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生態思想的基本體系
李利安 張麗
環境惡化的日趨嚴重促使人類開始關注生態問題。近年來,中國也開始重視生態保護,並相機出臺了很多有力的措施,同時在學術領域就生態環保問題展開深入探討,尤其是自從黨中央提出建設生態文明的戰略決策之後,社會各界對生態問題更加重視。在對生態問題的探討中,中國人既重視當代西方的經驗教訓和理論成果,也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環保思想與實踐産生濃厚的興趣。而在傳統文化之中,佛教的生態思想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
目前對佛教生態思想的研究已經取得了很多成果,從中可以看出,佛教生態思想既具有其獨到的理論根據,也具有切實可行的實踐原則;既具有美好的生態環境理想,也積累了豐富的生態環保經驗,所有這些都可以爲當今的生態實踐提供有益的理論資源和實踐借鑒。本文試圖從宏觀的角度,對佛教生態思想的基本體系進行簡明的勾勒,希望能有助于人們對佛教生態思想與實踐的理解,並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有效的借鑒。
一、關于生態的本質
所謂生態,就是指生物和環境的狀態,是一種變化中的客觀現象,是與人類息息相關並能爲人類所認識的對象。放在佛教的視野中來認識,具備這種特征的生態首先屬于法的範疇。而在法這一範疇之中,又屬于有爲法的一類,在有爲法之中則屬于色法的類型。所謂色法就是有生滅變化的物質性現象。在佛教看來,這種法是各種因素在一定的條件下聚合而成的,其內部並沒有一個永恒的主宰,所以自性爲空,即所謂性空。這就意味著從本質上看,構成生態的各個要素都是因緣聚合而成的,整個生態也是因緣和合而成的,所以,其本性是空,外相是有,變化無常,絕無定相。緣起性空,空中顯有,應該是大乘佛教對生態的基本定性。從這個觀點出發,佛教面對生態時,無論生態是險惡的還是美好的,都會抱有一種超脫的態度。從性空角度看,佛教持有無住的心態,灑脫的精神,不讓生態問題成爲自己修行覺悟的羁絆;從假有的角度看,萬法有相,佛教對生態也是非常重視的,從而積極面對現實,維護生態平衡,保護生態環境。
關于萬法緣起,佛教既有性空緣起,也有阿賴耶識緣起,還有真如緣起,都是在說明萬法的本質。依據阿賴耶識緣起,衆生所能經驗到的宇宙萬象,都是依賴于心識而呈現。《大乘密嚴經》說:"地等和合,微塵之聚,若離于心,即無所得。" 即是說由微觀粒子集合而成的地、水、火、風等物質基本元素都離不開心識的作用,都是心識的變現。當然,此處的"心"並非常人所說的"意識",而是意識底層的阿賴耶識。依佛教唯識學說,阿賴耶識的主要作用是貯藏"種子","種子"遇緣變爲"現行"。"現行"即是衆生當下經驗到的世界萬象。總之,在佛教的視野中,面對生態既是重視的,也是超越的。
二、關于生態各要素之間的關系
生態是由衆多要素構成的綜合性的生物存在和發展的狀態,所以生態首先表現爲一種關系的存在。各生態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彼此依賴的關系既是生態的基礎,也是生態發展的主導因素。佛教認爲,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相互結成一種密切的關系,即所謂緣,所有事物的生滅變化本質上都是緣起、緣滅和因緣增減的過程。佛教把事物的這種産生、存在和發展的過程叫做緣起。佛教緣起論不但可以說明生態的本質,而且能說明各生態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作爲佛教教義的基石與綱要,緣起論通常用"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無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來加以表述,其主要意思是說,世間的一切事物或一切現象都必須依賴一定的條件而産生和存在,也必須依賴一定的條件而發展和消亡。無數個相互聯系的"此"與"彼"構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任何一物只有置身于整體之中,在衆多條件的規定下,才能確定其存在,才能顯示其存在的價值,破壞了這種關系網絡,任何一物都難以繼續其存在和發展。佛陀的弟子阿說示曾經轉述這一思想:"諸法因生者,彼法隨因滅,因緣滅即道,大師說如是。" "因"就是條件,也就是說,萬法既由條件而生,也由條件而滅。佛教還進一步分析了條件的構成,將其區別爲主要條件即"因"和輔助條件即"緣",因與緣的這種關系又被稱爲"內因外緣",或"親因疏緣"。一切事物都由因緣的聚而生,因爲因緣的散而滅,由因緣生滅而産生的現象界,即佛教所說的萬法,叫"因緣生滅法"。正如《雜阿含經》裏面所說:"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 也就像著名的"法身偈"所說的:"若法因緣生,法亦因緣滅;是生滅因緣,佛大沙門說。"
