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的福寿观

  《星云大师讲演集》-佛教的福寿观

  时间:公元一九八四年七月

  地点:台北国父纪念馆

  对象:法师、护法信徒(弟子依空记)

  一.世间的福寿  

  二.福寿的因缘

  三.怎样有福寿  

  四.佛教对福寿的看法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昨天和各位说过了佛教对女性的看法,今天再来和大家谈“佛教的福寿观”。多福多寿是人生在世普遍的希求,我们每日辛苦奔波、汲汲营营,只不过是为了求得更多的享福,放眼世间的事业,绝大多数和增强身体、延年益寿有关系,贵如秦始皇还遣令大臣为他求取长生不死之药,因此求得大富大贵、长命百岁是世人共同的愿望,但是福寿往往很难兼得,有人富可敌国却英年早逝、无福享受,有人老耄长寿却一生穷苦潦倒,必须要福德因缘具足了,才能福寿增广,绵延无量。

  求福添寿固然是人人梦魅以求的希望,但是一般人对于如何求得福寿的观念却不一定正确。社会上一般人总认为要长寿多福,应该向神明、菩萨、佛祖祈求,把信仰建立在贪求、餍取的层次上。其实福寿并不是有求必得的,如果自己不去培植福寿的因缘,福寿是不会凭空降下的。所谓“生天自有生天福,未必求仙便成仙”,自己不努力去自求多福,而把一切的责任完全推诸于神明佛祖的身上是不合乎因果道理的。譬如把一块沈甸甸的石头放置在水中,石头自然要沈下去,而我们却违反常理说:“石头呀!石头!请你浮起来吧!”因为你的祈求不合理、不如法,纵然你真心诚意,石头是无法依你所求浮出水面的。相反的,如果我们所作所行合乎因果法则,享有福寿的美果,龙天神明也无法一手遮蔽,抹摋你应享有的果报。好比浮荡在水面上的热油,纵然有人祈求说:“油呀!油呀!请你沈下去吧!”油是不会和他相应沈淀水底的。因此福寿的获得,别人是无法操纵的,即使神明也不能掌握我们的生死祸福,一切都取决于我们自己是否努力去播种福寿的种子。下面我分四点来向各位说明佛教对福寿的看法。

  一.世间的福寿 

  既然福寿具足是世人普遍的愿望,那么世间的人所希求的福寿又是什么呢?春节过年的时候,人们总喜欢在门口贴个春联,讨个祥瑞,也做为今年的努力目标,许多人家门联上写着:五福临门。福禄寿财喜这五福齐降门庭,就是一般大众心目中所企盼的幸福。拥有了这五福,人生就美满无憾了吗?人生的幸福快乐就仅仅止于这五福的获得吗?其实人间的福乐不止五种,可以细分成十项:

  1.财富:有人以为有钱便是福,日进斗金,富甲天下,穿金戴银,华厦车乘,成为人人羡慕的对象,是人生最大的乐事。

  2.权贵:有人以为大权在握,吆三喝四,何等威风;来往都是豪门贵客,万人仰承鼻息,不可一世,人生何其风光!

  3.康宁:有钱有权固然快乐,但是缠绵病榻,无法发挥威能,身强体健,行动方便,健康是人间第一财富。

  4.喜乐:生性乐观开朗,遇事积极进取,超然贵贱,淡泊名利,只要活得喜悦便是幸福。

  5.子孙:子孙满堂,承欢膝下,子贤孙孝,老来有靠,人生还有什么憾求呢?

  6.长寿:长命百岁,人间称瑞,与天地同寿是人人希望的幸福。

  7.道德:立德是人生三不朽的盛业之一,如果有崇高圣洁的道德留芳万世,遗爱人间,不但可受到万人的尊敬仰戴,并且能成就真正永恒的生命。

  8.顺遂:做事能够顺心遂意毫无阻碍,处世能够圆融多助,所到亨通,是可遇不可求的美事。

  9.平安:万贯的家财、显赫的权势,如果灾祸不断,也无法享受。快快乐乐的生活,平平安安的过日,平静安然的生活是千金难买的幸福。

  10.善终:人生固然希望能够好好的生,更要求得好好的死,有人生的时候种种熬煎,死的刹那千般痛苦,如龟脱壳,如陷火犁。能够求得寿终正寝,死得安然,比生得享乐风光更为重要,因为懂得如何死,也就懂得如何生,生死事大莫过于此。

  一般认为人生如果能够十福具足,就是圆满无缺的人生;除了十福十全之外,如果能拥有长久的寿命,那人生更是锦上添花了!说起寿命,可分为下列四种:

  1.肉体上的寿命:养生有术,长命百岁,活到八、九十岁,甚至一百余岁,童颜鹤发,依然矫健如虎,毫无龙锺的老态,这是一般人所欣求的寿命。

  2.事业上的寿命:开创事业,福利邦梓,泽被社会人群,譬如创建公司、工厂,一经营就是几十年,甚至百年老店,不但本身投注毕生的岁月,子子孙孙继承不辍,就是一种事业上的寿命,尤其是从事文化出版的事业,其寿命更是亘古长久!

