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雖然六道衆生都受煩惱系縛,但都具有清淨圓滿的如來藏,都有成佛的可能,因此衆生是平等的。龔曉康先生認爲,佛教的這種觀念同現代生態學很接近,因爲"動物解放"論認爲動物與人一樣,都有感受苦樂的能力;"動物權利論"認爲,動物也是生命的體驗主體;"敬畏生命"論和深層生態學都主張其他生命具有內在價值。雖然角度不同,但它們都認爲人與其他生命存在物應該是平等的。
關于人類和器世間各要素之間的關系,佛教提出"無情有性"的觀點。很多學者都從生態學意義上對這個觀點進行了分析 。佛教所說的"無情有性"就是指草木、瓦礫、大土等自然之物也有佛性,所以也都可以成佛。吉藏在《大乘玄論》中說:"唯識論雲,唯識無境界,明山河草木皆是心想,心外無別法,此明理內一切諸法依正不二,以依正不二故,衆生有佛性,則草木有佛性。以此義故,不但衆生有佛性,草木亦有佛性也。" 《梵網經》中更進一步說明人與器世間各生態要素之間的密切關系:"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風是我本體。" 地水火風是佛教所說的四大物質類型,是構成物質世界的四種基本元素。可見,按照佛教的觀點,世界萬物都曾經作爲衆生的身體。所以,衆生的內在身心與外在環境是相互轉化、相互作用的。
龔曉康先生還曾把佛教的這種觀點同現代生態學進行對比,認爲現代的生態倫理學亦從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角度出發,認爲人與自然之間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生物圈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比例協調的、動態有序的整體;人依靠自然界而生存,自然是人的無機"身體",二者通過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結合在一起。佛教強調自然與人具有平等地位,突出表現在佛教的"依正不二"、"無情有性"思想,認爲無情與衆生一樣,都具有佛性,也能成佛。顯然,佛教賦予了自然與人類平等的地位。當代的生態倫理學也從價值論入手,論證了自然與人的平等性。大地倫理學認爲土壤、水、植物、動物和人都是大地共同體中平等的一員。自然價值論和深層生態學則將自然具有內在價值看成是不言自明的事實 。佛教倡導"無情有性"已內在地包含了應對自然加以愛護。《楞嚴經》中就說佛弟子應愛護草木:"清淨比丘及諸菩薩,于岐路行,不踏生草,況以手撥!" 與佛教相似,大地倫理學的倡導者利奧波德指出:"我不能想像,在沒有對土地的熱愛、尊敬和贊美,以及高度認識它的價值的情況下,能有一種對土地的倫理關系" 。顯然,利奧波德認爲,大地倫理學的基礎是對自然的深厚情感,而這種情感在佛教思想裏早已具備,並在一些派別的實踐中有了長期而有效的實行,可以成爲當今生態環保的有益借鑒。
四、關于人類的生態保護實踐
佛教在生態保護實踐領域的主要做法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佛教認爲一切問題均由人類的汙染之心引起,所以,要淨土就得淨心,要保護環境,就得先提升人類的心靈環境,只有破除了衆生的貪、嗔、癡叁種有"毒"之心,才能使佛土變得清淨,即所謂"心淨則佛土淨",佛土淨當然包括了環境的美化。當代西方生態倫理學雖然也認識到生態問題的根本是人的價值觀,但在實踐層面還是主張運用科學技術來解決生態環境問題,並沒有把人類的內心教化放在首要的位置。佛教的"心淨土淨"理論與修行實踐,號召人們首先清淨自己的心地,去除內心的貪婪,如此才能換來外境的淨化。這種理論和實踐啓示我們在生態保護過程中,一定要重視人類的心靈建設,而不是片而強調環保技術的發展。
其次,佛教的一些戒律也規定了對待生態的態度。如戒殺生,不允許傷害和屠殺所有動物,包括各種小蟲子,都在保護之列。還有些清規規定不得隨意砍伐樹木,菩薩戒還規定佛弟子不得焚燒山林。學者們注意到佛教的這些戒律與西方的生態倫理學的一致之處,因爲西方生態倫理學一般也認爲,人與自然存在倫理關系。如大地倫理學認爲人與土壤、水、植物和動物存在倫理關系,並且指出,只有一個事物有助于保護生物共同體的和諧、穩定和美麗的時候,它才是正確的。
第叁,從慈悲的觀點來看,《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中說:"視一切人猶如佛想,于諸衆生如父母想。" 就是要把一切衆生當作佛,當作自己的父母,無論這些衆生善或不善,都不能有怨親的分別。《華嚴經》認爲菩薩應"悉能忍受一切諸惡,于諸衆生,其心平等,無有動搖,譬如大地能持一切,是則能淨忍波羅蜜" 。菩薩以平等心忍受衆生的各種惱害,才能稱爲行清淨的忍辱波羅蜜。
