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內容觀音菩薩修行法門略釋▪P2

  ..續本文上一頁攝一切修持法門,故被視爲諸佛菩薩“傳心之秘”,真如心中流出的不虛“真言”,微妙本心的顯露,能總攝一切佛法的“總持法門”。不過在後世的觀音信仰中,這種總持法門並沒有真正取代福慧的修持,尤其在今天,觀世音菩薩法門中的修福積德越來越受到中國佛教的重視,特別是其中莊嚴佛土、利樂有情、淨化人心的內容更受到僧俗兩界的普遍歡迎。

  觀世音菩薩法門中的福德積累,作爲一類非常重要的佛教修持活動,它所包括的範圍是廣泛的,幾乎佛教中的一切持戒修福、積德行善之舉,均可視作觀世音菩薩法門的修持活動。如果從狹義的角度來講,觀世音菩薩法門中的福德積累主要有以下內容:

  其一,慈悲利他。觀音在中國佛教四大菩薩中被視作一位大悲菩薩,其它叁位菩薩,文殊大智,普賢大行,地藏大願,各有所專,各有所長。大悲常與大慈連稱爲“大慈大悲”。既然觀音是一位大慈大悲的菩薩,那麼,修持觀世音菩薩法門,就必須首先具足慈悲之心,廣行利他之事。《大智度論》卷27中說:“大慈與一切衆生樂,大悲拔一切衆生苦。”可見,“慈”是指愛護衆生,給予歡樂,簡稱“與樂”;“悲”指憐憫衆生,拔除苦難,簡稱“拔苦”。佛教認爲觀音菩薩的“慈”是“無緣之慈”,即無附加條件,無其它要求。絕對慈愛;觀音菩薩的“悲”是“同體之悲”,即無時間的限製,無空間的阻礙,不分貴賤賢愚,視衆生之苦爲己身之苦,對一切衆生的平等悲愛。臺灣學者南懷謹先生認爲:““慈悲”二個字,雖然構成爲一個名辭,但有兩種不同的含義。所謂“慈”,具有父性的慈愛,它在濟世、救人、利物的範圍中,含有莊嚴肅穆的意義,譬如夏天的太陽,它有利于世人與萬物,但有時候也會使你望之生畏。所謂“悲”,是具有母性的慈愛,它有一味的含容撫育萬物而不辭其勞的作用。”(《觀世音菩薩的慈悲與人類文化的關系》,見上海佛學書局1992年版《觀音菩薩與觀世音菩薩法門》第2頁)不論是父愛還是母愛,都是發自內心的真愛和絕對的仁善,這種愛的精神正是佛教倫理學的核心。經書中說:“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所以任何一個佛教修道者都應以觀音之慈爲慈,以觀音之悲爲悲,胸懷世界,心系衆生,行善利人,積福積德,有利他的同時,求得自我的淨化和靈魂的升華,最終趨于佛教的理想境界。

  其二,禮拜供養。禮拜觀音菩薩的形式有好多種,如:伫立合掌、五體投地、右向圍繞、右膝著地等。供養觀音菩薩的形式也多種多樣,如香、花、燭、果、飲食、帛錦、七寶及其它一切淨妙之物。《法華經·普門品》中說:“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衆人愛敬。”“是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以種種形遊諸國土,度脫衆生,是故汝等應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該品末尾頌語又說:“觀世音淨聖,于苦海死厄,難爲作依怙,具一切功德,慈眼視衆生,福聚海無量,是故應頂禮。”《經》中還講述了這樣一件事,當釋迦牟尼講完觀音的神奇威力之後,座下有一弟子名叫無盡意立即對佛說:“我現在就應立即供養觀世音菩薩。”那時,觀音也在法華會上,于是,無盡意便從脖子上解下價值千金的各種寶珠璎珞,呈獻給觀音菩薩,說道:“仁者,請接受這些珍寶璎珞吧。”觀世音菩薩不肯接受。無盡意便又說道:“仁者啊,請您憐憫憐憫我們,收下這些誠意的供養吧。”這時,釋迦牟尼佛對觀音菩薩說:“你應當憐憫這位無盡意菩薩和其它四衆弟子以及天龍八部等人天衆生,接受這些璎珞吧。”觀音見如來佛已開金口,便出于憐憫之心,接受了無盡意菩薩的供養,他把這些璎珞分爲兩份,一份奉給釋迦牟尼佛,一份奉送于多寶佛塔。觀音經中既然已有此供養先例,後世佛教徒便大興供養之風,虔誠、恭敬之心幾與無盡意菩薩媲美。

  其叁,觀念聖相。《楞嚴經》中曾說,衆生若能見到觀音之身相,即可免離一切怖畏。《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經》中也說:“當知此菩薩威神之力,惡鬼消伏,得見我身無比色像。”提到觀念聖相最詳細的還是《觀無量壽佛經》,其中說:“次複應觀觀世音菩薩,此菩薩身長八十萬億那由他由旬,身紫金身,頂有肉髻,項有圓光,面各百千由旬。其圓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釋迦牟尼。——化佛,有五四化菩薩,無量諸天,以爲侍者。舉身光中,五道衆生,一切色相,皆于中現。頂上毗楞伽摩尼寶,以爲天冠,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高二十五由旬。觀世音菩薩,面如閻浮檀金色,眉間毫相,備七寶色,流出八萬四千種光明。——光明,有無量無數百千化佛,一一化佛,無數化菩薩以爲侍者,變現自在,滿十方世界。譬如紅蓮花色,有八十億微妙光明以爲璎珞,其璎珞中,普現一切諸莊嚴事。手掌作五百億雜蓮花色,手十指端,一一指端,有八萬四千畫,猶如印文,——畫有八萬四千色,——色有八萬四千光,其光柔軟,普照一切,以此寶手接引衆生。舉足時,足下有千輻輪相,自然化成五百億光明臺。下足時,有金剛摩尼花,播散一切,莫不彌滿,其余身相,衆好具足,如佛無異,唯頂上肉髻,及無見頂相,不及世尊。……作是觀者,不遇諸禍,淨除業障,除無數劫生死之罪。”

