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能淨化心靈
樓宇烈
佛教認爲,人類的種種苦難(如煩惱、爭鬥等)主要來源于自身的貪欲心、怒心和愚癡心,即所謂"叁毒"。同時,這"叁毒"也是人類身、口、意等一切惡行的根源。按照佛教的說法,貪欲是對名聲、財物等己所愛好的東西沒有滿足的一種精神作用;怒是對不合己意的有情生起憎恨,從而使自己身心不得安甯的一種精神作用;愚癡是指愚昧無知、不明事理的一種精神作用。這些精神作用的擴張,使得人類相互間爭奪不已、仇恨不已,以至永遠不知道解脫苦難的真正道路在哪裏。佛教教導人們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癡",就是要人們通過戒定慧的自我修養,去除貪欲心、怒心和愚癡心,淨化自己的心靈。而在具體實踐上,則是要人們以布施去轉化貪欲心,以慈悲去轉化怒心,以智慧去轉化愚癡心。佛教認爲,"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大乘起信論》),又說:"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維摩诘所說經
佛國品第一》)因此,要建設一個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政治製度、不同文化傳統、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種族之間和睦相處、持久和平的世界,那麼佛教淨化心靈的教義是很值得重視和借鑒的。
在中國佛教中,特別是在中國禅宗的理論中,佛教淨化心靈的教義得到了充分的發展。禅宗認爲,人人皆有佛性,人人本性清淨,衆生與佛本無差別。如有差別,則在于一迷一悟,迷即衆生,悟即是佛。而所謂悟的根本內容,就是能"自淨其心"。佛教認爲,"叁毒"是魔王,只有用佛教的正見去讓自己除掉叁毒心,才能恢複清淨的本性,才是真佛。而在禅宗的根本經典《壇經》中,也常常可以見到這樣的說法,如:"心但無不淨,西方去此不遠","但願自家修清淨,即是西方"等等。産生人類社會的爭鬥、暴力、戰爭等,其原因是十分複雜的。因此,要消除人類社會的這些醜惡現象,也是需要從許多方面去努力才能奏效的。佛教從淨化心靈這一方面來促使人們各自擯棄私見私欲,以博大的胸懷,視人類爲同胞兄妹,視萬物爲與我一體,從而去共同維系人類及其生存環境的和諧。應當說,這對于爭取世界的持久和平是具有深遠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