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風如何由“不立文字”到文字禅?▪P2

  ..續本文上一頁識諸宗僧人,廣收博覽,並互相切磋,彼此質疑,編成《宗鏡錄》一百卷,調和了禅教之間和教內各家之間即各宗派的義理宗旨。延壽又撰《萬善同歸集》六卷,高揚禅淨雙修一致之道。這是隋唐佛教宗派成立以來,佛教宗派義理的第一次大規模的整合、重建,突出了禅淨的地位和禅淨雙修的方向。自宋代以來,念佛禅幾乎席卷整個中國禅界,宋、元、明清曆代一些著名禅師,直至當代的虛雲、圓瑛,都奉行禅淨雙修的路線。禅淨雙修成爲宋以來中國漢地佛教修持的基本方法之一,念佛禅則成爲與這種修持方法相應的基本修持形態之一。中國禅宗的修持軌道又一次發生了轉向。

  宋代以來,臨濟宗人也不乏提倡禅淨雙修者。如死心悟新禅師深得參禅的本旨,同時又大力勸修念佛。他曾說:“清珠下于濁水,濁水不得不清。念佛投于亂心,亂心不得不佛。佛既不亂,濁水自清。濁水既清,功歸何所?良久雲:“幾度黑風翻大海,未曾聞道釣舟傾。””【《續古尊宿語要》卷一,《續藏經》第1輯第2編第23套第5冊,430頁。】這與延壽的說法一致,也是強調以念佛定心,把念佛納入禅定,提倡念佛禅。到了元代,提倡禅淨兼修的臨濟宗著名禅師益趨增多,如中峰明本,他一面爲看話禅辯護,一面大力提倡禅淨融合,認爲淨土之外沒有禅,淨土和禅都是心,兩者體同名異。他作《觀念阿彌陀佛偈》,令病人念阿彌陀佛,以祈求輕安。偈文雲:“阿彌陀佛真金色,相好端嚴無等倫。白毫宛轉五須彌,绀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衆亦無邊。四十八願度衆生,九品鹹令登彼岸。”【《幻住清規》,《續藏經》第1輯第2編第16套第5冊,415頁。】提倡念阿彌陀佛,以求往生西方淨土。中峰明本法嗣天如惟則禅師也兼弘淨土教。他說:“永明悟達摩直指之禅,又致身極樂上品,以此解禅者之執情,爲末法勸信。余謂其深有功于宗教者此也。”【《淨土十要》卷六《淨土或問》,《續藏經》第1輯第2編第13套第4冊,376頁。】“永明”,即延壽。這是充分肯定延壽禅淨雙修主張的重要性。他還闡發了禅淨同一說:“參禅爲了生死,念佛亦爲了生死。參禅者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念佛者達惟心淨土,見本性彌陀。既曰本性彌陀,惟心淨土,豈有不同者哉?”【《天如惟則禅師語錄》卷二,《續藏經》第1輯第2編第27套第5冊,415頁。】強調禅與淨都是爲了了脫生死,兩者目的相同;念佛是“達惟心淨土,見本性彌陀”的門徑,兩者方法一致。惟則所著《淨土或問》中力說禅者有念佛之必要,並申說念佛應以稱名念佛爲上。他說:

  念佛者或專緣叁十二相,系心得定,開目閉目,常得見佛。或但稱名號,執持不散,亦于現身而得見佛。此間現見多是稱佛名號爲上。……稱名號者無管多少,並須一心一意,心口相續,如此方得一念滅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十念者每晨面西,正立,合掌,連稱阿彌陀佛,盡一氣爲一念,如是十氣爲十念,……十氣連屬令心不散,專精爲功。名十念者是藉氣束心也,盡此一生,不得一日暫廢【《淨土十要》卷六《淨土或問》,《續藏經》第1輯第2編第13套第4冊,383頁。】。

