,女人一生不知要忍耐多少?

  世上勇敢比較容易做到,但是忍耐的力量很難養成,譬如盛怒的時候,把拳頭打出去輕而易舉,握住拳頭忍抑退讓何其艱難;傷心的時候,熱淚滾滾容易,能夠噙住眼淚,化悲憤爲力量,需要何等的工夫!女人的忍耐美德就是天下最大的力量。我們今日的社會充滿暴戾之氣,殺盜婬妄的案件層出不窮,社會的治安壞到了極點,社會需要以女性的忍耐來化導、匡正,才能轉暴戾爲祥和,化爭鬥爲謙恭,我舉一件實例來說明女人忍耐力量的偉大。

  過去有一個屠夫,生性暴烈,甚至對自己的老母親也大聲喝斥、動辄拳腳。有一天他聽說普陀山有一尊活觀音非常靈驗,決定發心去朝拜。這位屠夫到了普陀山,到處找不到活觀音,就請教住持老和尚:

  “活觀音在那裏?”

  “活觀音已經到你家裏去了!”老和尚回答說。

  “活觀音長得什麼樣子呢?”

  “啊!衣服反過來穿,鞋子倒過來踏的,就是活觀音,你趕快回去,一定可以看到菩薩。”

  屠夫一聽,日夜兼程急急忙忙趕回家裏,到家已是夜半人睡的時候,急促的粗魯叫門:

  “快來開門哪裏!我回來看活觀音!”

  睡夢中的老母親忽然聽到兒子的吼叫聲,驚悸地從床上爬下來,深恐開遲了,要挨兒子的打罵,慌忙黑暗中,衣服穿反了,倒拖著一雙鞋子,匆匆忙忙來開門。兒子一看一個反穿衣,倒踏鞋的婦人,倒頭就拜:

  “您就是活觀音!您就是活觀音!”

  這位老母親于是把握機緣,教誨他:“堂上雙親你不孝,遠廟拜佛有何功?”的道理,這位老母親以她無比持久的忍耐,把頑劣的浪子感化成孝順有禮的青年,在忍耐之前無艱不摧,無難不解。

  (叁)以靈慧增加人間彩色

  女性的靈巧慧性,蘭心蕙質,爲人間添了多少美麗的色彩。譬如丈夫出門工作,太太把丈夫打點得清清爽爽的,兒女上學讀書,母親把孩子裝扮得漂漂亮亮的;一天家居把家庭環境整理得乾幹淨淨的,從家中一幅畫的擺設,一盆花的插放,都可以顯出女性的靈思巧慧。職業婦女在社會各行各業服務,家庭主婦參與社會各種善事義舉,也爲社會帶來多少的福份!佛教的婦女應該發揮智能或者從事施診、育幼、養老的慈善工作;或者執教杏壇,作育英才;或者著書立說,從事文化紮根事業,以豐富社會,照耀人間!

  (四)以和平創造大衆福祉

  佛教婦女要發揮和平隨順的性情,在家中和善親人,在族裏敦親睦鄰,在社會謙恭隨緣,甚至做一個世界和平使者。唐朝的文成公主信仰佛教,爲了唐朝和西藏兩國的關系,嫁到了西藏,把佛教也帶到了西藏,爲西藏佛教的淵流播下了重要的種子,並且把唐朝的文化傳揚于異域。今日的佛教婦女接受各種的專業訓練,可以透過各種的途徑,爲佛教做一名和平的使者。

  我們人人都有一位女性的母親,在座的大家也許有人擁有女性的妻子、女性的姐妹、女性的女兒,我也有母親,我也有姐姐,女性和我們的生命是無法割離的,尤其女性對佛教的關系是至爲密切的。今天我在這裏講說佛教的女性觀,最主要是爲我們的母親,爲我們的姐妹,爲世間所有的一切婦女祝福!明天我要講的是“佛教的福壽觀”,爲大家添福添壽,我們明天再見!

  

  

《佛教的女性觀》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佛教奇理譚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