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的實踐品格及其現代價值▪P2

  ..續本文上一頁達一切世間都是業力的變現,非有非無,無所依住。“如空忍”,了達一切法界皆如虛空,無生無相,無色無形。普賢的“十忍”法是通達佛法,進而了達宇宙人生真相的十個方法。大乘佛教強調依此方法修行,就能領受一切佛法,無礙無盡,獲得佛教智慧,成就佛教功德。

  上述十大願中有“忏悔業障”一願,《觀普賢菩薩行法經》更是宣揚普賢行法的“忏悔六根”法。“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心),是與六種境(對象)相應的六種認識機能。普賢行法認爲,“六根”往往執著“六境”爲實有,而産生貪欲、愚癡、煩惱、罪惡、痛苦,強調必須消除六根罪垢,保持六根清淨。《觀普賢菩薩行法經》說:“眼根因緣貪著諸色,……貪愛諸塵,”“耳根聞亂聲,”“鼻根著諸香,”“舌根者,動惡業相,妄言绮語,惡口兩舌,誹謗妄語,贊歎邪見,說無益語,”“身者殺、盜、婬,心者念諸不善,造十惡業及五無間。”“此六根業,枝條華葉,惡滿叁界二十五有一切生處,亦能增長無明老死十二苦事,八邪八難無不經曆,汝今應當忏悔如是惡不善業。”這就是說,所有惡業罪障,都是六根不淨引起的,若欲成就佛果,必須“忏悔六情根”。如何忏悔呢?“若有忏悔惡不善業,但當誦讀大乘經典,此方等經是諸佛眼,諸佛因是得具五眼,佛叁種身從方等生,是大法印,般涅槃海,如此海中,能生叁種佛清淨身。此叁種身,人天福田應供中最,其有誦讀大方等典,當知此人具佛功德,諸惡永滅,從佛慧生。”通過誦讀佛典,學習佛法,增長佛慧,就能滅除諸惡,具佛功德。

  叁 普賢菩薩實踐品格的現代價值

  佛教傳入中國後,由于適應中國人精神生活的需要,在中國大地上生根、開花、結果,形成了中國化佛教。中國佛教在隋唐時代進入鼎盛階段,創立了八大宗派,譜寫了佛教史上光輝燦爛的一頁。宋代以後,有的宗派衰亡了,有的宗派停滯了,另一些宗派界限模糊了,還有一些宗派合流了,也就是說中國佛教主要是禅宗在流行了。元明以來,中國佛寺主要分爲禅、講、律、淨、教五類,後來講、律、淨、教也漸融于禅寺了。華嚴宗闡揚的“華嚴叁聖”,其主位毗盧遮那佛雖端坐在洛陽龍門奉先寺,其崇高身份並不爲朝拜、瞻仰、觀賞的人所了解,且香火也日漸斷絕了。而毗盧遮那佛的左右脅侍文殊、普賢二位菩薩卻分別被五臺山、峨眉山寺院奉爲“本尊”,名聲顯赫,吸引無數前來崇奉禮拜的信徒和遊客。可以說,依托于四大名山的四大菩薩信仰,一直香火興旺,長盛不衰,成爲明代以來中國佛教的重要據點;禅宗、禅寺也因依托四大名山和四大菩薩信仰而持續發揮其宗派影響和社會影響。這是中國人民和佛教徒長期選擇的結果,這表明菩薩崇拜在曆史上符合佛教徒的信仰願望,適應中國人的精神需要。

  在今天,大乘佛教菩薩的理念、品格、特質、精神是否具有現代價值呢?我們認爲,結合當前時代的特點和社會進步的需要,對菩薩的理念、品格、特質、精神進行新的诠釋,闡發其中的積極因素,進行創造性的轉化,就能揭示出其所蘊涵的現代價值,從而有助于精神文明的建設。

  概括起來說,普賢菩薩行法的內容主要是:弘揚大乘佛教的基本理念;通過修持,以成就佛果;闡述大乘佛教的具體修持方法。就普賢行法內容的一般意義而言,就是一個人通過修養,尤其是道德修養,以完善人格,達到理想精神境界;其中重點是論述修持實踐的重要意義和具體方法。如果我們進一步加以抽象概括,可以說普賢行法體現了大乘佛教的實踐品格和實踐精神,換句話說,重實踐,重道德實踐,就是普賢菩薩品格、精神的特征。

  普賢菩薩的實踐品格和實踐精神,我們認爲主要表現爲以下幾個方面:

  (一)正心。就是強調心要正,“根”要善,即要具有善良的思想基礎。普賢行法特別強調發心,即發菩提心,也就是正心。菩提心是能使人開悟成就佛道的主體智慧,包括大悲心、大慈心、安樂心(滅除衆生痛苦)、能益心(幫助衆生離開惡行)、哀愍心(守護怖畏者)、無礙心(排除一切障礙)等。正心就是正確確立修持成佛的主體性。

  (二)向善。上述普賢十大誓願,體現了“上求菩提,下化衆生”的宏願、善心,體現了度化衆生的利他精神。應當承認,“十願”所包含的拔除衆生的痛苦,給衆生以歡樂的濟度衆生、能益他人思想是值得稱道的。

  (叁)求真。上述“十忍”法集中表述了普賢對人生宇宙的認識,雖然依據佛教的緣起性空原理偏于講空,但其中所包含的一切事物均是因緣聚集而生,一切事物處于不斷變化的過程之中,以及透過現象看本質等思想,顯然是具有合理的因素,是值得肯定的。

  (四)反省。普賢的“忏悔六根”法,具有反省自身的思想、言論和行爲的意義,對于防止一味追求感官享受、貪欲膨脹、邪思惡念都有警示作用。人需要忏悔,需要反省,需要檢討,需要反思。“忏悔六根”法對于反省個人的局限、缺陷、過失,顯然是有借鑒意義的。

  此外,“華嚴叁聖”形象結構中蘊涵著哲學思辯。李通玄和澄觀更是運用主伴、因果、能所、理智、解行、體用等範疇對“華嚴叁聖”、文殊與普賢的關系以及普賢行法進行新的诠釋、解讀,其中所貫穿的“相對”與“相融”的觀點和方法,表現出原因與結果、主體與客體、本質與現象、認識與實踐、智慧與道德等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這其間所弘揚的理性思辯與閃爍的哲學智慧,在哲學史和思想史上是有一定意義的。

  普賢菩薩的行法,作爲中國傳統佛教文化的一項內容,值得我們重視和認真總結,其中所包含的積極因素,值得我們發掘和繼續弘揚,這對我國的精神文明建設無疑是有益的。

  

《普賢的實踐品格及其現代價值》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