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生态思想的基本体系
李利安 张丽
环境恶化的日趋严重促使人类开始关注生态问题。近年来,中国也开始重视生态保护,并相机出台了很多有力的措施,同时在学术领域就生态环保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尤其是自从党中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决策之后,社会各界对生态问题更加重视。在对生态问题的探讨中,中国人既重视当代西方的经验教训和理论成果,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环保思想与实践产生浓厚的兴趣。而在传统文化之中,佛教的生态思想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目前对佛教生态思想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从中可以看出,佛教生态思想既具有其独到的理论根据,也具有切实可行的实践原则;既具有美好的生态环境理想,也积累了丰富的生态环保经验,所有这些都可以为当今的生态实践提供有益的理论资源和实践借鉴。本文试图从宏观的角度,对佛教生态思想的基本体系进行简明的勾勒,希望能有助于人们对佛教生态思想与实践的理解,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借鉴。
一、关于生态的本质
所谓生态,就是指生物和环境的状态,是一种变化中的客观现象,是与人类息息相关并能为人类所认识的对象。放在佛教的视野中来认识,具备这种特征的生态首先属于法的范畴。而在法这一范畴之中,又属于有为法的一类,在有为法之中则属于色法的类型。所谓色法就是有生灭变化的物质性现象。在佛教看来,这种法是各种因素在一定的条件下聚合而成的,其内部并没有一个永恒的主宰,所以自性为空,即所谓性空。这就意味着从本质上看,构成生态的各个要素都是因缘聚合而成的,整个生态也是因缘和合而成的,所以,其本性是空,外相是有,变化无常,绝无定相。缘起性空,空中显有,应该是大乘佛教对生态的基本定性。从这个观点出发,佛教面对生态时,无论生态是险恶的还是美好的,都会抱有一种超脱的态度。从性空角度看,佛教持有无住的心态,洒脱的精神,不让生态问题成为自己修行觉悟的羁绊;从假有的角度看,万法有相,佛教对生态也是非常重视的,从而积极面对现实,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
关于万法缘起,佛教既有性空缘起,也有阿赖耶识缘起,还有真如缘起,都是在说明万法的本质。依据阿赖耶识缘起,众生所能经验到的宇宙万象,都是依赖于心识而呈现。《大乘密严经》说:"地等和合,微尘之聚,若离于心,即无所得。" 即是说由微观粒子集合而成的地、水、火、风等物质基本元素都离不开心识的作用,都是心识的变现。当然,此处的"心"并非常人所说的"意识",而是意识底层的阿赖耶识。依佛教唯识学说,阿赖耶识的主要作用是贮藏"种子","种子"遇缘变为"现行"。"现行"即是众生当下经验到的世界万象。总之,在佛教的视野中,面对生态既是重视的,也是超越的。
二、关于生态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生态是由众多要素构成的综合性的生物存在和发展的状态,所以生态首先表现为一种关系的存在。各生态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彼此依赖的关系既是生态的基础,也是生态发展的主导因素。佛教认为,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相互结成一种密切的关系,即所谓缘,所有事物的生灭变化本质上都是缘起、缘灭和因缘增减的过程。佛教把事物的这种产生、存在和发展的过程叫做缘起。佛教缘起论不但可以说明生态的本质,而且能说明各生态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为佛教教义的基石与纲要,缘起论通常用"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无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来加以表述,其主要意思是说,世间的一切事物或一切现象都必须依赖一定的条件而产生和存在,也必须依赖一定的条件而发展和消亡。无数个相互联系的"此"与"彼"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任何一物只有置身于整体之中,在众多条件的规定下,才能确定其存在,才能显示其存在的价值,破坏了这种关系网络,任何一物都难以继续其存在和发展。佛陀的弟子阿说示曾经转述这一思想:"诸法因生者,彼法随因灭,因缘灭即道,大师说如是。" "因"就是条件,也就是说,万法既由条件而生,也由条件而灭。佛教还进一步分析了条件的构成,将其区别为主要条件即"因"和辅助条件即"缘",因与缘的这种关系又被称为"内因外缘",或"亲因疏缘"。一切事物都由因缘的聚而生,因为因缘的散而灭,由因缘生灭而产生的现象界,即佛教所说的万法,叫"因缘生灭法"。正如《杂阿含经》里面所说:"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 也就像著名的"法身偈"所说的:"若法因缘生,法亦因缘灭;是生灭因缘,佛大沙门说。"
