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逆耳必是忠言 改過必生智能 護短心內非賢
日月常行饒益 成道非由施錢 菩提只向心覓
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 天堂只在目前”
我們不妨依照六祖惠能所開給我們的妙方,忏悔我們行爲上的錯誤、邪惡,還給自己本來清淨的菩提。
四、怎樣鋪好行爲平坦的道路
鋪好人生的高速公路既然那麼重要,我們如何成爲一名優秀的工程師,爲自己鋪好一條坦蕩無礙的高速公路呢?優秀的工程師應該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一)不犯他人的慈悲
佛教徒應該受持五戒,五戒其實是一戒,也就是不侵犯戒。不殺就是不侵犯他者的生命;不盜就是不侵犯他者的財産;不邪淫就是不侵犯別人的名節;不妄語就是不侵犯別人的聲譽;不飲酒就是不侵犯自己的智能,轉而去侵犯他人。當有人侵犯我們的時候,我們必定很痛苦,將心比心,別人當然也不希望有人侵犯他,這種不敢侵犯、不忍傷人之心就是慈悲。假如我們人人都能有這份慈悲,我們的社會將會減少許多的罪惡,邁向文明開化的大道。
如何做到不侵犯的慈悲呢?
1.不爲討便宜而侵犯別人
討小便宜是人的惡劣習性,譬如趕車排隊,排得好好的隊伍,爲了自己討一點點便宜,搶到別人的面前,破壞整個公共秩序,是不當的行爲。
2.不爲逞己快而諷刺別人
我們的口如同一把利斧,容易傷害自己,也容易傷害別人。當別人有不順我們心意的時候,切莫逞一時口舌之快,冷嘲熱諷、謾罵譏笑。對方地位顯赫了,譏諷他架子大了,不念舊友故交;對方事業騰達了,嘲笑他依靠裙帶關系,鑽營奉承,說人是非,道人長短,這些都是要不得的酸葡萄心理。
3.不爲忌彼好而打擊別人
有人說日本人的民族性像老母鴨一樣,只要有一個人出頭,其它的人就會服從他、跟隨他,一點也不會障礙對方。譬如日本人團體出外旅遊,負責向導的人拿著一面旗子走在前面,其它的人就像小鴨子跟著老母鴨,緊緊地跟在後面,亦步亦趨,寸步不離。而中國人的民族性就像公雞,只要有一只公雞咯咯報晨,其它的公雞馬上不甘示弱,群起咯咯鳴叫,不准你擡頭。我們的社會是看到一個出類拔萃的優秀者,不但不能給予鼓勵,反而排擠他、破壞他;看到別人有很高的成就,不僅不能隨喜贊歎,並且嫉妒他、打擊他。我們希望社會要更好、更進步,大家就要捐棄嫉妒的心理,培養成功不必在我,光榮歸于大衆的氣度。
4.不爲護私欲而傷害別人
有的人昧于事理,感情用事,爲了個人的私欲而不惜犧牲大衆的利益,譬如都市建設計劃需要拆除舊址,拓寬路面,有的人堅持拒絕政府的賠償,不拆除自己被規劃在建設藍圖上的小屋,造成交通的阻塞不暢。由于私心私利,而造成社會的不便,就是侵犯他人公益的行爲。
(二)遇事柔和的安忍
佛經上說:“天下最大的力量,是忍耐的力量。”自古剛強必先毀敗,我們的牙齒比舌頭剛利,但是卻比舌頭容易蛀壞。柔能克剛,至柔的水能夠穿透至剛的岩石,以柔和安忍來處事,再艱難的事也能迎刃而解:
1.要有承順教言的性格
我常常感覺到佛弟子誦經聞法,其實只奉持了半部經,這是什麼道理呢?每一部佛經的開頭是:“如是我聞”,然後以“信受奉行”結尾。佛弟子通常只做到“如是我聞”,卻不能做到“信受奉行”,原因是佛弟子沒有承順言教的性格,聞而不信,受而不行,如飄浮無根的蓬草,如何深植于大地?承順教言的性格,如水受于器,如種植于地,才能落實穩健,卓然有成。
2.要有從善如流的作風
佛教的基本要義本來在教導我們,對于世間的萬象不起執著,才能獲得解脫。但是在《阿含經》裏卻說:聞善言不著意的人,不具備做人的條件。意思是說聽到了好話,不用心把它牢記下來,成爲自己所有,並且從善如流,依照著去實踐,佛教認爲這種遊戲人間的輕慢態度,喪失做人的資格。
3.要有虔誠恭敬的態度
待人謙恭有禮是現代文明人必備的條件,佛教說世間上有四小不可輕視,四小指小王子、小龍、星星之火、小沙彌。小王子未來長大將掌管國政,成爲一國之君;小龍將來成爲大龍會興風作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小沙彌是佛教未來的龍象。四小猶不可輕蔑他們,一切衆生也不可驕慢對待他們,《法華經》的常不輕菩薩,逢人即合掌禮拜,因爲在他看來一切衆生都是未來佛,因此要虔誠禮敬他們。如果我們能將一切衆生視如佛陀那樣來恭敬,我們就擁有了佛心。