一些佛教學者根據佛教緣起論推導出佛教的整體論思想,這是很有見地的觀點。例如魏德東先生認爲,依據佛教緣起的立場,整個世界處于重重關系網絡當中,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這種整體論的思想是佛教生態觀的首要特征。以種思想來解釋世界,可以看到整個世界是相互聯系的,是不能分割的。每一單位都是相互依賴的因子,是關系的而非獨立的存在,任意割裂事物間的關系,就不能對其本性有正確的理解。從人與自然的關系來看,也如同一束蘆葦,只有相互依持,方可聳立。魏德東先生從佛教整體論推導出佛教的全息思想,所謂全息思想就是任一極微都蘊含著宇宙的全部信息,佛教將其叫做"芥子容須彌,毛孔收刹海"。芥子、毛孔是極微的意思;須彌、刹海代表廣闊的空間。芥子、毛孔可以容納、蘊含無限的宇宙,這是佛教對宇宙關系性、整體性的理解。
他還以天臺宗和華嚴宗爲例進行說明,認爲在中國佛教中,天臺宗和華嚴宗更是將全息義理發揮到極致,成爲中國佛教圓融精神的理論基礎。天臺宗的理論基石是"性具"說。所謂"性",指法性、真如;所謂"具",指具足、具有。"性具"指世界中的每一事物本來具足大千世界的本質、本性。天臺宗大師知禮(960-1020)概括說:"只一具字,彌顯今宗。"天臺宗創始人智顗(538-597)特別提出"十界互具"、"一念叁千"的理論,他說:"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叁十種世間,百法界即具叁千種世間,此叁千在一念心。若無心而己,介爾有心即具叁千" 介爾一心具足叁千世間,這是智顗全息論的特色。魏德東先生認爲,華嚴宗所說的法界觀也是一種全息理念。因爲在華嚴宗那裏,法界形成以一法而成一切法,以一切法而起一法,一法關系著宇宙的一切,一即一切,一切亦含攝于一中,一切即一,一與一切,互爲主從,相入相即,圓融無礙,重重無盡。華嚴學者以"毛孔"、"微塵"、"獅了毛"、"因陀羅網"等感性形象爲喻,精辟地闡述了一與一切的關系,對世界的全息特性有深刻的理解。"毛孔"是微小的,但一毛孔性就含攝一切衆生所有世間法性,及一切諸佛所有出世間法性。"微塵"至小無內,然而一微塵中可以普現過去、現在、未來一切事物,普現叁世一切衆生。"獅子毛"細小無比,但一一獅子毛中,皆有無邊獅子。"因陀羅網"又叫天帝網、帝網,是帝釋天的寶網,此網的每一結都纏有寶珠,其數無量。每一寶珠都映現其他寶珠,所有寶珠因此無限交錯相映,重重無盡。《華嚴經》以因陀羅網爲喻,說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也是這種重重無盡、相互含攝的關系。一事物中擁有萬法,所有的事物相互擁有。魏德東先生的這種分析很有見地,充分說明了佛教獨有的生態觀 。
叁、關于人類與生態各要素之間的關系
一般所說的生態是指相對與人的各種生物和環境的狀態,是人類賴以生活和發展的環境基礎。按照佛教的觀點,人也是生態各種要素之中的一個要素。但由于人的特殊性,而在生態各要素中處于一種特別重要的地位,所以,佛教對人與生態其他要素之間的關系多有論述,這種論述,對我們今天的生態文明建設也有重要借鑒意義。
總體上看,佛教認爲世間可以劃分爲衆生世間和器世間兩種,其中器世間是指沒有意識的純粹的物質世界,衆生世間則可以劃分爲人和其他有靈識的衆生兩類。所以,人和生態的關系也可以分爲人與其他衆生的關系以及人與器世間各事物之間的關系兩類。關于人與其他衆生的關系,佛教認爲,人也是六類衆生之一,而所有衆生都在六道中輪回,受生死煩惱的系縛;而且,衆生不停地流轉于叁界之中,在無數的生命輪回中曾經互爲父母或兄弟姐妹,彼此建立了非常密切的關系。《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中就說:"即無始來,一切衆生,輪轉五道,經百千功,于多生中互爲父母。" 可見,衆生之間不但是平等的,而且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這種聯系也不是簡單的彼此相識或相互影響,而是親緣性的聯系,這樣就把人和其他動物的關系拉到一種非常親近的模式之中,佛教的不殺生就是從這種理論而來,漢地佛教的素食也與此有直接的關系。
論證人與所有動物之間平等關系的理論除了六道輪回的共通性之外,還有六道所有衆生在佛性擁有方面的同等性。《大方廣如來藏經》中說:"一切衆生,雖在諸趣,煩惱身中有如來藏,常無染汙,德相具足,如我無異。" "如來藏"是指隱藏于一切衆生之中的如來法身。雖然衆生被種種生死煩惱所纏縛,但其如來藏本來具足,本來清淨。既然衆生都有清淨圓滿的如來藏,所以衆生都有成佛的可能性,都可能是未來的佛。從這一個角度來看,所有衆生之間並無本質的差別,而是完全平等的。佛教還用"真如"來說明一切要素的本質相同。一方面,真如是遍于一切現象的,是現象背後的不變理體;另一方面,一切現象都不離開真如,而是真如的隨緣現起。湛然在《金剛鏎》中說:"萬法是真如,由不變故;真如是萬法,由隨緣故。子信無情無佛性者,豈非萬法無真如耶!故故萬法之稱,甯隔于纖塵;真如之體,何專于彼我。" …
《佛教生態思想的基本體系》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