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兩個人前世尚知行善,具備投胎做人的資格,現在有兩戶人家讓你們來選擇,其中一人要投胎去行布施,一生給人;另外一人完全接受別人的施與……”
閻羅王的話還沒講完,甲鬼卒趕快跪出來搶先說:
“報告閻羅王!一輩子給與他人的人生太苦了,讓我去投胎接受施與的那戶人家吧!”
“那麼另外一家誰去出生呢?”閻羅王皺著眉說。
“閻羅王!讓我去轉世好了!”忠厚的乙鬼卒平靜地說。
兩個小鬼皆大歡喜地去投胎,一心貪吝的甲鬼卒出生在乞丐的家庭,一生接受別人的憐憫施與;而發願布施的乙鬼卒卻出生在高貴人家,一生濟貧救苦,享受給與的快樂。從這則故事我們可以了解施比受更有福,世間上最貧窮的是悭吝貪餍的人,懂得布施的人不但沒有失去絲毫,反而擁有更多,施舍的人生才是真正富足的人生。
高位者恭敬中來,敬人者人恒敬之,得人心者多助,自然能夠平步青雲,位居高顯。下賤者驕慢中來,貢高我慢的人,人人避之如同探湯,自絕善緣,自然受人鄙視瞧不起了。瘖啞者誹謗中來,有的人講話音聲咽啞、口吃咬舌,原因是此人過去不知修持贊歎,甚至惡口毀謗。佛世時有一個小沙彌常常誇獎他人,贊歎叁寶,久而久之,他的口中自然飄散一股異香,人人都稱他爲香口沙彌。我們如果想擁有美妙的音聲,就要常行贊歎法門,贊歎的柔軟語不但可化解人際之間的暴戾之氣,並且能使我們自己很快趨入佛道。盲聾者不信中來,對于聖賢的金玉良言不能信解,對于因果叁寶不知信仰,自閉于智能真理之門,會得到瞎子、聾子的果報,看不到世間的真象,聽不見世間的真音。
長壽從慈悲中來,短命從殺生中來,對他人的生命懂得愛惜尊重的人,才能得到珍貴的生命;暴戾凶殘、作賤生命的人,不知贊天地的化育,如何能感得天地之壽呢?遭致短命旱夭的果報是必然的道理。有一個小沙彌從小離開父母跟隨師父出家學道,這位師父是已經得道的阿羅漢,有一次以神通的慧眼一看,這個才十二歲大的徒弟只剩下七天的壽命,如此難堪的事不好當面說破,于是告訴他:
“小沙彌!你好久不曾回去探望父母了,明天起你回去和父母相聚一段時間。”
不知究裏的小沙彌乖順的揹起簡單的衣單回去了,一星期過去了,雖是證悟了的師父,想到年紀輕輕的徒弟就此離開了人間,心頭不由一片黯然。過了數天之後,師父正在爲徒弟默默祝禱,突然看到小沙彌活蹦亂跳地從外面回來了,氣色紅潤,一點病容也沒有,師父很納悶,就問他說:
“你回去父母都好嗎?最近你都做了什麼事?”
“父母都健康無恙,我回去一直陪侍在他們身邊。”
師父再耐心的探問,最後終于查出整個事情的真象。原來小沙彌在回家的半路上,經過一個池塘,看到一群螞蟻困在水中,手忙腳亂地掙紮求生,小沙彌看了,慈悲心一起,拿了一片荷葉,耐心地把一只只水淋淋的螞蟻救上岸。由于這一念慈悲,不但救活了無數的衆生,也改變了自己的命運。有時我們看到一些無知的孩子把玩蝴蝶昆蟲,捉弄弱小動物,心中總爲他們著急,何必糟蹋自己未來的寶貴生命呢?因此爲人父母師長,從小就要教導幼童培養悲愍心,愛惜一切衆生的生命,能夠如此教育菩提幼苗,我們的社會一定是個充滿鳥語花香的國土。
諸根不具者破戒中來,諸根具足者持戒中來,眼耳鼻舌殘缺,身體四肢有缺陷的人,是由于不能堅守戒律,侵犯了他人才會遭到不幸的果報;希望六根具足、儀容端莊,就要嚴持律法,收攝自己身心,不使放逸。
如何培植福壽的因果,佛經上告訴我們如果實踐七種布施法門,可以獲得無量的福壽:1.設立佛像僧房。2.種植樹木果園。3.常施醫藥救病。4.打造船只渡人。5.建設橋梁道路。6.點燈鑿井施茶。7.造廁供人方便。添福壽的方法很多,建築寺院、裝塑佛像、助印經書,固然是增福添壽的途徑,造橋舖路、施茶鑿井、點燈建廁,直接嘉惠他人,更是播植福壽因緣的妙方。求得福壽的方法俯拾即是,只要我們稍加留意用心,確實去實踐力行,福壽就在我們的左右。
我們如何求得福壽?世間上有那些福田能夠生長我們的福壽呢?佛經上舉出了下列八種:
1.叁寶-叁寶是我們修福培慧的好福田,所謂“叁寶門中福好修,一文施舍萬文收;不信但看梁武帝,曾施一笠管山河。”梁武帝過去是一個樵夫,有一天打柴回家途中,遇到一場驟雨,突然看到路旁有一尊石雕的菩薩像在淋雨,于是趕忙把自己的鬥笠摘了下來,蓋在菩薩的頭上,由于他恭敬布施一頂鬥笠,終于成爲九五之尊,統理整個山河。
2.父母-父母是我們的恩田,佛經上說父母恩惠浩大,爲人子女者縱然一肩挑父,一肩挑母,累劫累世行孝,也無法報答春晖恩澤于萬分之一,孝順父母的人必能得到人天愛敬,福壽俱全。
3.師長-師長傳授我們以技能,啓發我們以智能,使我們能立足社會,明白善惡是非,師長是我們的敬田,應該恭敬他們如父母。
4.弟子-學生、徒弟、兒女,是我們未來事業、生命,乃至精神慧命的傳承者,要好好愛護他們,細心教育他們,使他們茁壯健挺。
5.病人-身罹疾病的人最需要別人的照顧,有病的人我們應該拿出悲心、耐心,去關心他、幫助他、鼓勵他,以進步的醫藥治療他的身病,以精辟的道理去除他的心病,使他早日解脫病苦。佛經上曾說:八福田中,看病爲第一福田。釋迦牟尼佛雖已果德圓滿,仍然不舍棄修植福壽的任何機緣,爲病比丘看病,何況薄地凡夫的我們,怎可輕忽掉舉,不知自求多福呢?