  與慧經同時代的明末佛教四大師祩宏、真可、德清、智旭,進一步淡化了宗派立場,他們幾乎都提倡禅淨雙修,並程度不同地主張會歸淨土。四大師中德清因恢複禅宗祖庭曹溪有功,被稱爲曹溪中興祖師,是當時禅門巨匠。德清也極力倡導禅淨一致,他說:“參禅看話頭一路,最爲明心切要。……是故念佛參禅兼修之行,極爲穩當法門。”【《憨山老人夢遊集》卷五《示劉存赤》,《續藏經》第1輯第2編第32套第2冊,134頁。】對于看話頭,他強調“古人說參禅提話頭,都是不得已。公案雖多,唯獨念佛審實的話頭,塵勞中極易得力。”【《憨山老人夢遊集》卷二《答鄭焜岩中丞》,《續藏經》第1輯第2編第32套第2冊,112頁。】提倡念佛話頭的禅修。對于坐禅念佛,他也提出了新解:“所雲坐禅,而禅亦不屬坐。若以坐爲禅,則行住四儀又是何事?殊不知禅乃心之異名,若了心體寂滅,本自不動,又何行住之可拘?苟不達自心,雖坐亦剩法耳。定亦非可入,若有可入,則非大定。所謂“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又何出入之有?”【《憨山老人夢遊集》卷十五《答許鑒湖錦衣》,《續藏經》第1輯第2編第32套第2冊,206頁。】“那伽”,此指佛。佛的行、住、坐、臥都在定,據此,那伽亦謂“常在定”。這是說禅是心,不能拘泥于坐。又大定也不可入,佛就並無出入而常在定。又說:“今所念之佛,即自性彌陀,所求淨土,即唯心極樂。諸人苟能念念不忘,心心彌陀出現,步步極樂家鄉,又何必遠企于十萬億國之外,別有淨土可歸耶?”【《憨山老人夢遊集》卷二《示優婆塞結社念佛》,《續藏經》第1輯第2編第32套第2冊,117頁。】教人念佛時徹悟自性,成就唯心極樂淨土,也就是提倡念佛與禅合而爲一。

  當代禅宗泰鬥虛雲和尚(1840~1959),身承五宗,長期參禅,久有體悟。他不僅對禅門五家宗派同樣尊重,而且也提倡禅淨雙修。他說:“參禅念佛等法門,本來都是釋迦老子親口所說,道本無二,不過以衆生夙因和根器各各不同,爲應病與藥計,便方便說了許多法門來攝化群機。”【《出席中國佛教協會成立會議感想》,見《虛雲和尚法彙續編》,河北佛教協會印本,1990年,53頁。】又說:“于動散之時,則持名念佛。靜坐之際,則一心參究“念佛是誰”。如斯二者,豈不兩全其美。”【《致馬來亞麻坡劉寬正居士函》,見《虛雲和尚年譜法彙》合刊本,臺灣大乘精舍迎會“荊?986年,679頁】虛雲在提倡禅淨雙修的同時,還認爲”參禅、念佛、持咒等一切法門,皆教衆生破除妄念,顯自本心。佛法無高下,根機有利鈍。其中以念佛法門比較最爲方便穩妥。“表現出當代禅門大師對持名念佛的充分認同和高度肯定。當代禅門又一高僧圓瑛(1878~1953)的禅修宗旨是教宗兼弘,側重禅淨,歸心淨土,念佛則智愚老少鹹宜,而念佛達到極致,則與禅悟無異。圓瑛提倡禅淨雙修,禅修時系心于佛,即守定阿彌陀佛的話頭參究,實際上把禅修融進淨土,爲歸心淨土提供修持基礎。

  〔方立天,1933年生于浙江永康市。現爲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教授、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中國哲學史》主編,河北禅學研究所學術委員。發表有《魏晉南北朝佛教論叢》、《華嚴金師子章校釋》、《慧遠及其佛學》、《佛教哲學》等專著。〕

  

  

《禅風如何由“不立文字”到文字禅?》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