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论佛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的作用▪P2

  ..续本文上一页多远,距离多遥,阶层多殊,贫富多悬,都彼此不会无关,而是有很深的缘分,所以,佛门的修道便要求充分顾及这种密切的关系,作到彼此爱护,相互沟通,同增共长,协同进步。与缘分论相联系的是慈悲的理念,这种修道理念强调无缘之慈和同体大悲,把所有众生都划到一个密切的链条当中,并相互完全接纳,在打破任何人我之别的基础上,在行动、语言、心理三个方面行善于所有众生。缘分论和慈悲论的修道实践对今天社会各阶层之间和各成员之间的和谐具有促进的作用。

  平等论是佛教关于众生平等、万法一如的思想与实践原则。万法一如指所有现象之间的相通与平等,关键在于打消对现象差别相的执著,并在实践层面上尽可能从修行者心理上完成万象平等相通的认识。众生平等则是早期佛教最响亮的口号之一。这种理念不但是为了打破人类与其他动物界的对立,也是为了冲破人类各阶层之间的等级差别。由于佛教同时承认了六道存在的合理性,所以,众生平等在实践层面上主要还是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彼此尊重以及人对动物界的爱护。

  戒律是佛教修道体系中的核心部分,是佛教一切修行的前提。佛教向来歌颂无诤的和合,倡导和乐共存的道德。这在佛教的戒条中,表现得最为明白。这方面的内容极其丰富,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五戒、八戒和十戒。如八戒中就要求不伤害他人的生命;不掠夺他人维持生存的物品;不得因满足自我的肉欲而破坏他人家庭的和谐;不得欺诈,而应诚实守信,不得挑拨离间,不恶意的批评辱骂,不作诲盗诲淫等无益的戏论,倡导互谅互信,和乐共存。总之,正像《释氏要览》中所说,“持戒清静”,“则众和/顷,无有乖诤”。佛教戒律及其修持实践不但直接有益于和谐社会的建构,而且也向我们昭示了制度的健全与公正在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意义。

  在戒律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就是济世论。佛教是一种特别重视救度的宗教,有一套完整而复杂的救世理论与实践,其中最流行的就是大乘佛教菩萨信仰中的六度和四摄。六度即六种救度众生的途径,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分别对治悭贪、毁犯、嗔恚、懈怠、散乱、愚痴。四摄则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这是众生互相团结的基本条件,也是统摄现实社会中各种人群与团体的基本道德,为佛教所特别重视。其中布施主要指富者以资财施贫者,贤者以智慧施愚者,社会成员互相扶助,有无相通;爱语即互以和悦之言相对,无论是赞扬与慰藉,还是批评与劝戒,均内藏爱护之心,外现和悦之颜;利行即利益他人,顾全公益,服务社会;同事即深人群体当中,并依从社会群体的规则与习惯,与他人共生共荣。六度与四摄的实践对当今社会群体之间的纷扰有调和作用。

  和合论则是讲事物之间以及人们之间的和谐关系,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六和的戒条,即:1、身和同住,指身体的和平共处;2、口和无诤,指言语的不起争论;3、意和同悦,指心意的共同欣悦;4、戒和同修,指戒律制度的共同遵守;5、见和同解,指见解的一致;6、利和同均,指利益的一体均沾。“同”即平等一致,离开了平等一致就不可能获得和感受和谐。六和中的前三“和”主要表明和谐的状态,后三“和”则侧重达到和谐的途径。“见和同解”是思想原则上的一致,相当于共识的获得,这是和谐的前提;“戒和同修”是在戒条、法制、规章等方面的共同遵守,这是和谐的关键;“利和同均”是经济生活领域的公平分配和同甘共苦,这是和谐的基础。其实,现实社会中,一切的不和谐往往都是由思想、制度、经济这三个方面的不一致、不公正、不协调所造成的。佛教修行团体对这六和的强调对我们今天建构和谐社会是有明显的借鉴意义的。

  以和谐为主线,上述诸论构成一个完整的佛教实践指导体系。其中缘起论总括整个宇宙万象的关系特征,是和谐实践的理论基础;缘分论则解释人类的关系特征,是佛教和谐实践的出发点;平等论揭示人人之间和事事之间关系的本质,是佛教和谐实践的基本原则。以上三论侧重说明所有人之间和所有事之间的关系模式,引导修行实践者认识这种关系的和谐特性,后三论则侧重说明如何在人类社会维护和谐的关系,其中戒律论为制度原则,以律己为主,是和谐实践的前提;济世论是服务原则,以利他为主,是和谐实践的扩展;和合论则是合作原则,以和谐共处为主,是和谐实践的基础。

  佛教修道体系可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实践借鉴的地方还有很多,这里既难尽列,亦难详释,需要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当中科学而辩证地借鉴,具体而灵活地运用。

