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講演集》-佛教的福壽觀
時間:公元一九八四年七月
地點:臺北國父紀念館
對象:法師、護法信徒(弟子依空記)
一.世間的福壽
二.福壽的因緣
叁.怎樣有福壽
四.佛教對福壽的看法
各位法師、各位護法信徒:
昨天和各位說過了佛教對女性的看法,今天再來和大家談“佛教的福壽觀”。多福多壽是人生在世普遍的希求,我們每日辛苦奔波、汲汲營營,只不過是爲了求得更多的享福,放眼世間的事業,絕大多數和增強身體、延年益壽有關系,貴如秦始皇還遣令大臣爲他求取長生不死之藥,因此求得大富大貴、長命百歲是世人共同的願望,但是福壽往往很難兼得,有人富可敵國卻英年早逝、無福享受,有人老耄長壽卻一生窮苦潦倒,必須要福德因緣具足了,才能福壽增廣,綿延無量。
求福添壽固然是人人夢魅以求的希望,但是一般人對于如何求得福壽的觀念卻不一定正確。社會上一般人總認爲要長壽多福,應該向神明、菩薩、佛祖祈求,把信仰建立在貪求、餍取的層次上。其實福壽並不是有求必得的,如果自己不去培植福壽的因緣,福壽是不會憑空降下的。所謂“生天自有生天福,未必求仙便成仙”,自己不努力去自求多福,而把一切的責任完全推諸于神明佛祖的身上是不合乎因果道理的。譬如把一塊沈甸甸的石頭放置在水中,石頭自然要沈下去,而我們卻違反常理說:“石頭呀!石頭!請你浮起來吧!”因爲你的祈求不合理、不如法,縱然你真心誠意,石頭是無法依你所求浮出水面的。相反的,如果我們所作所行合乎因果法則,享有福壽的美果,龍天神明也無法一手遮蔽,抹摋你應享有的果報。好比浮蕩在水面上的熱油,縱然有人祈求說:“油呀!油呀!請你沈下去吧!”油是不會和他相應沈澱水底的。因此福壽的獲得,別人是無法操縱的,即使神明也不能掌握我們的生死禍福,一切都取決于我們自己是否努力去播種福壽的種子。下面我分四點來向各位說明佛教對福壽的看法。
一.世間的福壽
既然福壽具足是世人普遍的願望,那麼世間的人所希求的福壽又是什麼呢?春節過年的時候,人們總喜歡在門口貼個春聯,討個祥瑞,也做爲今年的努力目標,許多人家門聯上寫著:五福臨門。福祿壽財喜這五福齊降門庭,就是一般大衆心目中所企盼的幸福。擁有了這五福,人生就美滿無憾了嗎?人生的幸福快樂就僅僅止于這五福的獲得嗎?其實人間的福樂不止五種,可以細分成十項:
1.財富:有人以爲有錢便是福,日進鬥金,富甲天下,穿金戴銀,華廈車乘,成爲人人羨慕的對象,是人生最大的樂事。
2.權貴:有人以爲大權在握,吆叁喝四,何等威風;來往都是豪門貴客,萬人仰承鼻息,不可一世,人生何其風光!
3.康甯:有錢有權固然快樂,但是纏綿病榻,無法發揮威能,身強體健,行動方便,健康是人間第一財富。
4.喜樂:生性樂觀開朗,遇事積極進取,超然貴賤,淡泊名利,只要活得喜悅便是幸福。
5.子孫:子孫滿堂,承歡膝下,子賢孫孝,老來有靠,人生還有什麼憾求呢?
6.長壽:長命百歲,人間稱瑞,與天地同壽是人人希望的幸福。
7.道德:立德是人生叁不朽的盛業之一,如果有崇高聖潔的道德留芳萬世,遺愛人間,不但可受到萬人的尊敬仰戴,並且能成就真正永恒的生命。
8.順遂:做事能夠順心遂意毫無阻礙,處世能夠圓融多助,所到亨通,是可遇不可求的美事。
9.平安:萬貫的家財、顯赫的權勢,如果災禍不斷,也無法享受。快快樂樂的生活,平平安安的過日,平靜安然的生活是千金難買的幸福。
10.善終:人生固然希望能夠好好的生,更要求得好好的死,有人生的時候種種熬煎,死的刹那千般痛苦,如龜脫殼,如陷火犁。能夠求得壽終正寢,死得安然,比生得享樂風光更爲重要,因爲懂得如何死,也就懂得如何生,生死事大莫過于此。
一般認爲人生如果能夠十福具足,就是圓滿無缺的人生;除了十福十全之外,如果能擁有長久的壽命,那人生更是錦上添花了!說起壽命,可分爲下列四種:
1.肉體上的壽命:養生有術,長命百歲,活到八、九十歲,甚至一百余歲,童顔鶴發,依然矯健如虎,毫無龍锺的老態,這是一般人所欣求的壽命。
2.事業上的壽命:開創事業,福利邦梓,澤被社會人群,譬如創建公司、工廠,一經營就是幾十年,甚至百年老店,不但本身投注畢生的歲月,子子孫孫繼承不辍,就是一種事業上的壽命,尤其是從事文化出版的事業,其壽命更是亘古長久!
