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论佛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的作用

  论佛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的作用

  西北大学南亚中东研究所 李利安

  内容提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集中各方智慧,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本文以佛教基本形态各要素为基本框架,结合当代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思想与实践,对佛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认为,佛教作为一种影响深远的宗教,它内在形态中的教义体系包含着大量与和谐相关的理论,它的修道体系中也有许多关于促成和谐的具体方法,它的心理结构中则蕴涵着一些独特精神特性,这些可分别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丰富的理论资源、具体的实践借鉴和内在的精神动力;佛教外在形态中的各要素内含佛教的精神性而外现佛教的物质性,既可为构建和谐社会事业提供现实的社会力量,也可在一些具体的社会生活领域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独到的直接服务。

  关键词:佛教 和谐 作用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就是说,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应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集中各方智慧,形成共同合力。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4月24日在海南省三亚市会见前来参加海峡两岸暨港澳佛教圆桌会的高僧大德时说,宗教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大有可为,并对佛教“以和为尚”的理念作了很高的评价。全国政协副主席刘延东和国家宗教局局长叶小文也对佛教“和谐”理念的当代价值作过正面的肯定。从佛教界来看,他们也自觉地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自己的时代使命,中国佛教协会2005年工作计划中就提出佛教事业的发展与兴旺圆融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中,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多做贡献。

  那么,佛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到底能够发挥什么积极作用呢

  这个问题急需研究。这个问题也就是佛教在新的形势下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问题。本文对此试作分析,希望能有助于大家进一步明确并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所有宗教从基本形态上都可划分为内在和外在两个层次。其中内在形态又可通过教义体系、修道体系和心理结构三个方面来看,而外在形态则主要表现在宗教的信众、宗教的活动场所和宗教的各种活动[1]。佛教也是这样。佛教的教义体系内有大量关于和谐的论述,可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丰富的理论资源;佛教的修道体系则蕴涵着许多有关实现和谐的方法,可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具体的实践借鉴;佛教的心理结构则可为信徒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内在的精神动力;佛教外在形态的各种要素内含佛教的精神性而外现佛教的物质性,既可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现实的社会力量,也可在一些特殊的社会生活领域提供许多独到的直接服务。

  一,佛教可为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提供丰富的理论资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的一次伟大理论创举,也是对人类历史上各种和谐思想的一次全新发展和最彻底的实践。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许多有关和谐的思想均可为这一理论创举和伟大实践提供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理论资源。总体上来看,道家和道教的和谐思想侧重自然现象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儒家的和谐思想则侧重于人与人之间、社会各要素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而佛教的和谐思想则是从人的主观世界人手,以人的身心和谐为基础,以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为基本框架,涵盖了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各个生活领域。贾庆林主席曾经说过,“佛教的重要精神,就是以和为上,充分体现和睦、和谐、和平。”的确,佛教应该是中国传统思想中和谐理论最为丰富、也最为深刻的一种。

  从中国佛教的基本教义体系来看,佛教认为人生有无尽的痛苦,而痛苦的原因是因为人们对世界上的各种事项都作了错误的认识,从而导致错误的人生追求,由此引起无尽的烦恼。而错误认识主要表现在一种执著性的极端化的认识,例如对人与我、物与我以及高低、左右、动静、美丑、同异、贫富等采取一种绝对差别的、对立的、固定的看法。佛教认为世间的一切差别相并不是绝对的、固定的,也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在缘起法支配下的相互依存,彼此圆融,所以,佛教教人摆脱苦难的方法主要是教人掌握一种新的认识体系,在这种新的认识体系的指导下,既体悟到世间一切的虚幻性,又认识到世间一切存在的价值以及它们之间的圆融与和谐,从而在实现自我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之间圆融和谐的基础上,完成精神的终极超越。简单地说,佛教认为世间的一切本来具有和谐性,现实的不和谐性则是由于人类自身的原因导致的,通过佛教的认识方式,人类完全可以认识和谐性,把握和谐性,从而实现和谐性。而和谐性的实现空间,除了在现实的人间之外,佛教的超人间境界信仰还为人们勾画出许多理想的和谐社会,如弥勒的兜率天宫、西方的极乐世界、东方的琉璃世界,以及其他许多佛与菩萨所在的世界等。