  其四,弘通經典。經典的弘通包括聽聞讀誦、印行、散發、解說等許多方面,曆來被佛教視爲功德無量的善事,認爲此有十大功德,今生來世獲益無窮,“直至叁慧宏開,六通親證,速得成佛。”(印光《印造經像之功德》,見臺灣青蓮出版社1989年版《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第264頁)觀世音菩薩法門中也非常重視這一點,所不同的是,它特別強調了弘通觀音類經典的功德果報。《法華經·普門品》中說:“若有衆生聞是觀世音菩薩品自有之業、普門示現神通力者,當知是人功德不少。”宏通經典之所以會有這麼大的功德,關鍵在于它是取得智慧的必要前提,而取得智慧則是最終解脫的關鍵。正如《法華經·分別功德品》中說“……何況廣聞是經,若教人聞;若自持,若教人持;若自書,若教人書;若以華、香、璎珞、幢幡、缯蓋、香油、酥燈供養經卷,是人功德,無量無邊,能生一切種智”。“一切種智”即既把握宇宙萬象的空性本質,又了解每個個性的特性,從而達到無所不知的精神境界。佛教認爲弘通經典不光自已從中積功累德,也能爲衆生帶來利益,例《大悲心陀羅尼經》中,佛對阿難說:“汝當深心清淨,受持此陀羅尼,廣宣流布于閻浮提,莫令斷絕。此陀羅尼能大利益叁界衆生。”中國佛教史上有關受持、讀誦、印行觀音經典從而獲得感應的故事很多,這也說明了弘通經典在中國佛教觀世音菩薩法門中的重要地位。

  其五,造像立寺。造像指造作各種形式的觀音像。從所造形象來看,有各種不同的觀音,如六觀音、叁十二應身、叁十叁身、叁十叁觀音以及流傳各地、根據觀音顯化故事而造作的其它各種形式的觀音造像;從製作手法來看,有畫像、塑像、雕像、陶像、瓷像、鑄像、刺繡像等,其中每類又可分爲幾種形式,如雕像中,有木雕、石雕、玉雕、金屬雕、貝雕等。佛教認爲,無論哪種形式,只要能發心至誠而作,讓世人恭敬供養,均有巨大功德。中國佛教史上發心造作觀音像的人很多,並湧現出大量因造像而獲得感應故事。《齊書》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說是有位名叫孫敬德的官員在守衛北方邊陲時,發心造了座觀音金像,並常去上香供養,虔誠禮拜。後來,他誤中敵兵奸計,兵敗後將被處死。幸得觀音顯靈相救,使行刑者的屠刀未及砍下就折爲叁段,換了叁次刀,均被折斷。丞相高歡爲此上表朝庭,赦免了他。孫敬德返回後,發現那座觀音像的脖子上有叁道刀痕。還有許多故事是說觀音顯靈相救之後,人們爲了還願感激菩薩恩德而捐資造像的,這類故事在全國各地都有,至今依然是佛門弟子樂爲之舉。至于立寺,由于它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就其廣泛性來講,遠不如造像盛行。但需要說明的是,中國曆史上許多觀音寺廟,都是根據觀音顯化故事而來的,由于這種顯化故事而興起的捐資建廟之事也是常有的,這種情況已成爲中國佛教的一個重要特點。

  其六,朝拜聖地。朝拜聖地是對觀音表示敬拜的一種重要方式。觀音聖地有很多處,佛教認爲,凡是觀音顯化之地均可視爲觀音聖地。至于觀音的原本住處,更是聖地之中的聖地。《華嚴經·入法界品》記載:“于此南方有山,名補怛落迦,彼有菩薩名觀自在。”又說:“海上有山多聖賢,衆寶所成極清淨,華果樹林皆遍滿,泉流池沼悉具足,勇猛丈夫觀自在,爲利衆生住此山。”據此,中國漢地佛教認爲浙江省普陀山就是《華嚴經》中所說的觀音道場,所以,自唐宋以後,普陀山逐漸成爲漢地佛教最大的觀音聖地和四大名山之一。至于因觀音顯化故事而興起的或與顯化故事有關的觀音道場,在全國各地隨處可見,僅陝西省內就有岐山縣白雀寺(傳說是妙善公主出家修行處)、耀縣大香山寺(傳說妙善公主成道處)、長安縣南五臺山(《普陀山志》中記述的觀音降毒龍的故事即發生于此)、南鄭縣小南海(宋代時就成爲有名的觀音道場,觀音送水救世的故事就發生在此)、西安大興善寺(傳說唐代蛤蜊觀音顯化後供奉于此)。此外,省內還有許多在曆史上有名但現已湮沒的觀音道場。中國佛教認爲,朝拜觀音聖地、巡禮名山聖迹,是積累功德、獲取觀音護佑的一種好方式。曆史上有大量朝拜普陀從而産生感應的故事。

  

《內容觀音菩薩修行法門略釋》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