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說:“江南的揚都講堂,在那一天正聚集幾百個僧侶做法會的時候,忽然聞到外面異香濃郁,空中又傳來陣陣誦念觀世音菩薩法號的聲音,事出突然,吸引了全堂的人跑出去觀看,做法會的人因此走得一個都不剩,忽然之間,真是好險,說時遲,那時快,揚都講堂就轟然一聲崩坍傾倒下來了,連一個人都沒有傷到,真是奇迹。”這就是心識無遠弗屆的例子。
我們做佛教徒最向往的,是彌陀的極樂淨土,可是淨土在哪裏裏?又怎樣才能去呢?照理說來,淨土世界遠在西天,沒有任何交通工具能夠載運我們到那裏,真是遙遠不可及的了。可是經上說:“心淨佛土淨”、“一念生極樂”,心就在我們這個軀殼的方寸之間,只要把方寸淨化了,自然便是佛國淨土;所謂“十世古今始終不離于當念,無邊刹土自他不隔于毫端”,遠其實不遠,端看一念破迷;近也不是近,只是假相眩人耳目。這不就是“遠近不二”了嗎?
叁.大小不二的奇理
一座須彌大山和一粒小芥子相比,到底孰大孰小?各位不要奇怪,一樣大,一樣小。
爲什麼呢?這是有典故的:
唐朝時候的江州刺史李渤,有一天問智常禅師說:
“佛經上所講的“須彌藏芥子,芥子納須彌”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麼可能容納那麼大的一座須彌山呢?這不是在欺騙人嗎?”
智常禅師聞言而笑,問他:
“人家說你“讀書破萬卷”,可有這回事?”
“當然有!當然有!”李渤一派得意洋洋。
“那麼你讀過的萬卷書如今何在?”
李渤擡手指著腦袋說:“都在這裏了!”
智常禅師合十微笑:“奇怪了,我看你的頭顱只有一粒椰子那麼大,怎麼可能裝得下萬卷書?莫非你也是騙人的嗎?”李渤聽了,腦中轟然一聲,當下恍然大悟:原來事物本無大小的分別,所大所小都生于人心。在佛法來講,自性也是大而無外,小而無內,不受時間和空間支配的,也就是“理事無礙”的道理。好比我身前這個講臺放在我們這個寬敞的禮堂裏,你們遠遠看起來是小的,可是拿這只茶杯放在桌上,請你們再仔細看看,咦?奇不奇怪?怎麼這個講臺反而變大起來了?
《阿含經》裏面另外有一則故事,也是記載小小一粒米飯的力量相當于一座須彌山,以般若智能觀照,等無差別。話說有一對貧窮的夫婦住在炭窯洞裏,四壁蕭條,夫妻兩人甚至要共穿一條衫褲,丈夫穿出去了,妻子就只好守在家裏,妻子出外,丈夫衣不敝體,也只好待在洞裏。有一天,風聞佛陀率領弟子們到附近托缽乞化,夫妻兩人就商量著說:
“我們過去不知道布施種福田,才會落到今天這樣窮困的地步,現在好不容易盼到佛陀來此教化,怎麼可以坐失這樣大好布施的機會呢?”
說著說著,做妻子的深深歎息道:“這個家幾乎一無所有,我們拿什麼去布施呢?”
那個丈夫想了想,毅然說:“不管怎麼樣,我們甯可餓死也不能錯失這個機會,折損了福德因緣。這樣吧,我們如今唯一尚稱完整的東西就只有這條衫褲,我們就拿它供養佛陀吧!”
夫妻兩個于是歡歡喜喜地把唯一的衫褲布施出來,頓時使佛陀的弟子們頗感爲難,大家把這條褲子傳來推去,一個個掩鼻而避,不知道如何處理才好。最後還是阿難尊者拎著這條又髒又臭的褲子來到佛陀面前請示:
“佛陀,這條褲子實在不能穿,還是丟掉吧!”
佛陀慈祥地垂訓:“諸弟子不可以這樣想,窮人的布施是十分難能可貴的,就拿來給我穿吧!”
阿難心下慚愧,不得已只好捧著褲子和目犍連一起到河邊清洗,誰知道褲子才一浸水,整條河立刻變得波濤洶湧,暴漲暴落,目犍連一急,就運起神通把須彌山搬來鎮壓,壓了又壓,還是無法平息波濤,兩人只好匆匆趕回來禀告佛陀,那時候,佛陀正在用齋,就輕輕拈起一粒米飯對他們說:
“河水翻湧,是因爲龍王贊歎貧人能夠極盡布施的願心,你們把這粒米飯拿去,就可以鎮住了!”
阿難覺得奇怪,就問:“佛陀,那麼大的須彌山都壓不住,這麼小的一粒米怎麼可能鎮壓住那樣的狂濤巨浪呢?”
佛陀笑著回答:“你們拿去試試再說吧!”
阿難和目犍連半信半疑地將這粒米丟進河裏,竟然一下子就風平浪靜了。兩人深覺不可思議,難道一座須彌山的力量反而比不上一粒米嗎?回來後立刻請教佛陀,佛陀颔首開示道:
“無二之性,即是實性。一粒稻穗從最初的播種起,經過灌溉、施肥、收割、製造、販賣……累積了種種的力量與辛苦才能成就一粒米,它所蘊含的功德是無量的,正如同那件褲子是貧苦夫婦唯一的財物、全部的家當,它所包藏的布施心量也是無限的!四海龍王懂得一粒米的功德與褲子的功德一樣大,都由虔誠一念引出,所以趕緊退讓稱善。由此可見:只要虔誠一念,則小小一粒米,一條衫褲的力量,都可以與千千萬萬座須彌山相等!”
