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观音菩萨修行法门略释
观音信仰是东方世界中最为流行的一种菩萨信仰,也是整个大乘佛教菩萨信仰的代表。大乘也叫“菩萨乘”,菩萨思想是大乘佛教的核心和主要标志,所以观音信仰也就是大乘佛教信仰的主要表现形式。它所包含的一切理论体系、修持仪轨及其它敬拜习惯都成为中国佛教信仰中最富活力的部分。
观世音菩萨法门就是观音信仰体系中有关宗教修持的义理、仪轨及种种规定与要求。它是一种内容繁多而又独具特色的佛教修道理论。两千多年来,这种独特的法门始终胜传不衰,既吸引了亿万虔诚的信徒醉在其中,精勤修持,又极大地促进了佛教的传播。特别是推动了佛教在世俗社会中的普及与深入;同时,随着这种法门的广泛传扬,以此为题材的各种文学艺术作品大量涌现出来,与之有关的医药、保健、气功以及哲学特别是伦理思想等也得到很大发展,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过去很少有人对这一影响广大的法门进行严谨的概括和分类,现根据有关佛教经典,按照法门内容及其修持特点,将观世音菩萨法门分作如下三个方面,并对各自所包含的内容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试作阐释,以请教于方家。
一、义理的观悟
这是观世音菩萨法门中思辩性最强的部分,也是全部观世音菩萨法门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般若空观”与“耳根圆通”两大类。
般若空观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学说。约占佛教总数三分之一的各类般若经便是阐释这种学说的经典。观世音菩萨法门中的般若空观散见于许多观音类经典之中,其中最集中地体现这一说教的是一部流传极广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经中说,观音菩萨所修的般若观悟非常高深,一旦进入这种高深的境界,即经中所说的“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观音菩萨就可“照见五蕴皆空”,并依此“度一切苦厄”。“五蕴”指构成众生之生命体的五种因素(即物质性因素“色”和精神性因素“受”、“想”、“行”、“识”),五蕴一空,生命体便失去了依托。如何看待五蕴,也就是如何看待众生本身。经中进一步解释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就是观音菩萨在进行甚深微妙的般若观照时,所悟出的万法与性空圆融统一的道理,它成为中国佛教般若理论最著名的论题之一。体悟这种道理,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最后便可“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耳根圆通出自《楞严经》卷6。经中说,观音菩萨在楞严法会上,应释迦牟尼佛之要求,当众介绍了自己认为最好的修持法门,这个法门就是通过对听觉的修炼,而排除外界之声,即进行排除有声与无声之别,由此继续修行,达到能听与所听的消除。如果能完全彻底地消除听觉与外界之声相,那么就可进而达到一切感觉与感觉对象的空寂。由此精进不息,达到“空觉极圆”的时候,能听与所听便都不复存在了。无所谓生,无所谓灭,即进入至高无上、清净妙乐的寂灭境界。这是超越一切的境界,是“十方圆明”的境界。一旦达到这个境界,就可获得二种“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觉妙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二、功夫的修炼
这是观世音菩萨法门中缺乏理论思辩但却强调绝对虔诚、持之以恒、如法修炼的部分,它只要求修持者以至诚之心反复持诵神咒和称念圣号,所以,如果义理的观悟属难行道,这便是观世音菩萨法门中的易行道。当然,它们在所要达到的境界上也是各有侧重的,前者旨在追求一种至高无上的精神境界,也即是实相涅槃的境界;后者则侧重于现世中或三界六道轮回过程中的消灾免难,离苦得乐。
关于诵念观音圣号,佛经中记载极多,近两千年来,它一直是观音信仰中最普遍的一种修持方法。观音圣号的全称是“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也可简称“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南无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等。佛经中说,如果众生遇到什么困苦和灾难,只要一心称念观音圣号,观音菩萨就可寻声而来,解救苦难,或者由于圣号的称念而产生一种神秘的感应,使称念者有求必应,所愿满足。记述称念观音名号之功用最详细的是《法华经》卷7《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其中说到称念观音名号可摆脱火灾、水溺、黑风、刀兵、恶鬼、牢狱、怨贼等7种灾难;还可使众生远离淫欲、嗔恚、愚痴等“三毒”的熬煎。经中总结说:“是故众生皆应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那么受持观音名号与其它修持方式相比,其功德孰大孰小呢?经中举例说:“无尽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号,复尽形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于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否?无尽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复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是二人福,正等无异,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无尽意,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得如是无量无边福德之利。”
