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說是造成現在的社會許多問題的一個重要的一個根源。
那麼現在這個生態文明的建立,我想就是要解決這樣一個問題,生態文明的建立的基礎,我想是它的生態的倫理的問題,也就是說人類與其它生命之間,包括非生命物體之間,是不是也應當建立一種倫理的關系?也就是對其它的生命,對其它的非生命的物體,是不是應該持有一種敬畏心,是不是應當遵循一種行爲的規範和准則,只有這樣才能夠達到生態的平衡。然而要達到人和自然生態的平衡和諧,必須先達到人類社會的平衡和諧,而要達到人類社會的平衡和諧,就必須先達到人的心靈的平衡和諧,我想有這樣一個關系。
所以從佛教的視角上看,上訴所出現的這些問題,其實根源都是由于人類的貪、嗔、癡叁心的惡性的發展造成的,所以自然環保,要從社會環保入手,社會環保要從心靈環保入手。所以我覺得佛教提出的熄滅貪、嗔、癡的理念,可以說是抓住了心靈環保的根本,抓住心靈環保,另外佛教裏面有很多的理念,對于我們今天來建設這樣一個和諧世界,我覺得應該有,還是有很多的意義,很多的啓發的。我們佛教在今天這樣一個時代,能夠看清楚自己的位置,努力地在自己的位置上面來做這樣的工作,那麼我想對今天社會的生態文明的建設它一定可以發揮它應有的作用的。所以我在這,也來預祝我們第二次世界佛教論壇取得圓滿的成功。今天我就講到這,謝謝大家。
佛教的發展如何與當下社會與時俱進?世間你我怎樣做到修其身養其心?出世與入世之間,又該如何調整心態?
王魯湘:非常感謝樓先生精彩的演講。那麼我們都知道,在佛教中間,可以說世界各大宗教中間,最早提倡或者提倡得最徹底的,是一種環保的理念。衆生平等。
樓宇烈:對。
王魯湘:其實就是一種環保的理念。那麼我們剛才講到“和”的時候,我想一個最大的一個東西就是,首先我們人類如何和整個自然友好相處。
樓宇烈:對,尊重其它的生命。
王魯湘:尊重其它的生命。
樓宇烈:要認同其它生命也有它的存在的價值。我們現在往往就是,好像只有我人類存在最有價值的,其它的可以任我支配。
王魯湘:對。
樓宇烈:這就是不尊重其它生命的這個價值體現,也不尊重其它的非生命的物質的,我們隨意地去改變河流,隨意地去改變山,土地,這個其實帶來的後果,現在已經都看出來了。
王魯湘:所以就想起我們這個偉大祖國的偉大的母親河,黃河,那麼我十幾年前,曾經做過一個從生態倫理的角度,叫《重讀大黃河》的一個系列電視片。因爲從一條河流的定義來看,黃河已經不是一條河流,它是若幹個水庫的一個連接。
王魯湘:就是河流自身的生態性,河流自身的它的必須我們去尊重的那些倫理的東西,結果變成了我們一種人本的東西,然後用人本的倫理來支配了生態的倫理,讓它成爲了我的一個工具,我的服務的對象,結果它變得面目全非。
樓宇烈:這個人類中心論,它不是真正的人本,真正的人本是要尊重,尊重其它的生命,真正的人本是應該。中國是最強調人本的,但是中國也同時強調要敬畏萬物。
王魯湘:敬畏萬物。
樓宇烈:那麼在中國的觀念裏邊,萬物都是有靈的。
王魯湘:是。
樓宇烈:山有山神,河有河神,竈有竈神,門有門神,所以實際上這個神的概念,也就是讓我們對它有一種敬畏感。所以既是人本,但是我們要敬畏,畏天命嘛,這個畏不是害怕的意思,就敬畏的意思。
王魯湘:敬畏的意思。
樓宇烈:所以這個真正的人本,他是應該對萬物都有一種敬畏的。
王魯湘:我們知道就是在我們的上一輩和上一輩,包括樓先生的老師馮友蘭先生,他們那一輩人的知識分子中間,有一個很流行的一句口號,叫做是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我們知道在世間法中間,我們很多的行爲在某種意義上是以效率爲先的,以效率爲先的話,就會出現很多的競爭,這種爭競之心的話,在某種意義上我們從正面上說,它是一個動力,但是它最後産生的後果,很可能就是各種各樣的這種諸惡並作了,叫諸惡並作。所以如何既保持在世間中間的一種源源不絕的行爲的動力,同時又免除掉它産生的諸惡並作的那種惡劣的後果,所以人們就想起了用佛教的出世之心,然後來做這個入世之事,這樣的話應該是怎麼做才能做得這麼樣圓融?
