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说:“江南的扬都讲堂,在那一天正聚集几百个僧侣做法会的时候,忽然闻到外面异香浓郁,空中又传来阵阵诵念观世音菩萨法号的声音,事出突然,吸引了全堂的人跑出去观看,做法会的人因此走得一个都不剩,忽然之间,真是好险,说时迟,那时快,扬都讲堂就轰然一声崩坍倾倒下来了,连一个人都没有伤到,真是奇迹。”这就是心识无远弗届的例子。
我们做佛教徒最向往的,是弥陀的极乐净土,可是净土在哪里里?又怎样才能去呢?照理说来,净土世界远在西天,没有任何交通工具能够载运我们到那里,真是遥远不可及的了。可是经上说:“心净佛土净”、“一念生极乐”,心就在我们这个躯壳的方寸之间,只要把方寸净化了,自然便是佛国净土;所谓“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无边刹土自他不隔于毫端”,远其实不远,端看一念破迷;近也不是近,只是假相眩人耳目。这不就是“远近不二”了吗?
三.大小不二的奇理
一座须弥大山和一粒小芥子相比,到底孰大孰小?各位不要奇怪,一样大,一样小。
为什么呢?这是有典故的:
唐朝时候的江州刺史李渤,有一天问智常禅师说:
“佛经上所讲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这不是在欺骗人吗?”
智常禅师闻言而笑,问他:
“人家说你“读书破万卷”,可有这回事?”
“当然有!当然有!”李渤一派得意洋洋。
“那么你读过的万卷书如今何在?”
李渤抬手指着脑袋说:“都在这里了!”
智常禅师合十微笑:“奇怪了,我看你的头颅只有一粒椰子那么大,怎么可能装得下万卷书?莫非你也是骗人的吗?”李渤听了,脑中轰然一声,当下恍然大悟:原来事物本无大小的分别,所大所小都生于人心。在佛法来讲,自性也是大而无外,小而无内,不受时间和空间支配的,也就是“理事无碍”的道理。好比我身前这个讲台放在我们这个宽敞的礼堂里,你们远远看起来是小的,可是拿这只茶杯放在桌上,请你们再仔细看看,咦?奇不奇怪?怎么这个讲台反而变大起来了?
《阿含经》里面另外有一则故事,也是记载小小一粒米饭的力量相当于一座须弥山,以般若智能观照,等无差别。话说有一对贫穷的夫妇住在炭窑洞里,四壁萧条,夫妻两人甚至要共穿一条衫裤,丈夫穿出去了,妻子就只好守在家里,妻子出外,丈夫衣不敝体,也只好待在洞里。有一天,风闻佛陀率领弟子们到附近托钵乞化,夫妻两人就商量着说:
“我们过去不知道布施种福田,才会落到今天这样穷困的地步,现在好不容易盼到佛陀来此教化,怎么可以坐失这样大好布施的机会呢?”
说着说着,做妻子的深深叹息道:“这个家几乎一无所有,我们拿什么去布施呢?”
那个丈夫想了想,毅然说:“不管怎么样,我们宁可饿死也不能错失这个机会,折损了福德因缘。这样吧,我们如今唯一尚称完整的东西就只有这条衫裤,我们就拿它供养佛陀吧!”
夫妻两个于是欢欢喜喜地把唯一的衫裤布施出来,顿时使佛陀的弟子们颇感为难,大家把这条裤子传来推去,一个个掩鼻而避,不知道如何处理才好。最后还是阿难尊者拎着这条又髒又臭的裤子来到佛陀面前请示:
“佛陀,这条裤子实在不能穿,还是丢掉吧!”
佛陀慈祥地垂训:“诸弟子不可以这样想,穷人的布施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就拿来给我穿吧!”
阿难心下惭愧,不得已只好捧着裤子和目犍连一起到河边清洗,谁知道裤子才一浸水,整条河立刻变得波涛汹涌,暴涨暴落,目犍连一急,就运起神通把须弥山搬来镇压,压了又压,还是无法平息波涛,两人只好匆匆赶回来禀告佛陀,那时候,佛陀正在用斋,就轻轻拈起一粒米饭对他们说:
“河水翻涌,是因为龙王赞歎贫人能够极尽布施的愿心,你们把这粒米饭拿去,就可以镇住了!”
阿难觉得奇怪,就问:“佛陀,那么大的须弥山都压不住,这么小的一粒米怎么可能镇压住那样的狂涛巨浪呢?”
佛陀笑着回答:“你们拿去试试再说吧!”
阿难和目犍连半信半疑地将这粒米丢进河里,竟然一下子就风平浪静了。两人深觉不可思议,难道一座须弥山的力量反而比不上一粒米吗?回来后立刻请教佛陀,佛陀颔首开示道:
“无二之性,即是实性。一粒稻穗从最初的播种起,经过灌溉、施肥、收割、制造、贩卖……累积了种种的力量与辛苦才能成就一粒米,它所蕴含的功德是无量的,正如同那件裤子是贫苦夫妇唯一的财物、全部的家当,它所包藏的布施心量也是无限的!四海龙王懂得一粒米的功德与裤子的功德一样大,都由虔诚一念引出,所以赶紧退让称善。由此可见:只要虔诚一念,则小小一粒米,一条衫裤的力量,都可以与千千万万座须弥山相等!”