受持神咒作为观世音菩萨法门中功夫修炼的另一种形式,历来受到佛教界的格外重视。咒即真言,或名陀罗尼,亦称总持法门、被视为诸佛菩萨修持得果之心法结晶。咒一般为梵文音译,佛教认为持咒者不必晓其含意,因诵咒时心解其意,反生分别之心,不能达到炉火纯青、一心不乱的境界。咒语可分为四种:第一种是长咒,最长的如《楞严咒》,长达千字以上;第二种“短咒”;第三种“咒心”,是咒语的宗要,一般只要几个字或十几个字;第四种是“种子字”,可短到只有一个梵文字,是以上三种咒语的总摄,一字可生多字,含多意,故名。咒语一般有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对本尊的赞颂、祈祷,通常以表示归敬的“唵”、“南无”开始,接着便是本尊的名号及对本尊的称颂;二是反映本尊的誓愿及其已成就的功德;三是宣扬佛教的哲理。
观音咒很多,其中许多是佛教中最为流行的咒语。如《大悲咒》被普遍视为中国佛教史上流传最广的四部佛典(其它是《金刚经》、《心经》、《观音经》)之一。这四部佛典,除《金刚经》外,另外三部经均是观世音菩萨法门的经典。《心经》阐释观世音菩萨法门的理论基础,即般若思想;《观音经》阐释受持观音圣号的功德妙用;《大悲咒》则是观世音菩萨法门中最著名的咒语。全称《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根据《大悲心陀罗尼经》中所说,此咒也叫《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罗尼》、《广大圆满陀罗尼》、《无碍大悲陀罗尼》、《救苦陀罗尼》、《延寿陀罗尼》、《灭恶趣陀罗尼》、《破恶业障陀罗尼》、《满愿陀罗尼》、《随心自在陀罗尼》、《速超十地陀罗尼》。经中说,此咒系过去九十九亿恒河沙数诸佛所说,观世音菩萨受之于千光王静住如来佛,并发誓弘布此咒,以安乐众生。众生若能一心向善,至诚持诵,即可在现世中心想事成,有求必应,还要治世澡八万四千种病,消除一切天灾人祸和一切邪恶的念头和欲望,降伏一切妖魔鬼怪,并能获得十五种善生,不受十五种恶死等等。除了解决这些社会的、自然的、心理的问题外,还有属于宗教解脱意义的愿望也可随心满足,如消除一切恶业重罪,成就一切善根,增长一切功德,临终时,任何佛士随愿得生等。不仅能满足这一切愿望,而且还因为诵咒者的虔诚而如法的持诵,观音便会派遣一切善神常随其左右,严密保护。关于《大悲咒》的念诵法,唐不空译《大悲心陀罗尼修行念诵略仪》中有详细说明。总之,《大悲咒》由于有如此“广大圆满”、“无碍”、“神妙”的功用,所以千百年来,它几乎成为中国佛教一切法会通行仪式中必具之内容。目前,寺院生活中,它依然是每日必作之功课,凡归依佛门的人,不论是善男,还是信女,不论是出家,还是在家,也几乎没有不首先持诵此咒者。
除《大悲咒》之外,属于观音咒的还有很多,流传极广的“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弥■)即属于观音灵感真言,也称六字大明咒、观音心咒。“唵”表示皈依致敬;“嘛呢”指能随意变化的宝珠,用以比喻人的心性;“叭弥”指红莲花,比喻心性的清净无染;“■”表示迅速显现,达到目的。全句意思是“归依观世音菩萨!愿仰仗您的大力加持,使我本具的清净之心性迅速呈现,从而达到妙乐的境界。”佛教认为如此神咒,不但口诵会有神效,就是着于身,触于手,藏于家,书于门,皆可逢凶化吉,遇难成祥,一切所求无不满足。
其它著名的观音咒语还有《白衣观音神咒》、《如意宝轮王陀罗尼》、《准提神咒》、《观音灵感真言》、《十一面神咒》、《不空羂索咒》、《般若波罗蜜多咒》等。
三、福德的积累
观世音菩萨法门中除了义理的观悟和功夫的修炼之外,还有许多复杂的修持内容,这些皆可统摄于福德的积累这一大的范围之内。佛教对其全部修持活动有过不同的分类,其中“福慧双修”历来最受推崇,最为流行。福慧双修又称“具德具慧”、“两种庄严”、“二具足”等。
所谓“慧”,即佛家的智慧,称作“般若”、“菩提”,其中最高阶段的智慧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修慧即是修般若法门,也就是以佛教的认识方法观察人本身、人的思维、人的生活、宇宙万物以及佛教的彼岸世界。观世音菩萨法门中的义理观悟即属这方面的内容。所谓“福”,又称“福德”、“功德”。修福积德作为佛法修持的两大支柱之一,是指修持者本身力行的一切外在的修持活动,如以大乘菩萨行的“六度”来说,般若度属于修慧;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五度则属于修福。如果称前者为内修,后者则可称之为外修。
前面讲的功夫修炼是介于福、慧二者之间或超脱于二者之上的一种特殊的修持活动。因为,借助于这种修炼,既可达到修慧的目的,也可达到修福的目的。尤其是持咒这种修炼法,是大乘佛教经过一定发展之后才出现的一种特殊法门,它力图包…
《内容观音菩萨修行法门略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