樓宇烈:其實現在人們對這個出世的理解,是比較片面的,就是認爲出世就要離開這個世間,或者就把它看作是一個出家人的事情。其實這個出世,實際上是一種,也可以說是一種價值觀念的變化。我們叫世俗什麼,什麼叫做世俗社會,世俗社會就是大家來競爭,那麼競爭爲了什麼,兩個字,名和利,對不對,所以中國人過去就把名利兩個字比喻成什麼,名是一條缰繩,就是名缰,利是一把鎖,叫利鎖。
王魯湘:利鎖。
樓宇烈:名缰利鎖。我想所謂的世俗就是脫不開這個名和利。那麼這個通過名和利來促使我們去追求,這個不一定,名和利也不一定是個人,也可以整個人類的。我想我們在這個世俗的世界裏面,我們能夠放下名利,不爲名利去做事,而是爲了衆生去做事,那我就想它就是出世,這就是一種出世經,所以並不是什麼很玄妙的,出世一定要是怎麼樣怎麼樣怎麼樣,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間來鍛煉我們,所以我覺得這個出世入世,從大乘佛教開展以來,就是就不把它看作是兩個不同的事情,而是一個世界裏面,對它的一種認識,對它一種心態的改變,一種價值觀念的改變,我想應該是沒有問題。
王魯湘:下面請在座的同學向樓先生提問。
提問:樓老師,您好,在這個喧囂繁雜的社會裏,每個人不可能超凡脫俗,每個人內心深處而又尋求一份心靈的清涼,而我們怎麼樣來調和這種積極的入世思想和消極的出世思想?謝謝。
樓宇烈:我想這個也是一個,每一個人的一種心態的問題,你剛才講,在這樣一個繁雜的這樣一個社會中間,要能不能保持一種很平靜的心態,確實是很難,但是並不是不能做到,所以這個儒家有一句話,好像是《孟子》裏邊講的,有很多事情是非不能也,是不爲也。
樓宇烈:非不能也,是不爲也,不是說不能夠去做到,而是你不去做,那麼中國非常強調什麼事情都要反省,內求,反省內求,反身而成嘛,樂莫大焉,所以其實很多這個,你說周圍環境有這樣的,但是我們總可以做到,在這個環境中間,有我可以自己作主的那麼一小塊地方,這是一定可以找到的,只要你用心去找,是一定可以找到的。你不去找,那麼永遠是埋怨這個環境,也就是我們常常講的,怨天尤人,這個中國的文化裏面,就是強調我們碰到什麼事情,不要怨天尤人,我們要反省自求,所以這個本身就是一個修養的過程,一個磨煉的過程,一個磨煉的過程。所以佛教也在很多情況下面,把我們面前所碰到的一切事情,以及你在現在在做的一些事情,就看作一個修行的過程,我曾經有一次在協和醫院給他們一些外科大夫們講修養的問題,他們希望我講一講,我就講到了,醫生,醫生治病的過程就是治我修行的過程,我們不要把這個離開了我這個做手術去修行去,你能修行出什麼來呢,所以要把那個做手術的過程,給每一個病人做手術的過程,就看作是一個修行的過程,他有錢,我也這麼給他做,該怎麼做就怎麼做,他沒錢,該這麼做,也得這麼做,這就是一個修行過程,所以我們每個人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間,都可以找到自己可以作主的那一點點地方,這個領域裏邊,能夠抓住這一點,那麼你今天改變了這一天,那麼它就會地盤擴大一點,明天可以改變得更多一點,後天又能夠改變更多一點。那麼現在的環境不允許你去改變,那就先不改變嘛。
王魯湘:獨善其身先。
樓宇烈:這個窮則獨善其身啊,達則兼善天下,我們應該是有這樣一個心態,我想是可以解決的。
王魯湘:非常感謝樓宇烈教授精彩的演講。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他教給我們獨特的生活態度和思考方式,在紛繁的世界,帶來一股清涼的風,滋潤我們的心靈。人間佛教,佛在人間,和諧世界,衆緣和合。讓我們在佛學的開悟中間心平氣和,悲智雙運,有緣惜緣,無緣結緣,好好地活在當下。好了,感謝收看今天的《世紀大講堂》。
《佛教與中國“和”文化》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