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觀音菩薩修行法門略釋
觀音信仰是東方世界中最爲流行的一種菩薩信仰,也是整個大乘佛教菩薩信仰的代表。大乘也叫“菩薩乘”,菩薩思想是大乘佛教的核心和主要標志,所以觀音信仰也就是大乘佛教信仰的主要表現形式。它所包含的一切理論體系、修持儀軌及其它敬拜習慣都成爲中國佛教信仰中最富活力的部分。
觀世音菩薩法門就是觀音信仰體系中有關宗教修持的義理、儀軌及種種規定與要求。它是一種內容繁多而又獨具特色的佛教修道理論。兩千多年來,這種獨特的法門始終勝傳不衰,既吸引了億萬虔誠的信徒醉在其中,精勤修持,又極大地促進了佛教的傳播。特別是推動了佛教在世俗社會中的普及與深入;同時,隨著這種法門的廣泛傳揚,以此爲題材的各種文學藝術作品大量湧現出來,與之有關的醫藥、保健、氣功以及哲學特別是倫理思想等也得到很大發展,從而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過去很少有人對這一影響廣大的法門進行嚴謹的概括和分類,現根據有關佛教經典,按照法門內容及其修持特點,將觀世音菩薩法門分作如下叁個方面,並對各自所包含的內容及相互之間的關系試作闡釋,以請教于方家。
一、義理的觀悟
這是觀世音菩薩法門中思辯性最強的部分,也是全部觀世音菩薩法門的理論基礎。主要包括“般若空觀”與“耳根圓通”兩大類。
般若空觀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學說。約占佛教總數叁分之一的各類般若經便是闡釋這種學說的經典。觀世音菩薩法門中的般若空觀散見于許多觀音類經典之中,其中最集中地體現這一說教的是一部流傳極廣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經中說,觀音菩薩所修的般若觀悟非常高深,一旦進入這種高深的境界,即經中所說的“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觀音菩薩就可“照見五蘊皆空”,並依此“度一切苦厄”。“五蘊”指構成衆生之生命體的五種因素(即物質性因素“色”和精神性因素“受”、“想”、“行”、“識”),五蘊一空,生命體便失去了依托。如何看待五蘊,也就是如何看待衆生本身。經中進一步解釋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這就是觀音菩薩在進行甚深微妙的般若觀照時,所悟出的萬法與性空圓融統一的道理,它成爲中國佛教般若理論最著名的論題之一。體悟這種道理,層層遞進,步步深入,最後便可“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耳根圓通出自《楞嚴經》卷6。經中說,觀音菩薩在楞嚴法會上,應釋迦牟尼佛之要求,當衆介紹了自己認爲最好的修持法門,這個法門就是通過對聽覺的修煉,而排除外界之聲,即進行排除有聲與無聲之別,由此繼續修行,達到能聽與所聽的消除。如果能完全徹底地消除聽覺與外界之聲相,那麼就可進而達到一切感覺與感覺對象的空寂。由此精進不息,達到“空覺極圓”的時候,能聽與所聽便都不複存在了。無所謂生,無所謂滅,即進入至高無上、清淨妙樂的寂滅境界。這是超越一切的境界,是“十方圓明”的境界。一旦達到這個境界,就可獲得二種“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覺妙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衆生,與諸衆生同一悲仰。”
二、功夫的修煉
這是觀世音菩薩法門中缺乏理論思辯但卻強調絕對虔誠、持之以恒、如法修煉的部分,它只要求修持者以至誠之心反複持誦神咒和稱念聖號,所以,如果義理的觀悟屬難行道,這便是觀世音菩薩法門中的易行道。當然,它們在所要達到的境界上也是各有側重的,前者旨在追求一種至高無上的精神境界,也即是實相涅槃的境界;後者則側重于現世中或叁界六道輪回過程中的消災免難,離苦得樂。
關于誦念觀音聖號,佛經中記載極多,近兩千年來,它一直是觀音信仰中最普遍的一種修持方法。觀音聖號的全稱是“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摩诃薩”,也可簡稱“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南無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等。佛經中說,如果衆生遇到什麼困苦和災難,只要一心稱念觀音聖號,觀音菩薩就可尋聲而來,解救苦難,或者由于聖號的稱念而産生一種神秘的感應,使稱念者有求必應,所願滿足。記述稱念觀音名號之功用最詳細的是《法華經》卷7《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其中說到稱念觀音名號可擺脫火災、水溺、黑風、刀兵、惡鬼、牢獄、怨賊等7種災難;還可使衆生遠離淫欲、嗔恚、愚癡等“叁毒”的熬煎。經中總結說:“是故衆生皆應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那麼受持觀音名號與其它修持方式相比,其功德孰大孰小呢?經中舉例說:“無盡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名號,複盡形供養飲食、衣服、臥具、醫藥,于汝意雲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否?無盡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複有人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乃至一時禮拜供養,是二人福,正等無異,于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無盡意,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得如是無量無邊福德之利。”