后来有人把这件事写成一首偈,来警示天下的冥顽众生:“佛观一粒米,大如须弥山;若人不了道,披毛带角还。”
佛经里面还有另外一则类似的故事:有一个四处乞讨维生的贫女,看到那些富贵人家的小姐一个个仆从如云的到寺院打斋、布施做功德,觉得很羡慕,也想种一次福田,于是辛辛苦苦攒钱,好不容易省吃俭用的存下来一块钱,就毅然拿出来布施了。寺院的住持法师知道这件事以后,心里很感动,就向弟子们宣布:“今天的供斋我要亲自主持,为这个虔敬的女居士祈福!”
不久以后,一块钱的功德竟然给这个贫穷的女孩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奇遇。原来自从这个国家的皇后去逝之后,国王闷闷不乐,大臣们为了使国王宽心解闷,就安排了一场狩猎游乐;当国王一行通过森林的时候,忽然看到前方有一团闪闪发光的光圈,这个国王就觉得很奇怪,心里想:
“咦,那儿怎么会金光闪闪呢?”
一行人策马向前,走近一看,却原来是一位美若天仙的女子,衣服虽然褴褛,可是相貌却十分清秀,出落得天仙一样。国王目眩神迷,立刻喜欢上了她,就把她带回王宫,不久即成亲结婚了。
这个女孩子做了皇后以后,心里十分高兴:“现世报啊!我当初只供养了一块钱,想不到竟然种下了这么大的福田;我应该再去寺里好好向菩萨谢恩,供养更盛大的斋,布施更多的银钱才对!”
于是,她就盛装华服、珠围玉绕的准备了几十车的银钱供品,金鞯银鞍前呼后拥的往寺院出发,一路走她一路想:
“当初我只不过布施了一块钱,住持大和尚就亲自为我祈福;今天我布施了这么多的供品,他一定更重视我了!”
于是得意洋洋的进入寺里,趾高气扬的指示仆从布置上供,想不到只有几位知客师父代表住持接待、祝愿,一切行礼如仪,并没有什么特别隆重的表示。年轻的皇后当然不服气,悻悻然面带愠色地走了。住持这才请人带信给她,说:
“当初,一块钱是你全部的财产,你以万分的真心来供奉,越显出你布施的虔敬。现在,几十车的供品只是你财产的九牛一毛,而你又存着贡高我慢的自大心理来供养,身心不能无染无垢,何来庄严功德?”
所以,我们学佛的人,不要在有形有相的数量上计较,只要心诚意正,用这个“欢喜的一念”来如法布施,其功德也是很大的。《金刚经》上不是说过了吗?我们要行无相布施,不要执着于有相布施;布施功德的大小,并不是从形式上衡量的,而是要看你布施愿心的大小决定的。
无论是须弥芥子的大小比较,或布施功德的大小较量,在我们佛教里面,小大大小,是全然不从形相、表相上去拘执,而是要从理事圆融、内外一如的法身慧命上去体证的,所谓“总一切语言于一句,摄大千世界于一尘”,便是说明这种大小不二的奇理。
四.是非不二的奇理
我们平常学识不够没有关系,但是一定要是非分明;是就是是,非就是非,不可以混淆不清,这是做人的一个基本原则。
但是,从佛教来看,这个世间上的是是非非是颠倒相、虚妄性,有时候我们越想把它弄清楚,就越不能明白。在佛法上,“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真正的是非往往一致,是就是非,非即是是,是与非是不二的。
《金刚经》上说:“佛说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是名一切法。”我对这句经文的诠释是:佛法有时候离却一切人我名相,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不是佛法;而有时候它明明离经叛道、有染有漏,却反而使人于镜花水月中清净现前,于万丈淤泥红尘中生出无数妙法莲华,结果不是佛法的反而成就了佛法。
我们称念“阿弥陀佛”,守心息瞋,是佛法;小孩子太顽皮的时候,训他几句打他一下,也是佛法。
朝山礼佛,早晚参拜,是佛法;可是如果在拜佛的时候三毒炽盛,心里贪求名闻利养,那就脱离佛法了。
所以,一个人是不是信佛,是不是如法,不能光从表面看,而要从他的本心、自性、出发点上去寻究。佛门里面的奇事奇理很多,也不能光从一般世智辩聪的角度揣测,世智辩聪都是不究竟的假相;奇事奇理还须从奇人解,才能洞悉七十二天八万四千光明法门。
中国禅宗史上有一桩很著名的公案,足以阐释这种是非不二,就是五祖弘忍大师命门下弟子作悟道偈,凭以传授心法和衣钵的事。当时大弟子神秀法师作如是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而后来成为六祖的惠能却另题一首意境更超远的诗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单看诗句,各位一定觉得奇怪,菩提树有枝有叶,何以不是树?明镜台有桌有脚,何以不是台?看起好像一派不通,似是而非。这是因为我们世间的众生习惯用一般的逻辑来认知世相,对于万事万物都要给它一个分别对待,是一就不是二,是对就不是错,两者之间壁垒分明,渐渐形成不可统一的矛盾;而禅师们已经证悟了不增不减、中…
《佛教奇理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