3.言教上的壽命:古人所謂立德、立功、立言,古今聖賢的珠玑教谕,讓後代的人不斷的沿用,他們的教言是人類智能的遺産、文化的寶庫,透過古人的著書立說,傳之其人,文化得以薪盡火傳綿延下去,言教上的壽命是超越時空,和心靈交會的生命。
4.信仰上的壽命:肉體上的壽命有生老病死的現象,事業上的壽命有興隆衰微的可能,言教上的壽命有時也依因緣際會之不同,而有或被宣揚或遭壓抑之別。所謂信仰上的壽命是對生命有無限未來的信仰,相信生命是亘古今而不變,曆萬劫而彌新,信仰上的壽命是超越了有無、美醜等對待,絕對解脫,究竟常樂,與真理契合的清淨生命!
世間上有如此多類的福壽,這許多種類的福壽本身有時也有它們的缺陷,不是無漏究竟。舉個例子來看,我們常常欣羨別人說:“你真有福氣!”有福就會有氣.福是伴隨著氣一齊而來的。譬如兒女成群,兒女所帶來的閑氣也不在少數,幼小時擔心他身心的成長;長大了憂心他能否成龍成鳳;即使成家立業了,還要挂心他家庭是否美滿、事業是否順利?如果遇到不肖子弟,操心的事就更多了!兒女多,福氣多,錢財多,福和氣也如影隨形接踵而至。錢財多有時固然可以享受聲色之娛,但是錢財有時也會帶給我們意想不到的煩惱,何況周轉不靈時,銀行叁點半那種焦慮的滋味,如同烈火焚身一樣難忍。
福和氣如身影一般關系非常密切,壽和老也焦不離孟、孟不離焦無法分開。當我們恭喜一個人長命百歲時常說:“老壽星呀!”有壽必然會老,老了之後的長壽不一定快樂。活到一百二十歲的人瑞也許是人人羨慕的對象,但是如果我們細思的話,一個人活到百歲以上就是值得羨慕慶幸的事嗎?假如一個人養生有道,真的活到一百二十歲,也許他一百歲的兒子壽終了,八十歲的孫子逝世了,甚至六十歲的曾孫也撒手塵寰,一個須發皤皤的老人活得這麼長久就爲了要爲兒孫送葬?世間上最悲慘的事莫過于“白發人反送黑發人”,真是死者已矣,生者情何以堪?這樣的一百二十歲,生命的意義究竟在哪裏裏?縱然晚年一門子孫旺盛,賢能孝順,侍奉羹湯不怠,人生也不一定有幸福。上了年紀力氣自然衰退,耳朵不靈了,人間的妙音聽不見了;視力減退老眼昏花,世上的美物看不見了;行動遲鈍不方便,無法享受尋幽訪勝的情趣,這種“發蒼蒼,視茫茫,齒牙動搖。”的生活,有什麼樂趣可言呢?這種世間的長壽不是究竟的快樂境地。
佛教認爲世間上的福壽雖然不究竟,不是我們追尋的目標,但是佛教並不是排斥對福壽的追求。過去有一位信徒過六十大壽的生日,請了一位法師來爲他誦經消災、祈福延壽,這位法師就問他說:
“你要我爲你消災延壽,你想增添多少壽命呢?”
信徒一聽師父要爲他誦經祈壽,趕快畢恭畢敬合掌說:
“我再添加二十年,八十歲就心滿意足了!”
“縱然活到八十歲,二十年轉眼就過去了,你還是會死亡呀!”
“喔!可以再增加嗎?那麼增加到一百歲好了!”
“一百歲雖然人間稱稀,四十年的光陰就像一刹那,仍然免不了生死無常。”
“一百二十歲好了,剛好是二甲子。”
“一百二十歲雖然是二甲子,但是好比電光石火,瞬息消滅,最後還是黃土一堆。”
“一百二十歲仍然太少,那麼人生究竟可以祈求活到多少歲數呢?”
“人生當求無量的壽命,成就與日月同光與真理融合一體的無限生命,這種生命才是永恒不死,無窮無盡的生命。”法師正容的開示這位信徒。
世間上的壽命縱然如彭祖活到八百那樣長壽,最後仍然免不了生老病死的現象;世間上的福樂縱然貴如帝王一般希有,終究歸于生滅幻空,因此人生當求永恒的生命,不變的福報。永恒的生命和不變的福報如何才能求得呢?好比農夫春天不播下種子,秋天那裏能夠開花結果?我們求福求壽也必須平時播撒種子,有因有果,等到有一天因緣成熟,自然能夠享受豐碩的收成。
二.福壽的因果 b
世間上的福壽有一定的因果關系,好比花朵的成長過程,首先要有花的種子-因,加上肥沃的土壤、充足的陽光、細心的灌溉照顧等條件-緣,因緣和合具備了,才能孕育出美麗的花朵-果。每個人的福壽也有其必然的因果律則,是絲毫不會混淆的。那麼人生的福壽因果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佛教有一首十來偈,最能說明其中的道理:
端正者忍辱中來 貧窮者悭貪中來
高位者恭敬中來 下賤者驕慢中來
瘖啞者誹謗中來 盲聾者不信中來
長壽者慈悲中來 短命者殺生中來
諸根不具者破戒中來 諸根具足者持戒中來
端正者忍辱中來,一個人相貌莊嚴端正是因爲他能修忍辱,接受種種的考驗,因此能夠儀表堂堂,風姿翩翩。有一首詩說:“千錘百鏈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都無怨,留得清白在人間。”石灰能夠禁得起火煉鐵錘,因此才能帶給每個家庭一片賞心悅目的潔白。銅製的佛像承受得了鐵匠的雕琢鑄镂,才能成就莊嚴的法相,接受萬人的膜拜供養。
貧窮者悭貪中來,有的人貧寒窮困,那是因爲他不知道布施喜舍他人,因此才得到貧窮的果報。有一天閻羅王召來兩名鬼卒說:
…
《佛教的福壽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