龔曉康先生在上引文中將此同西方傳統觀念進步了比較,對我們認識佛教生態理論思想有很大的啓發。他認爲,在西方的傳統觀念中,人是理性的存在,只有人才具有內在價值,人以外的其他生命只具有工具價值。現在的西方生態學理論,如澳大利亞哲學家辛格的"動物解放論"、美國哲學家雷根的"動物權利論"、法國思想家史懷澤的"敬畏生命"論、深層生態學的"自我實現"論等都對西方的這種傳統觀念持批判態度。佛教主張"衆生平等",表現在實踐上便是戒殺、放生和素食等。殺生被看作是最重的惡業,食肉在中國佛教中也是嚴重的犯戒,因爲食肉者"斷大慈悲性種子"。可見,佛教的倫理實踐是極其徹底的。雖然西方生態學者也主張關愛動物,但戒殺食素者並不多,比如利奧波德就從未放棄狩獵的習慣。在他看來,只要不破壞生物共同體的"和諧""穩定"和"美麗",那就是適當的行爲。素食是以食用植物爲主的飲食方式,爲漢傳佛教所遵守,是落實不殺生戒的有力保證。各種生命的形態雖然不同,但其本性是一樣的。《楞伽經》說:"凡殺生者多爲人食,人若不食,亦無殺事,是故食肉與殺同罪。" 佛教還有悠久的放生傳統。所謂放生,就是用錢贖買被捕的魚、鳥等動物,將其放回江河、山野,使其重獲生命的自由。放生是戒殺、素食的進一步發展。如果說不殺生、素食是對生命的消極保護,那麼放生就是對生命的積極保護。
五、關于彼岸世界的生態理想
佛教的生態思想還表現在佛教的理想世界藍圖之中。在這種藍圖的勾畫中,佛教對美好生態環境的向往獲得非常明確的彰顯。這種理想主要體現在佛教的淨土思想之中。魏德東先生在《佛教的生態觀》一文中對佛教的生態理想進行了比較系統的闡釋,我認爲這是目前學術界對佛教生態理想的最好解讀。我們在其觀點的基礎作進一步的整理,總結出佛教淨土世界在生態理想方面的以下特征:
第一,極樂世界充滿秩序,井井有條。《稱佛淨土佛攝受經》說:"極樂世界,淨佛土中,處處皆有七重行列妙寶欄楯,七重行列寶多羅樹,及有七重妙寶羅網,周匝圍繞四寶莊嚴,金寶、銀寶、吠琉璃寶、頗胝迦寶,妙飾間绮。"
第二,"水"是生命存在的基本要素,極樂世界有豐富的優質水。"極樂世界,淨佛土中,處處皆有七妙寶池,八功德水彌滿其中。何等名爲八功德水
一者澄清,二者清冷,二者甘美,四者輕軟,五者潤渾,六者安和,七者飲時除饑渴等無量過患,八者飲己定能長養諸根四大,增益種種殊勝善根,多福衆生常樂受用。"
第叁,極樂世界有豐富的樹木鮮花。"諸池周匝有妙寶樹,間飾行列,香氣芬馥。......是諸池中,常有種種雜色蓮花"。
第四,極樂世界有優美的音樂。"極樂世界,淨佛土中,自然常有無量無邊衆妙伎樂,音曲和雅,甚可愛樂。諸有情類,間斯妙音,諸惡煩惱,悉皆消滅。無量善法,漸次增長,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第五,極樂世界常有增益身心健康的花雨。淨佛土中,晝夜六時,常雨種種上妙天華,光渾香潔,細柔雜色,雖令見者身心適悅,而不貪著,增長有情無量無數不可思議殊勝功德。
第六,極樂世界有豐富奇妙多樣的鳥類。"極樂世界,淨佛土中,常有種種奇妙可愛雜色衆鳥,所謂鵝、雁、鹫、鹭、鴻、鶴、孔雀、鹦鹉、羯羅頻”迦、共命鳥等。如是衆鳥,晝夜六時,恒共集會,出和雅聲,隨其類音宣揚妙法。"
第七,極樂世界有美妙的空氣與和風吹習。"極樂世界,淨佛土中,常有妙風吹諸寶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
第八,極樂世界的講堂、精舍、宮殿、樓觀等均以七寶莊嚴,既微妙莊嚴,又潔淨美麗,那裏的人都居住在這種沒有任何汙染的住所裏。
第九,極樂世界的飲食不需要另外製作,百味飲食隨意而至,從而避免了燒烤烹饪等飲食製作過程中所産生的巨大汙染。
第十,極樂世界的生活者心地清淨,唯法是皈,既無破壞環境之心,也無任何破壞環境的舉動,生活在這裏的所有個體均無爭鬥,更無屠殺,以內在的心靈環保呼應了外在的境界環保。
注釋:
《大乘密嚴經》卷中,《大正藏》第16冊,第734頁中。
《雜阿含經》卷10,《大正藏》第2卷,第67頁上。
《佛本行集經》卷四八,《大正藏》第3卷,第876頁下。
《雜阿含經》卷2,《大正藏》第2卷,第12頁下。
《初分說經》卷下,《大正藏》第14卷,第768頁中。
《觀音經玄義記會本》卷二,《續藏經》第55卷,第41頁上。
魏德東:《佛教的生態觀》《中國社會科學》1999第5期。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大正藏》第3卷,第297頁下。
《大方廣如來藏經》,《大正藏》第16卷,第457頁下。
湛然:《金剛鏎》,《大正藏》第46卷,第782頁下。
龔曉康:《"無情有性"與"衆生平等"--佛教與當代生態倫理學的比較研究》,《自然辯證法研究》2003年第8期。
吉藏:《大乘玄論》,《大正藏》第45卷,第40頁下。
《梵網經》,《大正藏》第24卷,第1006頁中。
龔曉康:《"無情有性"與"衆生平等"--佛教與當代生態倫理學的比較研究》,《自然辯證法研究》2003年第8期。
《楞嚴經》,《大正藏》第19卷,第132頁上。
利奧波德著、侯文蕙譯:《沙鄉年鑒》第212頁,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
《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大正藏》第9冊,第390頁中。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18,《大正藏》第10冊,第97頁中。
《大乘入楞伽經》卷六,《大正藏》第16卷,第624頁上。
《稱佛淨土佛攝受經》《大正藏》第12卷,第348頁下。
《稱佛淨土佛攝受經》《大正藏》第12卷,第349頁上。
《佛教生態思想的基本體系》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