受持神咒作爲觀世音菩薩法門中功夫修煉的另一種形式,曆來受到佛教界的格外重視。咒即真言,或名陀羅尼,亦稱總持法門、被視爲諸佛菩薩修持得果之心法結晶。咒一般爲梵文音譯,佛教認爲持咒者不必曉其含意,因誦咒時心解其意,反生分別之心,不能達到爐火純青、一心不亂的境界。咒語可分爲四種:第一種是長咒,最長的如《楞嚴咒》,長達千字以上;第二種“短咒”;第叁種“咒心”,是咒語的宗要,一般只要幾個字或十幾個字;第四種是“種子字”,可短到只有一個梵文字,是以上叁種咒語的總攝,一字可生多字,含多意,故名。咒語一般有叁個方面內容:一是對本尊的贊頌、祈禱,通常以表示歸敬的“唵”、“南無”開始,接著便是本尊的名號及對本尊的稱頌;二是反映本尊的誓願及其已成就的功德;叁是宣揚佛教的哲理。
觀音咒很多,其中許多是佛教中最爲流行的咒語。如《大悲咒》被普遍視爲中國佛教史上流傳最廣的四部佛典(其它是《金剛經》、《心經》、《觀音經》)之一。這四部佛典,除《金剛經》外,另外叁部經均是觀世音菩薩法門的經典。《心經》闡釋觀世音菩薩法門的理論基礎,即般若思想;《觀音經》闡釋受持觀音聖號的功德妙用;《大悲咒》則是觀世音菩薩法門中最著名的咒語。全稱《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根據《大悲心陀羅尼經》中所說,此咒也叫《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羅尼》、《廣大圓滿陀羅尼》、《無礙大悲陀羅尼》、《救苦陀羅尼》、《延壽陀羅尼》、《滅惡趣陀羅尼》、《破惡業障陀羅尼》、《滿願陀羅尼》、《隨心自在陀羅尼》、《速超十地陀羅尼》。經中說,此咒系過去九十九億恒河沙數諸佛所說,觀世音菩薩受之于千光王靜住如來佛,並發誓弘布此咒,以安樂衆生。衆生若能一心向善,至誠持誦,即可在現世中心想事成,有求必應,還要治世澡八萬四千種病,消除一切天災人禍和一切邪惡的念頭和欲望,降伏一切妖魔鬼怪,並能獲得十五種善生,不受十五種惡死等等。除了解決這些社會的、自然的、心理的問題外,還有屬于宗教解脫意義的願望也可隨心滿足,如消除一切惡業重罪,成就一切善根,增長一切功德,臨終時,任何佛士隨願得生等。不僅能滿足這一切願望,而且還因爲誦咒者的虔誠而如法的持誦,觀音便會派遣一切善神常隨其左右,嚴密保護。關于《大悲咒》的念誦法,唐不空譯《大悲心陀羅尼修行念誦略儀》中有詳細說明。總之,《大悲咒》由于有如此“廣大圓滿”、“無礙”、“神妙”的功用,所以千百年來,它幾乎成爲中國佛教一切法會通行儀式中必具之內容。目前,寺院生活中,它依然是每日必作之功課,凡歸依佛門的人,不論是善男,還是信女,不論是出家,還是在家,也幾乎沒有不首先持誦此咒者。
除《大悲咒》之外,屬于觀音咒的還有很多,流傳極廣的“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彌■)即屬于觀音靈感真言,也稱六字大明咒、觀音心咒。“唵”表示皈依致敬;“嘛呢”指能隨意變化的寶珠,用以比喻人的心性;“叭彌”指紅蓮花,比喻心性的清淨無染;“■”表示迅速顯現,達到目的。全句意思是“歸依觀世音菩薩!願仰仗您的大力加持,使我本具的清淨之心性迅速呈現,從而達到妙樂的境界。”佛教認爲如此神咒,不但口誦會有神效,就是著于身,觸于手,藏于家,書于門,皆可逢凶化吉,遇難成祥,一切所求無不滿足。
其它著名的觀音咒語還有《白衣觀音神咒》、《如意寶輪王陀羅尼》、《准提神咒》、《觀音靈感真言》、《十一面神咒》、《不空羂索咒》、《般若波羅蜜多咒》等。
叁、福德的積累
觀世音菩薩法門中除了義理的觀悟和功夫的修煉之外,還有許多複雜的修持內容,這些皆可統攝于福德的積累這一大的範圍之內。佛教對其全部修持活動有過不同的分類,其中“福慧雙修”曆來最受推崇,最爲流行。福慧雙修又稱“具德具慧”、“兩種莊嚴”、“二具足”等。
所謂“慧”,即佛家的智慧,稱作“般若”、“菩提”,其中最高階段的智慧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修慧即是修般若法門,也就是以佛教的認識方法觀察人本身、人的思維、人的生活、宇宙萬物以及佛教的彼岸世界。觀世音菩薩法門中的義理觀悟即屬這方面的內容。所謂“福”,又稱“福德”、“功德”。修福積德作爲佛法修持的兩大支柱之一,是指修持者本身力行的一切外在的修持活動,如以大乘菩薩行的“六度”來說,般若度屬于修慧;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五度則屬于修福。如果稱前者爲內修,後者則可稱之爲外修。
前面講的功夫修煉是介于福、慧二者之間或超脫于二者之上的一種特殊的修持活動。因爲,借助于這種修煉,既可達到修慧的目的,也可達到修福的目的。尤其是持咒這種修煉法,是大乘佛教經過一定發展之後才出現的一種特殊法門,它力圖包…
《內容觀音菩薩修行法門略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