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奇理譚

  《星雲大師講演集》-佛教奇理譚

  時間:民國七十二年十一月二十日

  地點:嘉義

  聽衆:法師、信徒(弟子依空記)

  一.一多不二的奇理  

  二.遠近不二的奇理

  叁.大小不二的奇理  

  四.是非不二的奇理

  五.淨穢不二的奇理  

  六.空有不二的奇理

  各位法師、各位護法信徒:

  今天,是佛學講座的第叁天,我要和各位參研的題目是:佛教的奇理譚。

  “理”之一字,原本涵蓋叁千大千世界,遍滿六道芸芸衆生,宇宙內外是一個“理”,人情反覆是一個“理”,世間萬事萬物都離不開一個“理”;而所謂“奇理”,就是和我們平常所了解的常識、道理不一樣的理論。我們今天走過寒風冷雨,舍棄了繁華熱鬧聚在這裏,就是要藉著對佛教奇理的悟解,把我們從顛倒迷惑的塵世抽拔出來,帶入一個無限寬廣的真理世界。

  佛教裏面有哪裏些奇理呢?說起來真是太多太多了,像瀚海,像夜星,可說是無有不奇,無處不奇,我現在只舉出六種奇理來和大家共同參考:

  一.一多不二的奇理 

  在一般人的觀念裏,“一”就是只有一個,“多”就是很多個了;但是,在佛教看來,一就是多,多就是一,一多不二。

  我們常常說宇宙之間森羅萬象,叫做“萬法”,萬法歸于何處呢?萬法歸一;萬法既歸于一,那麼,“一”又歸于何處呢?一歸萬法。“一”是體,“萬法”是用,“一”與“萬法”就是本體與現象的互存互證;所以,一就是多,“一”與“多”不是兩個分別的觀念,而是同源同流的回環,一個宇宙有叁千世界十億國土,十億國土叁千世界也只是一個宇宙──這是一多不二。

  一朵花與一個虛空孰多孰少?孰大孰小?一粒花種籽由種在土壤裏到萌芽成長,需要雨水的灌溉、肥料的培育、陽光的照耀,還要有風來傳播花粉,有空氣來沃養成長……所以,一朵花是集合了全宇宙萬有的力量才得以綻放的,一朵花即等然是一個虛空,“因緣有二法,實性則無二”──這也是一多不二。

  一般人執著于自身受用,常常只顧自己安好,不管他人禍福,只知道護自身,不知護他人;其實,佛法不離與人結緣,每一個人都與無限多的人締結關系,每一個人都是人生世相這個無邊無涯大網上的一個網點,由一條條網絲串連住無限的人群,一通往無限,無限聚于一。再進一步從世法上來說,我們每天的生活裏面,要吃飯、穿衣,要坐車、住房子,要希求多聞、資養色身……這一切一切,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由農夫種稻、工人織布、司機開車、建築師蓋房子、專家學者講授、科技信息傳播……而來,所謂“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爲備”,一個人必須仰賴那麼多人事的聚集幅辏才得以生存,這個“一”豈不是包含了無限?

  了解這種“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奇理之後,我們再回頭來看看佛門禅林裏的故事人物,就會覺得“宇宙即是我心,我心即是宇宙”了。

  (一)從福報上看“一即無盡”

  唐朝的裴休宰相,是一個很虔誠的佛教徒,他的兒子年紀輕輕的就中了翰林,但是裴休不希望兒子這麼早就飛黃騰達、少年仕進,就把他送到寺院裏參學修福,並且要他先從水頭師做起。這個少年得意的翰林學士天天在寺院裏挑水砍柴,弄得又累又辛苦,心裏就不停的嘀咕,一下子怨父親把他送到這裏荒山野谷來做牛做馬,一下子又告誡自己父命難違而強自隱忍,像這樣心不甘情不願的做了一段時間之後,終于忍耐不住了,滿懷怨氣的唠叨:

  “翰林擔水汗淋腰,和尚吃了怎能消?”

  意思是罵:我堂堂一個翰林學士,每天辛辛苦苦替你們這些和尚挑水,挑得大汗淋漓的,腰身都濕了,你們有什麼福報消受得起?

  寺裏的住持大和尚聽到了,微微一笑,也念了兩句詩回答:

  “老僧一炷香,能消萬劫糧。”

  意思是說:你擔水給和尚吃,未必有什麼了不起的大功德;老僧只要在殿裏修行,坐上一炷香的時刻,就是千方的供養、萬劫的道糧,我都消受得起,你那區區幾擔水又算得了什麼?

  爲什麼說一炷香就能消受萬劫糧呢?《金剛經》上說:“若複有人,于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爲他人說,其福勝彼。”這是因爲萬千的供養都只是小果有爲的福報,而義解修行,是法寶,是大果無爲的功德。所以,擔再多的水,也只是有爲的小供養,其福報是有限量的;而一炷香的修行是無爲的大法施,其功德是無可限量的!

  (二)從道德上看“一即無窮”

  許多人在一生當中汲汲營求,總是希冀金銀財寶再多一點,達官厚祿再高一點;可是,有形有限的物質拿了回去,總有吃光用空的時候,高官富賈做得再得意再發達,也總有去職退隱的時候,倒不如一句佛法來得受用無窮。我們今天在這裏講經,我給你一句“慈悲”,你聽了以後,拿回去信受奉行,在言語進退、處事待人上都不忘記“慈悲”的胸懷,你這一生的法緣就越來越多,越來越有福報了。那麼,這簡簡單單的一句話,豈不就有無窮的妙用了?