  3.言教上的寿命:古人所谓立德、立功、立言,古今圣贤的珠玑教谕,让后代的人不断的沿用,他们的教言是人类智能的遗产、文化的宝库,透过古人的着书立说,传之其人,文化得以薪尽火传绵延下去,言教上的寿命是超越时空,和心灵交会的生命。

  4.信仰上的寿命:肉体上的寿命有生老病死的现象,事业上的寿命有兴隆衰微的可能,言教上的寿命有时也依因缘际会之不同,而有或被宣扬或遭压抑之别。所谓信仰上的寿命是对生命有无限未来的信仰,相信生命是亘古今而不变,历万劫而弥新,信仰上的寿命是超越了有无、美丑等对待,绝对解脱,究竟常乐,与真理契合的清净生命!

  世间上有如此多类的福寿,这许多种类的福寿本身有时也有它们的缺陷,不是无漏究竟。举个例子来看,我们常常欣羡别人说:“你真有福气!”有福就会有气.福是伴随着气一齐而来的。譬如儿女成群,儿女所带来的闲气也不在少数,幼小时担心他身心的成长;长大了忧心他能否成龙成凤;即使成家立业了,还要挂心他家庭是否美满、事业是否顺利?如果遇到不肖子弟,操心的事就更多了!儿女多,福气多,钱财多,福和气也如影随形接踵而至。钱财多有时固然可以享受声色之娱,但是钱财有时也会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烦恼,何况周转不灵时,银行三点半那种焦虑的滋味,如同烈火焚身一样难忍。

  福和气如身影一般关系非常密切,寿和老也焦不离孟、孟不离焦无法分开。当我们恭喜一个人长命百岁时常说:“老寿星呀!”有寿必然会老,老了之后的长寿不一定快乐。活到一百二十岁的人瑞也许是人人羡慕的对象,但是如果我们细思的话,一个人活到百岁以上就是值得羡慕庆幸的事吗?假如一个人养生有道,真的活到一百二十岁,也许他一百岁的儿子寿终了,八十岁的孙子逝世了,甚至六十岁的曾孙也撒手尘寰,一个须发皤皤的老人活得这么长久就为了要为儿孙送葬?世间上最悲惨的事莫过于“白发人反送黑发人”,真是死者已矣,生者情何以堪?这样的一百二十岁,生命的意义究竟在哪里里?纵然晚年一门子孙旺盛,贤能孝顺,侍奉羹汤不怠,人生也不一定有幸福。上了年纪力气自然衰退,耳朵不灵了,人间的妙音听不见了;视力减退老眼昏花,世上的美物看不见了;行动迟钝不方便,无法享受寻幽访胜的情趣,这种“发苍苍,视茫茫,齿牙动摇。”的生活,有什么乐趣可言呢?这种世间的长寿不是究竟的快乐境地。

  佛教认为世间上的福寿虽然不究竟,不是我们追寻的目标,但是佛教并不是排斥对福寿的追求。过去有一位信徒过六十大寿的生日,请了一位法师来为他诵经消灾、祈福延寿,这位法师就问他说:

  “你要我为你消灾延寿,你想增添多少寿命呢?”

  信徒一听师父要为他诵经祈寿,赶快毕恭毕敬合掌说:

  “我再添加二十年,八十岁就心满意足了!”

  “纵然活到八十岁,二十年转眼就过去了,你还是会死亡呀!”

  “喔!可以再增加吗?那么增加到一百岁好了!”

  “一百岁虽然人间称稀,四十年的光阴就像一刹那,仍然免不了生死无常。”

  “一百二十岁好了,刚好是二甲子。”

  “一百二十岁虽然是二甲子,但是好比电光石火,瞬息消灭,最后还是黄土一堆。”

  “一百二十岁仍然太少,那么人生究竟可以祈求活到多少岁数呢?”

  “人生当求无量的寿命,成就与日月同光与真理融合一体的无限生命,这种生命才是永恒不死,无穷无尽的生命。”法师正容的开示这位信徒。

  世间上的寿命纵然如彭祖活到八百那样长寿,最后仍然免不了生老病死的现象;世间上的福乐纵然贵如帝王一般希有,终究归于生灭幻空,因此人生当求永恒的生命,不变的福报。永恒的生命和不变的福报如何才能求得呢?好比农夫春天不播下种子,秋天那里能够开花结果?我们求福求寿也必须平时播撒种子,有因有果,等到有一天因缘成熟,自然能够享受丰硕的收成。

  二.福寿的因果 b

  世间上的福寿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好比花朵的成长过程,首先要有花的种子-因,加上肥沃的土壤、充足的阳光、细心的灌溉照顾等条件-缘,因缘和合具备了,才能孕育出美丽的花朵-果。每个人的福寿也有其必然的因果律则,是丝毫不会混淆的。那么人生的福寿因果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佛教有一首十来偈,最能说明其中的道理:

  端正者忍辱中来  贫穷者悭贪中来

  高位者恭敬中来  下贱者骄慢中来

  瘖哑者诽谤中来  盲聋者不信中来

  长寿者慈悲中来  短命者杀生中来

  诸根不具者破戒中来 诸根具足者持戒中来

  端正者忍辱中来,一个人相貌庄严端正是因为他能修忍辱,接受种种的考验,因此能够仪表堂堂,风姿翩翩。有一首诗说:“千锤百链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都无怨,留得清白在人间。”石灰能够禁得起火炼铁锤,因此才能带给每个家庭一片赏心悦目的洁白。铜制的佛像承受得了铁匠的雕琢铸镂,才能成就庄严的法相,接受万人的膜拜供养。

  贫穷者悭贪中来,有的人贫寒穷困,那是因为他不知道布施喜舍他人,因此才得到贫穷的果报。有一天阎罗王召来两名鬼卒说:

  …

《佛教的福寿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佛教的女性观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