一些佛教学者根据佛教缘起论推导出佛教的整体论思想,这是很有见地的观点。例如魏德东先生认为,依据佛教缘起的立场,整个世界处于重重关系网络当中,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种整体论的思想是佛教生态观的首要特征。以种思想来解释世界,可以看到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是不能分割的。每一单位都是相互依赖的因子,是关系的而非独立的存在,任意割裂事物间的关系,就不能对其本性有正确的理解。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也如同一束芦苇,只有相互依持,方可耸立。魏德东先生从佛教整体论推导出佛教的全息思想,所谓全息思想就是任一极微都蕴含着宇宙的全部信息,佛教将其叫做"芥子容须弥,毛孔收刹海"。芥子、毛孔是极微的意思;须弥、刹海代表广阔的空间。芥子、毛孔可以容纳、蕴含无限的宇宙,这是佛教对宇宙关系性、整体性的理解。
他还以天台宗和华严宗为例进行说明,认为在中国佛教中,天台宗和华严宗更是将全息义理发挥到极致,成为中国佛教圆融精神的理论基础。天台宗的理论基石是"性具"说。所谓"性",指法性、真如;所谓"具",指具足、具有。"性具"指世界中的每一事物本来具足大千世界的本质、本性。天台宗大师知礼(960-1020)概括说:"只一具字,弥显今宗。"天台宗创始人智顗(538-597)特别提出"十界互具"、"一念三千"的理论,他说:"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种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己,介尔有心即具三千" 介尔一心具足三千世间,这是智顗全息论的特色。魏德东先生认为,华严宗所说的法界观也是一种全息理念。因为在华严宗那里,法界形成以一法而成一切法,以一切法而起一法,一法关系着宇宙的一切,一即一切,一切亦含摄于一中,一切即一,一与一切,互为主从,相入相即,圆融无碍,重重无尽。华严学者以"毛孔"、"微尘"、"狮了毛"、"因陀罗网"等感性形象为喻,精辟地阐述了一与一切的关系,对世界的全息特性有深刻的理解。"毛孔"是微小的,但一毛孔性就含摄一切众生所有世间法性,及一切诸佛所有出世间法性。"微尘"至小无内,然而一微尘中可以普现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事物,普现三世一切众生。"狮子毛"细小无比,但一一狮子毛中,皆有无边狮子。"因陀罗网"又叫天帝网、帝网,是帝释天的宝网,此网的每一结都缠有宝珠,其数无量。每一宝珠都映现其他宝珠,所有宝珠因此无限交错相映,重重无尽。《华严经》以因陀罗网为喻,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也是这种重重无尽、相互含摄的关系。一事物中拥有万法,所有的事物相互拥有。魏德东先生的这种分析很有见地,充分说明了佛教独有的生态观 。
三、关于人类与生态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一般所说的生态是指相对与人的各种生物和环境的状态,是人类赖以生活和发展的环境基础。按照佛教的观点,人也是生态各种要素之中的一个要素。但由于人的特殊性,而在生态各要素中处于一种特别重要的地位,所以,佛教对人与生态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多有论述,这种论述,对我们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也有重要借鉴意义。
总体上看,佛教认为世间可以划分为众生世间和器世间两种,其中器世间是指没有意识的纯粹的物质世界,众生世间则可以划分为人和其他有灵识的众生两类。所以,人和生态的关系也可以分为人与其他众生的关系以及人与器世间各事物之间的关系两类。关于人与其他众生的关系,佛教认为,人也是六类众生之一,而所有众生都在六道中轮回,受生死烦恼的系缚;而且,众生不停地流转于三界之中,在无数的生命轮回中曾经互为父母或兄弟姐妹,彼此建立了非常密切的关系。《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就说:"即无始来,一切众生,轮转五道,经百千功,于多生中互为父母。" 可见,众生之间不但是平等的,而且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这种联系也不是简单的彼此相识或相互影响,而是亲缘性的联系,这样就把人和其他动物的关系拉到一种非常亲近的模式之中,佛教的不杀生就是从这种理论而来,汉地佛教的素食也与此有直接的关系。
论证人与所有动物之间平等关系的理论除了六道轮回的共通性之外,还有六道所有众生在佛性拥有方面的同等性。《大方广如来藏经》中说:"一切众生,虽在诸趣,烦恼身中有如来藏,常无染污,德相具足,如我无异。" "如来藏"是指隐藏于一切众生之中的如来法身。虽然众生被种种生死烦恼所缠缚,但其如来藏本来具足,本来清净。既然众生都有清净圆满的如来藏,所以众生都有成佛的可能性,都可能是未来的佛。从这一个角度来看,所有众生之间并无本质的差别,而是完全平等的。佛教还用"真如"来说明一切要素的本质相同。一方面,真如是遍于一切现象的,是现象背后的不变理体;另一方面,一切现象都不离开真如,而是真如的随缘现起。湛然在《金刚鏎》中说:"万法是真如,由不变故;真如是万法,由随缘故。子信无情无佛性者,岂非万法无真如耶!故故万法之称,宁隔于纤尘;真如之体,何专于彼我。" …
《佛教生态思想的基本体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