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素食原則 不忘契理契機
李利安
首先,爲了討論的方便,先說明一個基本概念,我這裏所說的素食是指長期堅持不食肉的行爲,其外延,上不包括沒有戒除食肉而只是喜歡素食或者部分時間采取食素的行爲,下不排除食用五葷的行爲。不過這種概念設定只是爲了我現在討論問題的方便,並不是指素食的確定概念。事實上,中國的素食概念在不同時期、不同語境下都有不同,都可以進行有深度的討論。不過我這裏只是在我的設定的概念下討論。
我的觀點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素食符合佛法,應該堅持。因爲素食是完全符合佛教輪回的教義以及佛教衆生平等、大慈大悲等的精神,這是佛教區別與其他宗教的最大特征之一,應該堅持,並不斷倡導和有效推行。
第二,素食的意義應該區別看待。在漢傳佛教範疇之內,從宏觀的角度來講,素食是有利于學佛也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在這方面有大量的理論論證和實踐例證可以支撐,不必再詳細說明。但在漢傳佛教之外,對素食在學佛和身心健康方面的意義的認定可能就完全相反。即使在漢傳佛教之內,在不同的因緣下,素食在學佛和身心健康方面的意義也應該不同審定。
第叁,素食的要求應該和緩。因爲我們應該承認素食並非佛製戒律,曆史上曾經被視爲正統的早期佛教戒律並沒有明確的素食要求,所以,在對待素食的問題上,不應該像對待其他戒律那樣絕對和死板,而更應該大力提倡其他的一些佛教戒律和合乎現代社會論理、能切中時弊的佛教行爲規範。
第四,沒有堅持素食的佛教也是佛教,也能通向解脫。因爲不論是早期佛教還是現在的南傳佛教、藏傳佛教、日本佛教都沒有素食的要求,在世界佛教各大體系之中也只有漢傳佛教有素食的要求,其他佛教部系依然是佛教,而且也多有成就解脫者。
第五,在修行佛法的意義上,素食不僅僅是不吃衆生肉,最重要的是要培養慈悲之心。沒有慈悲心的素食者是消極的素食者,只素食而不知愛護幫助他人甚至自私狹隘的修行者還不如那些既有慈悲心又有智慧但沒有堅持素食的修行者。
第六,不能把素食作爲修學佛法的絕對前提。素食應該體現佛教圓融會通的精神,若作爲修學佛法的絕對前提,會使許多可能的學佛者望而卻步,失去了進一步接觸佛法的機會,也會使許多難以執行素食的初學佛者感到恐慌和不自在。
第七,在素食的實踐中,應該堅持應機方便的原則,不能把素食的做法在任何修行階段的人和任何環境下的人強行要求,而應該變成一種既自覺自願、也合乎時宜的生活方式。特別是對于初學佛者、或者學習佛法但慈悲心與慈悲行還沒有生起或産生感召力的人,以及在家庭中其他人都不能堅持素食或者公共飲食場合等,素食不僅僅是自願堅持的問題,還應該考慮合乎時宜的問題。
第八,素食在環保上的價值一直存在爭論,我認爲其症結在于對素食的具體內涵和外延以及素食執行過程的不同環境沒有統一的認識,導致爭論不可能取得共識。宏觀上來講,素食在自然環保方面的價值是有限的,而在“自身環保”方面的價值是非常明顯的,因爲根據現代醫學的研究和周圍大量事例可以說明,一般來是說(不排除個別)素食是一種比肉食更加健康的飲食方法。
第九,可以向孩子們倡導素食,因爲從孩子開始就采用素食有利于培養他們的慈悲心和愛護動物、保護環境的習慣,有利于孩子們更加健康地成長。但不宜向孩子們強製推行素食。所謂不能強製,一是因爲有些孩子或者有些孩子在某些特殊背景下不宜素食,二是因爲素食作爲一種宗教信仰行爲向孩子們推行也違背了不向十八歲以下未成年人傳播宗教的法規。
第十,素食是漢傳佛教的優良傳統,不是糟粕,應該在提升內涵、應機方便、注重實效等原則下毫不動搖地堅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