  关于佛教和谐理念的具体构成,我们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考察。借助当代哲学的方法,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佛教的和谐理念首先是关于心境之间的和谐,也就是在人的认识层面,构建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和谐,并以此作为其他各类和谐的认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佛教还有关于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也有关于自然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于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佛教论述最多的还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亲近、相互尊重、彼此帮助、彼此依赖的关系,所以,它提倡一种“人民和顺不相克伐”、“欢悦和谐犹如水乳”、“一切众生慈心相向,甚有爱念,皆悉和顺”的关系模式,对于人际之间的相互冲突,提倡“众生好斗诤者,和谐别离,广令安隐”,并认为“和合众生斗诤,令得安隐”的功德超过尊敬法师的功德千万亿倍。佛教还论及不同阶层之间的关系,如《五苦章句经》中说,“何谓和顺,上下相从,不相违戾,是谓和顺”,《长阿含经》中说,如果能“长幼和顺”、“君臣和顺”、“上下相敬”、“上下相奉”,那么这个国家就会“转更增盛,其国久安·,无能侵损”。《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中说:“奉经持戒,各自端守,上下相捡,无尊无卑,无男无女,斋戒清净,莫不欢喜。”这里则涉及到上下、尊卑、男女之间的平等与和谐。《佛说光明童子因缘经》则勾画出另一幅和谐的国度:“国土广大,人民炽盛,安隐丰乐,离诸疾苦、饥馑等难,亦无斗诤、怨害、盗贼、恐怖,人民和顺,善相具足。”佛教还论及人的言行与时势的和谐,如《长阿含经》中说:“和顺知时”、“所言知时”、“行则知时,非时不行”。关于自然之间以及人和自然的和谐,佛教一方面把自然现象视作横向彼此依存、纵向则同生共灭的和谐过程,同时佛教还勾画出许多美好的蓝图,憧憬一种和谐的自然关系,如《长阿含经》中说,“阴阳调柔,四气和顺,不寒不热,无众恼患”,“其地润泽,无有尘秽”,“百草常生”,“树木繁茂,花果炽·盛”。《无量寿经》则说“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佛教主张山河大地,一草一木,皆有佛性,人与自然因缘相成,提倡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可见,佛教和谐理念的涉及面是非常广泛的。中国佛教华严宗最基本的理论——法界缘起说,即旨在说一切心理、社会、自然的现象之间圆融无碍的和谐关系。

  总之,佛教的和谐理念以主客观关系的和谐为基础,以调整人们的认识为前提,在理论和实践之间、静态与动态之间、理想与现实之间构建重重相融、环环相扣的和谐关系,从而于实践之中倡导人们在分歧中协调,在差异中求同,在冲突中共存,在动态之中不断进趋和谐的境界,而在理想之中,则激发人们憧憬泯灭分歧、对立和冲突的和谐境界。虽然佛教和谐理念中有许多绝对的和理想化的特色,但它关于和谐的基本思路对于抵消流行一时的斗争哲学的负面影响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从而为当今的社会和谐事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

  二、佛教可为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提供具体的实践借鉴

  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目前全社会共同关心的大事。佛教的修道体系中的许多论述和方法可以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宏观上来看,佛教为了实现其解脱的目标,制定了极其丰富的修道体系,号称八万四千法门。佛教对其曾有过各种不同的总括,如小乘佛教的三十七道品和八正道,大乘佛教的四摄与六度,大小乘共同遵行的三学等等。我们从构建和谐这一角度出发,对佛教修道体系进行清理,可以看出佛教的缘起论、缘分论、慈悲论、和合论、平等论、戒律论、济世论等,都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和谐的达成途径与方法问题。

  缘起论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的生灭变化,都有多重的共生条件和互存关系。佛教常用“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来说明缘起的理论,并以三根靠在一起的芦苇为例,说明万事万物之间的依存状态。既然世间的一切现象,包括一切部门、一切领域、一切阶层、一切事项等,都是相互依存、彼此支撑的关系,所以,任何一个部分的任何形式的起伏变化都必然引起与其相关的其他部分的起伏变化,并反过来严重影响该部分的变化方向与存在状态,因此,处在缘起链条中的任何一方必须与其他各方相应相成,统筹共进。佛门修道也首先必须体悟这种关系,认为对这种关系的认识和符合这种关系的行事方式既是现实生活的基础,也是悟道的必由之路。这种修持理论与实践对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明显的启示。

  缘分论与缘起论密切相关,是指人们之间以及人与特定时空和特定事物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佛教认为,在现实社会中,人们无论血缘…

《论佛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的作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