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世與益人
──二○○六年十月國際佛光會第十一次世界大會主題演說
星雲(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會長)
副總會長、各位長者、各位理事、各位協會督導、會長、各位貴賓、各位佛光人,大家好!
今年是國際佛光會創會第十五年,也是佛光山開山屆滿四十周年,在這別具意義的時刻裏,很高興看到這麼多來自全球的佛光人,大家不遠千裏回到總本山,共同在這裏召開二○○六年國際佛光會世界會員代表大會,心中無比欣慰。
回顧過去十五年來,所有佛光會員分布在世界各地化世益人,大家不辭辛苦地弘法傳教、成立分會、舉辦各類活動,乃至護持佛光道場所推動的各項弘法事業等,不但在生活中參于奉獻,增加很多宗教體驗,同時也爲自己與社會寫下無數的曆史,尤其見證了佛光會的成長以及「佛教全球化」發展的成就,因此今天在這裏首先要對大家表示由衷的贊歎,同時藉由這次的因緣,提出「化世與益人」,做爲今年大會的主題,也是表示對各位佛光會員的一份期許與希望。
談到「化世」與「益人」,我想到自己這一生,從十二歲出家以來,心中始終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爲了佛教」。
「爲了佛教」,雖然自己從小就在叢林裏過著清苦淡泊的歲月,但是我一點也不覺得辛苦或委屈,因爲「爲了佛教」。爲了佛教,我出家;爲了佛教,眼看著同道中有人熱衷于供養優渥的經忏事業,但是我一點也不心動,因爲「爲了佛教」,我立願將來一定要從事弘法利生的工作。甚至爲了佛教,盡管年輕時就不斷有一些來自教內教外的誘惑,例如有人想要請我擔任當家、住持,有人希望我從事有名位、有權利的職務,但是我都斷然拒絕,因爲我有另外的想法,那就是「爲了佛教」。
什麼是「爲了佛教」?其實在當時我只知道爲了佛教我要讀書,爲了佛教我要參學,爲了佛教我要勤勞,爲了佛教我要發心,爲了佛教我要結緣,爲了佛教我要興辦各種佛教事業。所以後來創辦第一所佛教學院時,平常不趕經忏的我,不但主動到太平間爲人誦經,甚至通宵念佛,目的就是希望多增加一些辦學的經費,那時我心裏很清楚知道,這才是「爲了佛教」。乃至後來爲了建設佛光道場,爲了推動佛教的文教、慈善等各項弘法事業,雖然種種辛苦,但是「爲了佛教」,我從來不曾心生退卻,甚至在虛度八十年歲月後,至今仍然雲水行腳于全世界,到處講經說法、隨緣度衆,這一切無非都是「爲了佛教」。
爲了佛教,我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化世」與「益人」,因爲這才是真正的「爲了佛教」。所以,今天我僅針對「化世與益人」這個主題,提出:
一、以自覺健全來化世益人
二、以發心動力來化世益人
叁、以隨衆參于來化世益人
四、以菩提願力來化世益人
等四點意見,提供給佛光會員共同勉勵,希望大家未來都能朝此「化世益人」的方向努力。
一、以自覺健全來化世益人
佛教是個重視「覺悟」的宗教,不只佛陀本身因爲「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而成就佛道,就是佛陀所說的教法,無非也是爲了引導有情悟入佛的知見,讓衆生「覺佛所覺、悟佛所悟」而能與佛平等,所以學佛主要的目的就是要開智能,求覺悟。
所謂「覺悟」,「覺」就是證悟涅槃妙理的智能,「悟」就是生起真智,反轉迷夢,覺悟真理實相。學佛雖然是要向佛陀學習,但是「覺悟」必須要靠自己,不能依賴別人;凡事靠別人幫助終究有限,尤其開悟證果、修行成道,一定要靠自己自覺。例如,自覺人生憂悲苦惱,自覺生死無常,自覺人情多變,自覺世間國土危脆,難以安身立命;有了自覺,才會努力想方法去克服這許多的煩惱妄想,才會發心健全自己,才能獲得自在安樂,如果自己不懂得自覺自悟,即使佛陀慈悲,也不能幫助我們自覺覺他,不能幫助我們開悟成佛。
談到「成佛」,所謂「佛」者,如《佛地論》說:「于一切法、一切種相,能自開覺,亦能開覺一切有情,如睡夢覺,如蓮花開,故名爲佛。」佛陀雖然是覺悟宇宙真理的覺者,也是徹知宇宙真相的智者,但其實「佛是已覺悟的衆生,衆生是未覺悟的佛」,佛是人成,所以人人都有成佛的性能,每一個人的清淨自性本來就與佛無異,只是因爲被無明煩惱所覆而不能顯發,就如明鏡蒙塵,又如明月爲烏雲所遮蔽,因此《法華經》說「懷珠作丐」、「藏寶受貧」,這是衆生最大的遺憾。
吾人發心學佛,最主要的目的就在于去除煩惱、開顯佛性。人的根本煩惱就是貪瞋癡,因此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只要叁毒息滅,叁慧明朗,就能破除無始以來的無明,這就是「自覺」,也就是禅宗所說的「開悟」或「見性」。
在中國的禅門一直很著重「自覺」,凡事要靠自己去參,不能說破。當初佛陀在靈山會上「拈華示衆」,迦葉尊者靈犀相應,破顔而笑,于是佛陀把「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诃迦葉。」禅因此就在「拈華微笑」、師徒心意相契的刹那之間流傳下來,這就是「自覺」。
「自覺」就是一種自我教育,佛經講:「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這就是自我教育。人要靠自我教育才能成功,因爲自己的缺陷、自己的無知、自己需要教育的地方,只有自己最清楚,因此要做自己的老師,自己教育自己。也就是說,人要懂得自我要求、自我學習、自我充實、自我反省;凡事能夠反求諸己,不斷自問、自覺、自發、自悟,透過自我的觀照才能找到自己,否則如《遺教經》說:「我如善導,導人善路,汝若不行,咎不在導;我如良醫,應病與藥,汝若不服,過不在醫。」自己不覺,不但佛陀幫不了我們的忙,即使佛教的出版品多如汗牛充棟,佛教的大藏經再怎麼精辟的闡述般若真理,都不能幫助我們覺悟,一定要自我閱讀、深入經藏,透過聞思修才能自覺自悟。
《圓覺經》說:「譬如銷金鑛,金非銷故有;雖複本來金,終以銷成就;一成真金體,不複重爲鑛。」學佛就如開采金礦一般,雖然佛性人人本具,但若不經過修行,則如金礦未經開采,終不能得。所以,關于如何自覺健全?下列的問題可供大家自我審查:
(一)我對皈依叁寶的信心具足嗎?
