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早課經文:“國基鞏固,治道遐昌……”;長蘆禅師的“國界安甯兵革銷,風調雨順民安樂。”等等,都是佛弟子對國勢興榮綿長的虔誠祝禱。日本的臨濟宗祖師榮西禅師留學大唐,回國之後,曾撰著《興禅護國論》叁卷,主張建設叁禅院以護衛國家,利益衆生。曆代的高僧大德雖然不像帝王將相直接掌政,但是愛護國家的心和一般人是相同的。出家人雖然出家了,但是並不意味出國,並沒有遠離自己的國家邦梓,愛國不分你我自他、方內方外,爲政不必高官厚位、權力在握,愛國沒有錯誤,沒有國家民族觀念才是罪過。國家需要廣大的佛教徒投入行列,以佛教的高超教理來淨化人心、改善風氣,爲社會提供心理建設、精神武裝,給予社會大衆苦難時的安慰、失望時的鼓勵!
佛教對于國家政治可提供如何的貢獻呢?廬山慧遠大師說:“佛道濟俗亦爲要務,何則?百家之鄉,十人持五戒,則十人淳謹;千室之邑,百人修十善,則百人和睦;傳此風教,以周寰區,編戶一千,則仁人百萬。夫能修一善,則去一惡;一惡既去,則息一刑;一刑息則萬刑息于國,此所謂坐致太平者是也。如果社會大衆人人能夠受持佛教的五戒,那麼我們的國家必定是一個淳樸謙讓、重德祥和的淨土。梁啓超說:“佛教之因果,使上智下愚皆不能不信也。”人人如果能樹立正確的因果觀念,我們的社會就不再是爾虞我詐、巧取豪奪的社會。人人如果能懷抱佛教的慈悲精神,這個社會就能減少暴戾殺伐之氣,安和樂利。如果人人都能有佛教“諸法無我”的體認,這個社會將是個我爲人人,人人爲我的大同世界。佛教對國家政治能有什麼助益?佛教可以幫助政治:(1)化導邊遠、(2)消除怨恨、(3)知足無貪、(4)感化頑強。有時政治達不到力量的地方,佛教可以彌補不足,發揮它的功效。佛教的慈悲無遠弗屆,能夠將蠻橫未開的邊疆,教化成開朗有禮的中土;佛教的忍辱無堅不摧,能夠將世代的仇釁消弭于無形;佛教的感恩無願不遂,能夠填補欲望的溝壑;佛教的智能無事不成,能夠感化頑強爲馴良。佛教理想中的國家政治應該具足下面四點:
(一)民主道德的政治
佛教追求的是身心的絕對解脫自由,每一個人都能脫離一切的束縛,做自己的主人,因此集權專製的政治是佛教所呵斥的,佛教認爲民主憲政國家的實現,道德挂帥政治的完成,才是國家政治的最終目的。
(二)祥和互敬的社會
佛教認爲社會的大家應該培養隨喜贊歎,包容異己的氣度,從平等法性之中體認諸法千差萬別的實相,彼此互尊互重,去除同歸于盡、排斥他者的心理,共同創造祥和開明的社會。
(叁)取舍合理的經濟
僧團注重利和同均的經濟生活,希望我們的國家沒有經濟的柯斷、貧富的懸殊、勞資的對立等社會問題,人人得其所應得,建設民有、民享、均足的社會。
(四)樂觀勤奮的生活
勤奮精進、樂觀進取,事情才能有成,時時不忘春耕,自然能夠秋收,好逸懈怠是成功的最大敵人,今日我們國家的經濟奇迹,就是靠全國人民的勤勉工作才有以致之,唯有持著精進的耙鋤,在樂觀的田園上,撒下希望的種子,才能收獲菩提的果實!
佛教與政治既然有如此密切的關系,彼此之間究竟有何主從、異同的妙趣?我舉出十二點,作爲比較說明:
1.政治是管理衆人、維護社會的團體;
佛教是教化衆生、淨化社會的力量。
2.政治希望人人能夠安和樂利的生活;
佛教要求人人能夠慈悲喜舍的做人。
3.政治是金剛怒目,要人人守法;
佛教是菩薩低眉,要人人自律。
4.政治是護法降魔,保衛國家;
佛教是護生救苦,擁護國家。
5.政治重視才幹機變,以力服人;
佛教重視戒律因果,以德服人。
6.政治是權法,因時、因地、因人而製宜;
佛教是實法,因教、因法、因理而肯定。
7.政治是曲線的,曲而求遠,人人平等;
佛教是直線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8.政治重視實效通行,即日成辦;
佛教重視遠益利濟,普度未來。
9.政治之大同世界,是理想目標;
佛教之淨土極樂,是如願往生。
10.政治以財力、軍力治理國家;
佛教以德力、法力輔助國家。
11.政治從外做起,要求人民修身守法;
佛教從內做起,要求人民修心守道。
12.政治要求人人奉行四維八德,以齊家治國;
佛教要求人人實踐五戒六度,以自度度人。
感謝叁天裏大家撥冗來參加佛學講座,共同來關心國家的政治前途,探求福壽的正途門徑,並且進一步認識女性的偉大,更感謝許多助成本次講座的各位工作人員,由于他們默默無相的付出,才能成就如此的勝會。最後祈求叁寶的慈光加被,我們的國家更進步,各位福壽綿長,天下的女性能將她們的慈愛光輝,更廣大地普照寰宇!
《佛教的政治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