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發現藏著許多珍奇的金銀珠寶,靠著這些祖先們埋藏的寶物,很快地又把家業複興起來,成爲當地的首富,消息不迳而走,傳到了波斯匿王的耳中,國王對于自業自受的因果業報終于信服不疑了。
有時候福報來臨之時,好比江濤潮水一樣,滾滾洶湧而來,無法抵擋;福德因緣不具足的時候,眼看垂手可得的財富,卻消失湮滅。福壽的取得滅失與否,不是神明所能主宰的,也不是第叁者所能決定的,縱然是家族親人,也只是一種助緣而已,如何才能獲得福壽呢?要靠自己去培植福壽的因果。經上說:“現在之福,積之祖宗,不可不惜;將來之福,贻之子孫,不可不培。現在之福,如點燃燈火,隨點隨竭;將來之福,如添油料,愈點愈久。”我們要善于把握現在已有的福德因果,努力種植未來的福德因緣,如此必能福樂常隨,永享甘醇的美果。
叁.怎樣有福壽
既然福壽的得失與否有它一定的因果關系,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培植福壽的善因善緣,才能感得福壽的美果好報呢?如何才能獲得福壽,我分別提供十種方法作爲各位的參考。
如何才能多福?如果我們能做到以下十點,必能福報增廣:
1.少貪多舍:一般觀念總以爲取得才能擁有,事實上貪餍並不能得到福報,反而因小失大,甚至把本來擁有的福報丟失盡淨。貪取的心如果能減少一分,喜舍的心增長一分,福報不求自生,自然會降臨我們身上。喜舍好比播種,必然能有收成;貪婪彷佛掘根,根本不固,如何冀望果實累樹呢?因此,唯有知道施舍,才能得到福報。
有一個窮苦的丈夫臨終的時候,想到跟隨自己一生的貧賤妻子,受凍挨餓,嘗盡人間辛酸,希望來生能投胎畜生,爲妻子兒女作牛作馬,讓他們能衣食無缺,享受富貴人生。他斷氣之後,一縷幽魂到了閻羅王那裏,一五一十把自己的希望禀明了閻羅王,希望閻羅王成全他的心願,閻羅王聽了感念他天倫情深,因此特別滿足他的願望說:
“好吧!我讓你去轉世成爲一只金色的鵝,渾身的羽毛都是珍貴的黃金,你的妻子兒女靠著它就可以豐衣足食,你不就能報答他們的恩情了嗎?”
這個貧窮的丈夫欣喜若狂,趕快托夢給自己的妻子說:“老伴呀!你一輩子跟我煎熬辛苦,現在我要去投胎做金鵝了,以後你只要每天拔去我身上的一根羽毛,變賣金錢,就夠你們母子生活了。”
妻子一覺醒來,半信半疑,但是沒幾天,家中飼養的母鵝果然生了一只金色的小鵝,從此她就每天拔掉鵝身上的一支羽毛去賣,生活逐漸地改善了起來。但是由于金鵝實在長得太嬌小,一支金毛賣不了多少錢,貪得無餍的妻子突然動念:“何不把金鵝身上的羽毛全部拔光,如此一來,不就可以發財了嗎?”于是不管金鵝的痛苦,一口氣把鵝毛拔得精光,說也奇怪,那些被拔下來的黃澄澄的金毛卻變成了潔淨如雪的白毛,而這只傷心哀痛的金鵝刹那間又恢複了他美麗的羽毛,展翅飛騰而去,留下貪心的妻子,爲自己的黃金夢碎而懊惱不已!貪心不能致富,喜舍才能多福!
2.少聚多散:有的人一生就活在屯積之中,屯積金錢、屯積物品,悭吝守財,最後做了錢財的奴隸,不能享受“千金散盡還複來”的放曠灑脫。對金錢應該視如流水行雲,流動的江水才不會發出臭味,飄蕩的浮雲才不會拘泥一方,金錢應善加運用,充分發揮它的功效,而不是積聚執取,成爲日後子孫紛爭的根源。有錢固然是一種福報,懂得如何散金用錢,更是一種智能,有錢而不知有意義的使用,金錢充其量只不過是一堆廢紙而已!