(二)我對受持五戒的觀念清楚嗎?
(叁)我對因緣果報的見解正確嗎?
(四)我對自己的服務助人真心嗎?
(五)我對護持正法的方式正確嗎?
(六)我對參于活動的心地清淨嗎?
(七)我對佛法的進修日有進步嗎?
(八)我對佛法道理有融入身心嗎?
以上八點,如果你都有正面而肯定的答案,就表示你有自覺,證明你對佛法的信心堅固,你在學佛的道路上也會自我健全,甚至還懂得發四無量心、行六度波羅蜜,乃至發奮加行,饒益有情,廣度衆生;否則光陰虛度,徒有學佛之名,沒有得到學佛的實益,實在可惜。故此首先提出「自覺健全」的呼籲,因爲一個人如果沒有自覺,即使給你再好的東西、教你再多的道理都沒有用,唯有自己自覺才能不斷進步,唯有自己自覺才能自我健全,唯有自己自覺才能化世益人。
二、以發心動力來化世益人
佛教的百千法門中,「發心」最爲重要,如《勸發菩提心文》說:「入道要門,發心爲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衆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發心就是開發我們的心地,就是建設自我。佛教將「心」比喻爲「田」、爲「地」;田地不開發,就無法播種;心地不開發,也無法長養菩提,所以在佛門的修持裏,發心第一,例如發「四無量心」、發「四弘誓願」等,發心才有動力去實踐「四攝法」、「四加行」,才能自度度人。
講到「發心」,十五年來的佛光人,大家在國際佛光會這個教團裏,有的人發心當會長、幹部、檀講師,乃至榮任督導、長者,有的人發心參于讀書會、訂閱佛書、參于印經、推廣福報、勸募會員、捐獻淨財、參于救災、護持道場、帶領朝山、參加法會,或是推動臘八粥運動、雲水布教、托鉢興學等,甚至有的人到學校、監獄去做公民教育、心靈谘商、佛法開示等,你們以自己的行動,表達今日二十一世紀的佛教徒全部都動員起來了,大家都懂得要走出自我、走出家庭,進而走入社會來與大衆結緣、聯誼。就拿十五年來,國際佛光會召開的世界會員大會、理監事會議、青年會議、金剛會議、婦女會議、童軍會議等,大家就不只十幾次的東西方相互往來、洲際之間彼此互動。這樣的情誼交流,帶動了佛法的傳揚,促進了人際的和諧,這都是由于各位的發心所産生的動力而成就。
發心就是開發心田,學佛首先要學會發心,心的田地如果不開發,縱使外緣具足,福德具足,也不能長出菩提之苗。就像一粒種子,如果沒有好的田地,它就不能結出好的花果,所以我們要開發心中的財富,開發心地的能源,必須從「發心」開始。
世間上,發心有多大,成就便有多大,發心的力量不可思議。過去儒家的學者一直叫人要立志,佛教的行者則要人發願;立志、發願,就是發心,心一發,則志可立,心一發,則願可成。
發心的力量真是微妙,例如:你發心吃飯,飯菜不但可以吃飽,而且味道更加美妙;你發心睡覺,覺會睡得更加甜蜜、更加安然。只要一發心,所做的事情,質量就都不一樣了,正是所謂:「平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只可惜世間上的人大多心外求法,不知道自家裏有無限的寶藏,所以一般人只懂得要把荒地、山坡地,開發成爲農地、建地,卻不知道我們的心裏有無限的寶藏、無限的能源。因此,聰明的人應該反求諸己,應該由外向內來開發我們自己心裏的能源和寶藏。
發心是一本萬利的投資,在佛教裏都鼓勵人要發慈悲心,要發菩提心,要發增上心。我們究竟要有什麼樣的發心呢?茲提供幾點方向如下:
(一)我們要有「慚愧自己所學有限」的發心,比方說很多的…
《化世與益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