  像我們出家人的叢林清規,從唐代的百丈懷海禅師製定的“百丈清規”起,經過曆朝曆代的演進,先後增刪爲宋朝的“崇甯清規”、“鹹淳清規”和元代的“至大清規”、“勅修百丈清規”,其間百余條目雖有增減,可是基本上的“悲智雙修”精神則一,中國佛教就從這些清規裏錘鏈出一代又一代的高僧大德,成就了中國佛學解深用宏的無窮奧義、無邊妙境,真可以說是“一部清規,無窮勝谛”了。

  (叁)從信仰上看“一即無限”

  信仰,是心力的交集;專一的信仰能積集宏大的感應,渙散的信仰徒然頭頭落空,處處不著實。好像有一個笑話:某地有兩個信徒,一個只信奉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早晚虔誠禮誦,精進修行,並且隨身佩挂觀世音菩薩的聖像,另一個信徒就不同了,他是個多神教徒,什麼神明都信奉,不但家裏衆神畢集各占地盤,而且他身上也琳琅滿目的挂滿了一大堆天公、聖母、城隍爺、媽祖……等各方神明的香灰護身符,還有各種不同的耶稣教會十字架。有一天,這兩個人一起出城,半路遇見強盜翦徑洗劫,不幸他們身上帶的錢太少,不合強盜的意,強盜一怒之下,就順手揮動大刀一砍,兩個人各挨了一刀,奇怪的是,一個人手臂被砍斷了一只,另一個卻有驚無險,保住了一條命。

  原來這個信仰觀世音菩薩的人雖然被砍了一刀,不過這一刀正好砍到胸前的菩薩像,人只是受了點皮肉之傷,僥幸逃過了凶劫,這個人余悸猶存,立刻合掌謝禱:“阿彌陀佛!菩薩慈悲!觀音菩薩慈悲!幸虧菩薩的法身替我擋住了災難,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

  而那個信仰很多神明的人卻被一刀砍斷了手臂,他怒氣沖沖的诘責衆神說:

  “我的虔誠信仰哪裏裏比別人差?爲什麼當我大禍臨頭的時候,你們這麼多神明都不來保護我

  !”

  他供奉的那些神明立刻一個個七嘴八舌的爭相解釋:

  “對不起,你不要怪我們,當你命在旦夕的時候,我們也確實都趕來救你了。可是,你要知道,一下子有這麼多神明在此,推推擠擠的,反而不知該由哪裏一個神先出來救你了,這是很不禮貌的呀!爲了表示尊重,大家先推選城隍爺出來救你,可是城隍爺一看有玉皇大帝在,不敢僭先,就說:“不敢當!不敢當!還是請玉皇大帝去救吧!”玉皇大帝也不願逞能,就謙虛的禮讓給媽祖;媽祖又不好意思居功,建議由耶稣出面……,誰知道就在大家讓來推去的時候,你已經喀喳一聲被砍斷手臂了!”

  所以,從信仰上來講,一心信奉,可以發生無限的力量,多神信仰反而備多力分,不易誠信圓滿。永嘉玄覺禅師在那首有名的“證道歌”中,就有奧意深邃的闡釋:“一性圓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意思就是說:學佛求法的過程中,一師一道的正信奉行,終能克期取證,成就無上妙谛;如若叁心兩意,不但身心不得安住,不能契理契機,也難以深見諸法如實究竟的道理,不能覺照自性清淨的本心了。

  二.遠近不二的奇理 

  爲什麼叫做“遠近不二”呢?各位一定很疑惑,遠就是遠,近就是近,難道千公裏等于一公寸,一公寸等于千公裏嗎?不是的!這個“遠近不二”,不是說表相上的文字相,而是指泯卻分別對待的真實境──在現實的世界裏,千裏爲遠,一寸爲近,人情生疏爲遠,融洽親切爲近;但是在佛教的世界裏,“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遠近高低,全由心識了別取舍。好比我們在夜晚走過河邊,看到河裏映照的明月隨波浮沈,水中的月離我們很近,可是撈得起來嗎?這個近,只是一時的假相而已。再舉個現代的譬喻來說,比如我現在站在嘉義講經,透過電視頻道的轉播,立即可以把我們這場法會的影像傳真出去,百裏外在宜蘭、花蓮的信徒就能和大家一樣聽聞了,只要真正有心聞法,住家的遠近算什麼呢?所以說:遠近不二。

  我再說幾則譬喻給大家參考:

  陽光照耀時,高樓和小樹的影子何者先落到地面?

  天上的飛機破空而過,和身邊的汽車飛馳,那一種聲音先入耳?

  當你思念起在美國的兒子和在臺南的女兒時,誰想起來比較快?

  陶淵明“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是怎麼說的?

  黃龍新和尚的“安禅何須山水地,滅卻心頭火自涼”,又是如何诠釋?

  我們佛教相信:心識的力量可以穿透時空,造成無縛無執的感應,用現代的科學知識來解釋,這種心識的力量就是腦波,可遠可近。五代時候的僧智禅師才深德大,有一天,忽然急急召喚全寺僧衆說:“大家立刻准備香火做法事,全體一律持誦觀音聖號,來解救江南某寺即將面臨崩塌的噩運。”,衆僧聽了,覺得十分突兀,一個個茫然不知所以,在僧智禅師再叁催迫之下只得遵命行事,一場法事聲如雷鳴的做完,什麼事也沒有發生。後來從南方傳來消息…

《佛教奇理譚》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佛教奇人譚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