4.要有克己利他的願心
我們要有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利他願心,好處別人享受,辛苦我來承擔,你有我無,你樂我苦,一個廚師辛辛苦苦煮了一桌宴席,當他看到別人吃得津津有味、齒頰留香的滿足樣子,比他自己享受珍肴美味更快樂,這就是克己利他的態度。
(叁)勤儉樸實的習慣
勤儉樸實是事業成功的要素,更是古來君子聖賢的風範。更肥沃的土地福田,不勤勞精進去耕種,還是會荒蕪沒有收成。再興隆的祖業家産不能節儉樸實持家,終有揮霍殆盡的一天。養成勤儉樸實的習慣,事業已經成功了一半。
1.要有勤勞工作的天性
有人工作稍微忙碌,就常常慨歎說:“我薄命,勞碌命呀﹗一刻都閑不下來。”忙碌不是勞碌命,不是歹薄的命,而是幸福的命。越忙碌表示你越有能力,能爲更多的人服務。 國父孫中山先生曾說過:有十人之力則服務十人,有百人之力則服務百人。人生在世要多多勤勞,勤勞是幸福快樂的泉源,懶惰是貧窮的原因,貧窮是罪惡的根源,養成勤勞工作的習性,你就是個富有的人。
2.要有節儉心物的靈巧
平常我們講節儉,大部分的人只知道要節儉物質、節儉金錢。除此之外,我們更要節儉時間、節儉歲月、節儉感情、節儉智能。有許多人不能善加利用時間,把寶貴的光陰浪費于言不及義的閑談,蹉跎了歲月,糟蹋了生命,多麼可惜﹗有的人則濫用感情,不知節製,苦了自己,也害了別人,我們有了節儉物質、精神的靈思巧慧,就能過著不增不減的中道生活。
3.要有樸素無華的生活
佛經上說:知足第一富。世間上的財富不在外求,而在內心的財富。外在的財富爲水、火、戰爭、苛政、不肖子孫等五家所共有,內心的聖財是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恬淡樸實是我們的財富,本分無華是我們的財富。日食萬錢,日用鬥金,雖然令人羨慕,但是窮奢極侈往往是日後失敗的禍因,樸實無華的生活才能長久,菜根香的平淡生活自有它的隽永味道。
4.要有誠實無欺的美德
誠實是做人的基本修養,人言爲信,言而無信不足爲人。講信用、信實,不僅要對他人守信,對家庭守信,對國家社會守信,並且要對自己的抱負理想守信,對自己的立場原則守信。有的人一年換了叁百六十五個行業,對工作不能守信;有些人常常在立志下決心,對自己的承諾不能守信,這種浮華不定的性格,注定一事無成。
(四)維護正義的勇氣
論語上說:“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佛陀也教育佛弟子們僧團以不爭爲貴。古聖前賢不爭個人榮辱,不逞匹夫之勇,但是當正義公理受到危害,則能發揮道德勇氣,爲保護真理聖教而忘軀。由于有這些先哲衛道護教、積極爲善的精神,真理正義才能流傳于人間。
1.要不亂殺而給人方便
我們要以悲愍的慈心,設身處地爲他人著想,給對方方便,幫助他、成就他,不僅不殺害他的生命,尤其不殺挫他的信心,不斷絕他的生機,這就是濟人愛物的仁。
2.要不亂取而施人歡喜
不是自己的東西,縱然是稀世寶物也不貪想妄取,並且進而能廣行布施,濟貧助急,給人歡喜,這就是安分利他的義。
3.要不亂淫而護人名節
名節是一個人的重要生命,世間上男女相悅,彼此婚嫁,是社會容許的事,但是愛慕要中于禮節,蠻橫強取,侵犯對方的身體名節,反而轉愛爲恨,實在是不智的行爲。能夠愛護對方,不私心占有,這就是尊重他人的禮。
4.要不亂說而揭人善舉
中國人有一個壞習慣,喜歡挖人隱私,傳惡不揚善。這個社會多一些好事,不是我們社會大衆的共同幸福嗎?佛經上贊歎釋迦牟尼佛有莊嚴的叁十二相,其中有舌覆額面的廣長舌相,佛陀爲什麼能感得如此的正報呢?因爲佛陀是真語者、實語者、不妄語者、不绮語者,佛陀對衆生說話只有贊歎、鼓勵,這就是給人信心的信。
行爲平坦的道路,要靠我們每一個人腳踏實地去建設,過程雖然很辛苦,但是只要熬過日曬雨淋的艱難,就能享受電掣風馳的樂趣,祝福各位都有一條平坦寬闊的人生大道﹗
《行爲平坦的道路》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