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論佛教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的作用

  論佛教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的作用

  西北大學南亞中東研究所 李利安

  內容提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集中各方智慧,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本文以佛教基本形態各要素爲基本框架,結合當代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思想與實踐,對佛教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的作用進行了全面系統的分析,認爲,佛教作爲一種影響深遠的宗教,它內在形態中的教義體系包含著大量與和諧相關的理論,它的修道體系中也有許多關于促成和諧的具體方法,它的心理結構中則蘊涵著一些獨特精神特性,這些可分別爲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豐富的理論資源、具體的實踐借鑒和內在的精神動力;佛教外在形態中的各要素內含佛教的精神性而外現佛教的物質性,既可爲構建和諧社會事業提供現實的社會力量,也可在一些具體的社會生活領域爲構建和諧社會提供獨到的直接服務。

  關鍵詞:佛教 和諧 作用

  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決定》指出:“堅持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不斷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就是說,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應該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集中各方智慧,形成共同合力。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4月24日在海南省叁亞市會見前來參加海峽兩岸暨港澳佛教圓桌會的高僧大德時說,宗教界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大有可爲,並對佛教“以和爲尚”的理念作了很高的評價。全國政協副主席劉延東和國家宗教局局長葉小文也對佛教“和諧”理念的當代價值作過正面的肯定。從佛教界來看,他們也自覺地把構建和諧社會作爲自己的時代使命,中國佛教協會2005年工作計劃中就提出佛教事業的發展與興旺圓融于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之中,爲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多做貢獻。

  那麼,佛教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到底能夠發揮什麼積極作用呢

  這個問題急需研究。這個問題也就是佛教在新的形勢下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問題。本文對此試作分析,希望能有助于大家進一步明確並加深對這一問題的認識。

  所有宗教從基本形態上都可劃分爲內在和外在兩個層次。其中內在形態又可通過教義體系、修道體系和心理結構叁個方面來看,而外在形態則主要表現在宗教的信衆、宗教的活動場所和宗教的各種活動[1]。佛教也是這樣。佛教的教義體系內有大量關于和諧的論述,可爲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豐富的理論資源;佛教的修道體系則蘊涵著許多有關實現和諧的方法,可爲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具體的實踐借鑒;佛教的心理結構則可爲信徒參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內在的精神動力;佛教外在形態的各種要素內含佛教的精神性而外現佛教的物質性,既可爲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現實的社會力量,也可在一些特殊的社會生活領域提供許多獨到的直接服務。

  一,佛教可爲構建社會主義

  和諧社會提供豐富的理論資源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是中國共産黨在新形勢下的一次偉大理論創舉,也是對人類曆史上各種和諧思想的一次全新發展和最徹底的實踐。中國曆史上曾經出現過的許多有關和諧的思想均可爲這一理論創舉和偉大實踐提供不同角度、不同層次、不同程度的理論資源。總體上來看,道家和道教的和諧思想側重自然現象之間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儒家的和諧思想則側重于人與人之間、社會各要素之間以及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而佛教的和諧思想則是從人的主觀世界人手,以人的身心和諧爲基礎,以主觀與客觀的關系爲基本框架,涵蓋了與人類密切相關的各個生活領域。賈慶林主席曾經說過,“佛教的重要精神,就是以和爲上,充分體現和睦、和諧、和平。”的確,佛教應該是中國傳統思想中和諧理論最爲豐富、也最爲深刻的一種。

  從中國佛教的基本教義體系來看,佛教認爲人生有無盡的痛苦,而痛苦的原因是因爲人們對世界上的各種事項都作了錯誤的認識,從而導致錯誤的人生追求,由此引起無盡的煩惱。而錯誤認識主要表現在一種執著性的極端化的認識,例如對人與我、物與我以及高低、左右、動靜、美醜、同異、貧富等采取一種絕對差別的、對立的、固定的看法。佛教認爲世間的一切差別相並不是絕對的、固定的,也不是相互對立的,而是在緣起法支配下的相互依存,彼此圓融,所以,佛教教人擺脫苦難的方法主要是教人掌握一種新的認識體系,在這種新的認識體系的指導下,既體悟到世間一切的虛幻性,又認識到世間一切存在的價值以及它們之間的圓融與和諧,從而在實現自我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之間圓融和諧的基礎上,完成精神的終極超越。簡單地說,佛教認爲世間的一切本來具有和諧性,現實的不和諧性則是由于人類自身的原因導致的,通過佛教的認識方式,人類完全可以認識和諧性,把握和諧性,從而實現和諧性。而和諧性的實現空間,除了在現實的人間之外,佛教的超人間境界信仰還爲人們勾畫出許多理想的和諧社會,如彌勒的兜率天宮、西方的極樂世界、東方的琉璃世界,以及其他許多佛與菩薩所在的世界等。