3.少執多放:人生爲什麼有苦惱?因爲我們執取虛妄爲真實,不知看破放下,當然不能自在逍遙。人生唯有少執著,多放下,對名利不執著,對權位不執著,對人我是非能放下,對情愛欲念能放下,才能享受隨緣隨喜的解脫生活!
4.少傲多謙:萬事成于謙虛,敗于驕矜,溪壑因爲低下,所以能容納百川,成熟的稻子頭總是俯得更低,我們昂藏六尺之軀,生活在五尺高的天地之間,要學習謙下,要懂得虛懷,如大地之謙卑,才能承載萬物,成就萬事。
5.少私多公:自私的心去除一分,凡事不能只想到自己的利害,不管別人的生死,多培養公德心,顧念大衆的利益,與人多結善緣,因緣具足,幸福自然指日可待。
6.少憂多喜:彌勒菩薩有一首偈語說:“老拙穿衲襖,淡飯腹中飽;補破好遮寒,萬事隨緣了。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隨他自乾了;我也省力氣,他也無煩惱。”日常生活中不要常常拿憂愁的事情來煩惱自己,讓自己活在愁雲慘霧之中;縱然遇到不幸打擊,也要抱持豁達的心胸,轉痛苦爲快樂,化郁悶爲開朗。譬如辛辛苦苦積蓄的錢被人詐騙了,可以如此觀想:“也許自己前世虧欠對方,這輩子有力量償還你,算了,破財消災!”聽到別人毀謗中傷自己,可以如此運思:“如果自己有過失,別人的指責正所以爲自己消除業障,應該聞過則喜;如果自己沒有瑕疵,毀謗正所以莊嚴我們的菩提,應該感激對方!”如此一個回心,天地多麼的遼闊,任我徜徉;如此一個轉念,再嚴重的困局,沒有不迎刃而解!
7.少愛多慈:渴愛是一切煩惱的淵薮、痛苦的來源,把染汙、有漏的私情私愛,擴充成爲對一切含靈的悲憫,對一切衆生的慈心,愛的內涵將更隽永,愛的意義將更深遠!
8.少色多德:古人曾慨歎說未見好德如好色者,貪戀美色是衆生普遍的傾向,但是美色有時會蒙蔽我們清淨的自性,如果能將貪逐美色的心,提升爲道德的追求,我們的人格將更芬芳,生活將另有一番風光!
9.少自多他:在我們的觀念裏“自”和“他”是對立的,別人得到了好處,相對的自己就失去了利益;但是佛教卻認爲自他是一如的,別人的幸福是我們的快樂,他受用就是自受用,這種把“他”融入自己的“自”,生命更爲廣大,幸福更爲真切!
10.少拒多容:常人總有一種習慣,當別人向我們請教問題,或者求助困難的時候,我們總喜歡先加以否定,“不是啦!”“不過……”“然而……”的口頭禅,不知造成人與人之間多大的距離?別人有求于我們的時候,不能輕率地拒人于千裏之外,要包容對方,給予信心激勵。大海能成其深廣,因爲它不揀擇細流;高山所以能成其峻偉,因爲它不拒絕寸土,有容乃大,無別則廣,我們應該培養彌勒菩薩“大肚能容,容納世間難容之事。”能夠如此,何處不能隨遇而安呢?