  三、佛教可为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发挥积极作用

  佛教的教义体系和修道体系为当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和具体的实践借鉴,我们现在再从佛教内在形态三要素中的第三方面,即从佛教心理结构的角度,分析佛教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能提供的精神动力。这种精神动力首先作用于广大佛教信徒,并通过佛教信徒的精神风貌与各种实践而感染周围的民众。

  佛教是一种信仰,信仰最大的特性在于其相对稳定而深刻的心理属性。这种属性可以从横向的角度具体化为许多具体的方面,每一个方面都对佛教的教义体系和修道体系发生直接的相互关联,从而与佛教的思想与实践产生密切的互动。从和谐这个层面来看,佛教心理属性的各种表现都可能对和谐的理论与实践产生正面或反面的影响。如果理解错误、把握不当、引导偏颇,佛教的心理属性很可能严重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所以,我们应当重视佛教心理属性的意义,准确把握佛教心理属性的特征,正确引导,使其成为促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精神动力。具体来看,这些精神动力主要来自以下几种心理特性:信仰的神圣性、思想的稳定性、目标的崇高性、行动的积极性、心理的认同性、感情的亲近性。

  信仰的神圣性和思想的稳定性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心理特性,也是所有宗教共有的一种内在特征。宗教信仰不同与其他政治信仰和哲学信仰的关键因素在于宗教信仰中的超人间特性,超人间性的一个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对各种类型的超人间力量的承认,也就是对各种神灵的信奉①。在神灵力量的感召和威慑下,信徒的信仰便具有了一种神圣性,而由神圣性而来的就是心理上的严肃性、认真性、坚强性、忍耐性、自觉性等促使信徒积极向善的精神动力。同时,由于对具有超越性和永恒性的神灵力量的内心归服,信徒的思想一般便具有了稳定性的特点,而稳定性虽然也可以成为保守性的精神基础,但在积极向上的当代中国佛教中成为促使信徒在现实生活当中持久而自觉地遵守戒条、努力向善的积极因素。总之,只要正确把握和积极引导,佛教信徒所固有的信仰的神圣性和思想的稳定性就可以变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种精神动力,并由这种精神因素感染更多的人加深对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事业科学性、伟大性、神圣性的认识,带动更多的人积极投入到构建和谐社会的行列中来,并在这一过程中树立严肃、认真、坚强、忍耐、自觉等积极的精神素质,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一种良好的、内在的、也是必需的精神环境。

  目标的崇高性和行动的积极性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心理特性。宗教的超人间信仰一般是由超人间力量和超人间境界两个方面构成的。超人间境界一般是指宗教所信奉的绝对美好的自然景象、社会状态和心理境界。对这种境界的信仰一般是建立在对现实问题的深刻反思和解决现实问题的紧迫性的基础上的。信徒思想中所认识的现实问题的严重性和实现理想境界的急切性是成正比的,而这又反过来不断烘托目标的崇高性。于是,目标的崇高性、现实问题的严重性、解决问题的紧迫性,共同促成信徒行动的积极性。佛教的信仰特征和佛教信徒的心理特性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由于佛教追求理想境界的修道过程与现实社会所强调的道德教化与努力工作是一致的,所以,由目标崇高性和行动积极性所蕴涵的精神动力完全可用来为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尤其是当代盛行的人间佛教,把建设人间净土作为自己的最终目标,这便与建构和谐社会的现实追求更加一致。如果把人间净土这种目标的崇高性和实现人间净土的积极性推广到佛教以外更广阔的社会领域,这种精神的动力就会在建构和谐社会过程中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

  心理的认同性和感情的亲近性是联系在一起的。宗教信徒在信仰上的最大一致性在于对超人间力量和超人间境界的共同信奉,由这种相同的信奉而来的就是宗教信徒在心理上的认同性。心理上的认同性会促使相同信仰者的彼此接受和相互尊重,从而带来信徒感情上的亲近性。这种认同性和亲近性在某个特定时空,会因为一些错误的精神引导和某类事件的刺激而走向偏激,从而在某种程度或某个范围内呈现出狭隘性、保守性甚至极端性等特征,引起不同社会群体特别是不同宗教文化族群之间的矛盾和对立。所以,对于宗教的认同和亲近心理一定要给予足够重视,并密切关注,正确引导,使其成为维系团结、协助稳定、共建和谐的积极因素。由于佛教信徒数量的庞大,分布地域的广泛以及分布的社会阶层、行业、民族等方面的多样性,所以,佛教信徒心理的认同性和感情的亲近性在实践形态上的一种重要表现就是,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不同行业、不同民族的佛教信徒之间沟通和协调,由这些佛教信徒之间相互沟通和协调而来的相互理解、彼此关照会有助于全社会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不同行业、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协调,这对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至关重要的。

  上述三组六种心理特性共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心理结构,间接或直接地影响着和谐的理念与和谐的实践。每组中的前一种心理特性偏重于从佛教内在的信仰特性角度观…

《论佛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的作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