6.急難-遭遇緊急災難的人,如水災、火災、礦災、空難、兵難,都是我們布施愛心的對象,因此我們的社會上設有許多的慈善機構,創立各種的慈善事業,目的就在幫助急難的不幸者。不過今日所舉辦的慈善工作,應該以救助急難爲主,而不是救濟貧窮。難是一時的,貧窮是長久的,救得了一時,救不了一世,因此有人主張“救急不救窮”,貧窮是救不了的,貧窮要靠自己去努力振作,最重要的是救助災難,在別人最危急的時候,適時地助他一臂之力,在別人最饑渴的時候,即地播灑清涼露水。
7.根缺-身體殘障的人行動比一般健全的人不方便,求生也需要付出更多的奮鬥,我們在物質上要資助他們,在精神上給予鼓舞,讓他們對生命燃起熱烈的希望,更重要的是要以平常心對待他們,平等地給予一切生存的機會,容納他們,接受他們,不可以把他們視爲異類,給予不平等的待遇。
8.百苦-憂愁、煩悶,受痛苦煎熬的人也是我們的福田,當我們解除了他們的煩惱,把歡樂散播給他們的時候,我們不但獲得了福壽,同時也得到助人最樂的喜悅!
我們希望福壽增廣,就要學習農夫孜孜矻矻地耕種,只要我們播了福壽的因,有一天自然會抽綠發芽,雖然無心希求,福壽的果也會降臨到我們身上的,如果不懂春耘,而冀望秋冬收成,猶如守株待兔,一切將會落空。
過去印度有一位王後賢慧美貌,笃信佛教,常常行布施供養叁寶,深得國王的寵愛。有一天夫婦在花園散步的時候,國王望著身披錦鏽羅衣,頭戴珠鬘寶冠的皇後就說了:
“皇後,今天你打扮得這般美麗,享受人間至高的殊榮,這一切都應該感謝我所賜給你的恩寵啊!”
王後平心靜氣地回答說:
“雖然妻以夫爲貴,但是這一切的富貴是我自己布施修福得來的,每個人有他各人不同因果業報,誰也無法更改。”
國王聽了王後如此斬釘截鐵的回答,悻悻然地回到宮中,暗中把王後心愛的鑽石戒子,偷偷地丟到江河。第二天王後皇醒來,找不到戒子,就問國王說:
“國王,你看見我的戒子了嗎?”
“你的福報力量不是很大嗎?怎麼保不住自己指上的戒子呢?”國王不懷好意的譏諷她。
“如果這個戒子屬于我應得的福份的話,是絕對不會丟失的;如果不是我的福德,強求也是沒有用的。”王後悠閑自在的回答。
事情過了數日之後,有一天禦廚買回一條大魚回宮烹煮,不可思議地剖開魚肚一看,竟然在魚肚中發現王後失去的那顆閃亮晶瑩的戒子。國王至此不得不相信福報要靠各人去培養,種了一分,收獲十分,絲毫不會缺失。同樣的故事也曾經發生在波斯匿王的公主身上。
印度的波斯匿王有一位麗質天生的女兒叫善光公主,國王對這個女兒疼愛有加,視如掌上明珠。有一天國王就對公主說:
“女兒呀!你生長在帝王之家,穿的是绫羅綢緞,吃的是山珍海味,你應該感謝父王給你的庇蔭,才有今日的榮華富貴。”
公主信奉佛法,懂得罪福自作自受的道理,因此回答說:
“父王!所謂福德因緣是自己種植的,不是他人所能給予的,今天我能夠出生爲公主,固然應該孝敬您,但這一切的福德因緣,是我自己過去所積聚的。”
波斯匿王聽了女兒如此忤逆,非常生氣地說:
“如果我不讓你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你還能享受什麼幸福?既然你認爲自己有福報,我倒要試試你的福報究竟有多大?”
國王于是命令大臣找來一位國中最窮的青年乞丐,把公主匹配給他,公主毫無怨尤地脫去華服,換上布衣和乞丐結爲夫婦。一天公主就問丈夫說:
“你年紀輕輕,儀表俊秀,爲什麼會一貧如洗,淪爲乞丐呢?”
“唉!我本來也是宦官子弟,只因父母雙亡,家道中落,又無一技可以謀生,只好乞討度日了!”
“父母難道都沒有留下什麼恒産嗎?”
“只剩下一棟荒廢的老屋,但是蛛網纏結,無法避雨。”
“既然還有一間破屋,我們何不回到家鄉,同心協力重闢草萊,耕種花果蔬菜,自食其力,總比沿街乞討要強多了。”
夫妻兩人于是回到了一片斷垣頹壁的家園,合力地挖掘堅硬的石地,打算種些菜蔬。挖著挖著,突然在冰冷的石板下面,…
《佛教的福壽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