怎樣才能多福?如果能做到上面十點,幸福必定常隨左右。怎樣才能多壽呢?我也提供十點給各位參考:
1.少肉多菜:佛門物質生活淡泊,但是有許多的老和尚卻活得非常高壽,主要和佛教主張素食有很大的關系。很多人以爲吃素食營養不良,容易饑餓,缺乏體力,事實上不盡然如此,我們看看動物之中的牛、馬、駱駝等都是吃素的動物,但是它們或者在烈日下爲主人犁田,或者奔馳疆場衛國保民,或者載運貨品于沙漠,耐力最大,體力最足。而肉食的虎豹豺狼雖然很凶狠,威猛沖撲一下,後繼無力。何況吃素的牛所擠出來的牛奶,營養價值最高,成爲現代母親哺乳嬰兒的代用品,因此素食並不如想象中那麼沒有價值。素食雖然有它的好處,但是並不是強迫每個人都吃素,只是平常大魚大肉吃膩了,有時換換青菜豆腐,既保胃口新鮮,也可減少一些疾病。
2.少殺多放:少殺生、多放生才能長壽。社會上有一種怪現象,每逢婚喪喜慶的時候,宰殺動物牲禽尤其激烈。譬如爲老人祝壽,往往以殺豬宰羊享宴天神來求得長壽。求長壽應多放生,夭折其它衆生的生機,只會招致短命果報,如此緣木求魚的愚行,智者不爲!小孩彌月,母親要吃多少的雞湯補品,人類只想到自己骨肉天倫生命誕生的喜悅,而不顧其它生命骨肉乖違,生離死別的痛苦,何其自私!親友病逝,生命的殒滅已經是讓人傷感的事了,但是無知的子孫卻殺害牲畜來祭拜亡靈,增加亡者的罪業,能不戒懼!因此婚喪喜慶的時候應該以放生來代殺生,增加民福民壽,讓全世界、全宇宙的一切衆生都能和自己一樣多福多壽。
3.少鹽多淡:如何才是健康之道?少吃一些鹽,減少消化器官的負擔,口味清淡,有助于養生延年。
4.少糖多果:少吃糖份高的東西,糖份過高有時會得到疾病,水果可以幫助食物的吸收,應該多食用。少吃糖,糖的銷售量減少,如此一來不是和糖果公司爲難了嗎?過與不及都不是中道,含有鹽份或糖份的東西,我們要攝取適量,而不是因噎廢食,完全不吃。
5.少食多嚼:過去野有餓殍是時有耳聞的事,現在肥胖症是全世界時髦的毛病,營養過份成了現代人的煩惱。古人說食不求飽,吃飯只求八分飽,可以常保健康,頭腦清醒,吃得過飽容易昏沈,並且胃腸工作量過重,容易産生疾病。除了吃得少之外,更要細嚼慢咽,既可享受美味,並且得到長壽。
6.少車多走:文明太進步,人們親自動手用腳的機會相對地減少;洗衣服有洗衣機,割草有割草機,上樓可以乘坐電梯,出門有車子代步,有心人士甚至擔心有一天人類將變成頭腦膨大、四肢縮小的怪物。如何才能長壽?運動跑步很重要,我們要多利用雙腳走路,尤其是飯後的散步更是長壽的秘訣。“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跑香、經行也因此被列爲佛門的重要生活訓練之一。
7.少憤多笑:瞋恨就像一把火一樣,可以燒掉一切的功德,瞋恨的火還沒燃燒到別人以前,先灼傷到自己。怨憤就像仰天唾痰,必墮其面;又好比逆風掃塵,必覆其身。世間上的事情再難忍、難堪,哈哈一笑,盡付笑談之中,每日光明如煦日,和悅如春風,一定可以青春永駐,長命百歲。
8.少憂多睡:有的人上床睡覺了,還輾轉反側、翻來覆去睡不著,這就是憂愁煩惱。不要把煩惱帶到床上,不要把憂愁留到明天,要訓練自己一上床就能抛下衆緣,安心入睡。我感謝佛陀的加被,我這一生最大的幸福就是很快能入睡,不僅躺在床上能睡,有時頭還沒有靠到枕頭,就已經睡著了;坐在椅子上也能安然睡眠;有時爲了弘法,南北奔波往返,經常以高速公路做床鋪;甚至站著也如枕大地那麼平穩入睡。因爲我心中坦然無塊壘,與佛理經義能相印,沒有絲毫的罣礙牽挂,因此才能夠很快地進入睡境。各位如果實在無法睡著,我提供幾個對治失眠的辦法:或者可以觀想佛菩薩的聖像,但是這個聖像並不是泥塑木雕的外相,要觀想栩栩如生和人一樣的真正佛菩薩,觀想的時候注意力要集中于一相,不能忽而眼睛,忽而鼻子,即使觀想鼻子或眼睛、身體等一相時,也不能忽大忽小,忽胖忽瘦,始終保持一個樣子不變。除了觀想佛的叁十二相好之外,也可以觀想光明,或者默念佛菩薩聖號,另外迅速不亂地倒數數目,如一百、九九、九八、九七……,速度要快並。
《佛教的福壽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