  關于佛教和諧理念的具體構成,我們可以從多種角度進行考察。借助當代哲學的方法,從宏觀的角度來看,佛教的和諧理念首先是關于心境之間的和諧,也就是在人的認識層面,構建主觀與客觀之間的和諧,並以此作爲其他各類和諧的認識論基礎。在此基礎上,佛教還有關于人與人以及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也有關于自然之間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于人與人以及人與社會的關系,佛教論述最多的還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親近、相互尊重、彼此幫助、彼此依賴的關系,所以,它提倡一種“人民和順不相克伐”、“歡悅和諧猶如水乳”、“一切衆生慈心相向,甚有愛念,皆悉和順”的關系模式,對于人際之間的相互沖突,提倡“衆生好鬥诤者,和諧別離,廣令安隱”,並認爲“和合衆生鬥诤,令得安隱”的功德超過尊敬法師的功德千萬億倍。佛教還論及不同階層之間的關系,如《五苦章句經》中說,“何謂和順,上下相從,不相違戾,是謂和順”,《長阿含經》中說,如果能“長幼和順”、“君臣和順”、“上下相敬”、“上下相奉”,那麼這個國家就會“轉更增盛,其國久安·,無能侵損”。《無量清淨平等覺經》中說:“奉經持戒,各自端守,上下相撿,無尊無卑,無男無女,齋戒清淨,莫不歡喜。”這裏則涉及到上下、尊卑、男女之間的平等與和諧。《佛說光明童子因緣經》則勾畫出另一幅和諧的國度:“國土廣大,人民熾盛,安隱豐樂,離諸疾苦、饑馑等難,亦無鬥诤、怨害、盜賊、恐怖,人民和順,善相具足。”佛教還論及人的言行與時勢的和諧,如《長阿含經》中說:“和順知時”、“所言知時”、“行則知時,非時不行”。關于自然之間以及人和自然的和諧,佛教一方面把自然現象視作橫向彼此依存、縱向則同生共滅的和諧過程,同時佛教還勾畫出許多美好的藍圖,憧憬一種和諧的自然關系,如《長阿含經》中說,“陰陽調柔,四氣和順,不寒不熱,無衆惱患”,“其地潤澤,無有塵穢”,“百草常生”,“樹木繁茂,花果熾·盛”。《無量壽經》則說“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在人和自然的關系上,佛教主張山河大地,一草一木,皆有佛性,人與自然因緣相成,提倡尊重自然,愛護自然。可見,佛教和諧理念的涉及面是非常廣泛的。中國佛教華嚴宗最基本的理論——法界緣起說,即旨在說一切心理、社會、自然的現象之間圓融無礙的和諧關系。

  總之,佛教的和諧理念以主客觀關系的和諧爲基礎,以調整人們的認識爲前提,在理論和實踐之間、靜態與動態之間、理想與現實之間構建重重相融、環環相扣的和諧關系,從而于實踐之中倡導人們在分歧中協調,在差異中求同,在沖突中共存,在動態之中不斷進趨和諧的境界,而在理想之中,則激發人們憧憬泯滅分歧、對立和沖突的和諧境界。雖然佛教和諧理念中有許多絕對的和理想化的特色,但它關于和諧的基本思路對于抵消流行一時的鬥爭哲學的負面影響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從而爲當今的社會和諧事業提供了重要的理論資源。

  二、佛教可爲構建社會主義

  和諧社會提供具體的實踐借鑒

  如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是目前全社會共同關心的大事。佛教的修道體系中的許多論述和方法可以給我們很多有益的啓示。宏觀上來看,佛教爲了實現其解脫的目標,製定了極其豐富的修道體系,號稱八萬四千法門。佛教對其曾有過各種不同的總括,如小乘佛教的叁十七道品和八正道,大乘佛教的四攝與六度,大小乘共同遵行的叁學等等。我們從構建和諧這一角度出發,對佛教修道體系進行清理,可以看出佛教的緣起論、緣分論、慈悲論、和合論、平等論、戒律論、濟世論等,都直接或間接地涉及和諧的達成途徑與方法問題。

  緣起論認爲宇宙間一切事物的生滅變化,都有多重的共生條件和互存關系。佛教常用“此有則彼有,此生則彼生,此無則彼無,此滅則彼滅”來說明緣起的理論,並以叁根靠在一起的蘆葦爲例,說明萬事萬物之間的依存狀態。既然世間的一切現象,包括一切部門、一切領域、一切階層、一切事項等,都是相互依存、彼此支撐的關系,所以,任何一個部分的任何形式的起伏變化都必然引起與其相關的其他部分的起伏變化,並反過來嚴重影響該部分的變化方向與存在狀態,因此,處在緣起鏈條中的任何一方必須與其他各方相應相成,統籌共進。佛門修道也首先必須體悟這種關系,認爲對這種關系的認識和符合這種關系的行事方式既是現實生活的基礎,也是悟道的必由之路。這種修持理論與實踐對今天構建和諧社會具有明顯的啓示。

  緣分論與緣起論密切相關,是指人們之間以及人與特定時空和特定事物之間內在的必然聯系。佛教認爲,在現實社會中,人們無論血緣…

《論佛教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的作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