後來有人把這件事寫成一首偈,來警示天下的冥頑衆生:“佛觀一粒米,大如須彌山;若人不了道,披毛帶角還。”
佛經裏面還有另外一則類似的故事:有一個四處乞討維生的貧女,看到那些富貴人家的小姐一個個仆從如雲的到寺院打齋、布施做功德,覺得很羨慕,也想種一次福田,于是辛辛苦苦攢錢,好不容易省吃儉用的存下來一塊錢,就毅然拿出來布施了。寺院的住持法師知道這件事以後,心裏很感動,就向弟子們宣布:“今天的供齋我要親自主持,爲這個虔敬的女居士祈福!”
不久以後,一塊錢的功德竟然給這個貧窮的女孩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奇遇。原來自從這個國家的皇後去逝之後,國王悶悶不樂,大臣們爲了使國王寬心解悶,就安排了一場狩獵遊樂;當國王一行通過森林的時候,忽然看到前方有一團閃閃發光的光圈,這個國王就覺得很奇怪,心裏想:
“咦,那兒怎麼會金光閃閃呢?”
一行人策馬向前,走近一看,卻原來是一位美若天仙的女子,衣服雖然褴褛,可是相貌卻十分清秀,出落得天仙一樣。國王目眩神迷,立刻喜歡上了她,就把她帶回王宮,不久即成親結婚了。
這個女孩子做了皇後以後,心裏十分高興:“現世報啊!我當初只供養了一塊錢,想不到竟然種下了這麼大的福田;我應該再去寺裏好好向菩薩謝恩,供養更盛大的齋,布施更多的銀錢才對!”
于是,她就盛裝華服、珠圍玉繞的准備了幾十車的銀錢供品,金鞯銀鞍前呼後擁的往寺院出發,一路走她一路想:
“當初我只不過布施了一塊錢,住持大和尚就親自爲我祈福;今天我布施了這麼多的供品,他一定更重視我了!”
于是得意洋洋的進入寺裏,趾高氣揚的指示仆從布置上供,想不到只有幾位知客師父代表住持接待、祝願,一切行禮如儀,並沒有什麼特別隆重的表示。年輕的皇後當然不服氣,悻悻然面帶愠色地走了。住持這才請人帶信給她,說:
“當初,一塊錢是你全部的財産,你以萬分的真心來供奉,越顯出你布施的虔敬。現在,幾十車的供品只是你財産的九牛一毛,而你又存著貢高我慢的自大心理來供養,身心不能無染無垢,何來莊嚴功德?”
所以,我們學佛的人,不要在有形有相的數量上計較,只要心誠意正,用這個“歡喜的一念”來如法布施,其功德也是很大的。《金剛經》上不是說過了嗎?我們要行無相布施,不要執著于有相布施;布施功德的大小,並不是從形式上衡量的,而是要看你布施願心的大小決定的。
無論是須彌芥子的大小比較,或布施功德的大小較量,在我們佛教裏面,小大大小,是全然不從形相、表相上去拘執,而是要從理事圓融、內外一如的法身慧命上去體證的,所謂“總一切語言于一句,攝大千世界于一塵”,便是說明這種大小不二的奇理。
四.是非不二的奇理
我們平常學識不夠沒有關系,但是一定要是非分明;是就是是,非就是非,不可以混淆不清,這是做人的一個基本原則。
但是,從佛教來看,這個世間上的是是非非是顛倒相、虛妄性,有時候我們越想把它弄清楚,就越不能明白。在佛法上,“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真正的是非往往一致,是就是非,非即是是,是與非是不二的。
《金剛經》上說:“佛說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是名一切法。”我對這句經文的诠釋是:佛法有時候離卻一切人我名相,如羚羊挂角無迹可尋,不是佛法;而有時候它明明離經叛道、有染有漏,卻反而使人于鏡花水月中清淨現前,于萬丈淤泥紅塵中生出無數妙法蓮華,結果不是佛法的反而成就了佛法。
我們稱念“阿彌陀佛”,守心息瞋,是佛法;小孩子太頑皮的時候,訓他幾句打他一下,也是佛法。
朝山禮佛,早晚參拜,是佛法;可是如果在拜佛的時候叁毒熾盛,心裏貪求名聞利養,那就脫離佛法了。
所以,一個人是不是信佛,是不是如法,不能光從表面看,而要從他的本心、自性、出發點上去尋究。佛門裏面的奇事奇理很多,也不能光從一般世智辯聰的角度揣測,世智辯聰都是不究竟的假相;奇事奇理還須從奇人解,才能洞悉七十二天八萬四千光明法門。
中國禅宗史上有一樁很著名的公案,足以闡釋這種是非不二,就是五祖弘忍大師命門下弟子作悟道偈,憑以傳授心法和衣缽的事。當時大弟子神秀法師作如是偈: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而後來成爲六祖的惠能卻另題一首意境更超遠的詩偈: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單看詩句,各位一定覺得奇怪,菩提樹有枝有葉,何以不是樹?明鏡臺有桌有腳,何以不是臺?看起好像一派不通,似是而非。這是因爲我們世間的衆生習慣用一般的邏輯來認知世相,對于萬事萬物都要給它一個分別對待,是一就不是二,是對就不是錯,兩者之間壁壘分明,漸漸形成不可統一的矛盾;而禅師們已經證悟了不增不減、中…
《佛教奇理譚》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