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叁個層次時,也曾經想到一系列圍繞“和”的概念,例如家庭和睦,人際和順,人間和美等。但一方面,我們考慮到論壇主題不能過于分散;另外,人際和順其實就是社會和諧的重要表現之一,是社會和諧諸多標准中的一種,而人間和美又過于籠統,或者說,人間和美其實也就是社會和諧與世界和平。所以,我們最後在諸多由“和”構成的概念中選取了彼此聯系、依次遞進、有機統一的叁“和”作爲論壇的主題。
經過認真的討論,大家終于取得共識,並上報張偉副省長。張省長基本同意,但要求我對此進行詳細的論證,以便充分說明這一主題中的叁句話與佛教文化的緊密聯系。于是,筆者又奉命從佛教經典中搜尋依據,對論壇主題的每個部分再做具體的書面論證,最終形成叁項分解說明。
主題分解之一:人心和善——佛教與社會關懷。該分解主題的基本含義是,以佛教的慈悲、和合等精神,提升人類的道德,推廣社會關懷,促進人心和善。確定這個分解主題的基本思路是:佛教諸多經論中經常以“諸惡莫做,衆善奉行,自淨其意”來定義佛教,這種以人心和善來定義佛教的思想是當代世界佛教叁大體系一致奉行的基本信仰。《法華經》等經典中也多次強調“柔和善順”在修行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大乘義章》中說“和善曰賢”,把佛教的“和善”與中國儒家文化的“賢”等同起來。佛教的和善思想以心爲起點,從而與佛教的慈悲、和合等教義相互激揚,有助于提升人類道德,推廣和深化社會關懷。
主題分解之二:社會和諧——佛教與文明進步。這個分解主題的基本含義是,以佛教的平等、和合等精神,提升人類文明,促進身心之間、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相處,建設和諧社會。關于這個分解主題,當時的基本思路是:《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中認爲,諸事和諧謂之吉,諸事不諧謂之凶。《大般涅槃經》卷上所列的七種修行方法中的第一條即爲“歡悅和諧,猶如水乳”。《無量壽經》卷下中說:“天下和順,日月清明”。《華嚴經》在闡釋菩薩道時倡導忍辱心、柔和心、諧順心等良好的心態,以該經而建立起來的華嚴宗最基本的理論法界緣起說也旨在說明一切現象之間圓融無礙的和諧關系。佛教的平等、和合等精神與和諧教義相互促成,有助于提升人類的現代文明,從而建立起和諧的社會。
主題分解之叁:世界和平——佛教與文化對話。這個分解主題的基本含義是:以佛教的寬容、和合等精神,推動各不同文化之間的對話,化解國家和民族之間的沖突,促進人類和平。確定這個主題的基本思路是:佛教提倡“六和”,即身和同住口和無诤、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涉及到處事行爲、言論表述、心理狀態、法規製度、思想見解、經濟利益等六個方面,每個方面都要和睦無間。《長阿含經》中說:“有诤訟者,能令和合;已和合者,增其歡喜。”中國佛教禅宗提出“內外和平,家國無事”。1952年,世界佛教徒友誼會第二次大會確定的世界佛教教旗,其六色象征全世界各種族,橫向各顔色表示整個人類的和睦相處,縱向設計則表示世界的和平直至永遠。佛教不但具有非常豐富的和平思想,而且也是世界叁大宗教中和平實踐最成功的範例,這種和平的思想和實踐主要來自于佛教所提倡的寬容、圓融與和合等精神的支撐,因爲有寬容、圓融與和合,就可能有不同文化體系之間的對話;有對話,才會有彼此尊重和尊重基礎上的求同存異,才會贏得人類的和平。
主題確定後,我把論壇的基本宗旨確定爲:“聯合世界各國佛教徒,共同倡導佛教慈悲、平等、寬容、和合的精神,促進人心和善,社會和諧,世界和平。” 關于論壇主題的擴展與分解,我在最初起草時把全體大會分爲3場,正好與論壇主題的叁個層面相吻合。當時計劃的分組會議共5場,這5場分會的主題都是對論壇主題叁個層次的進一步分解。
申辦草案經過大家的反複討論和修改,形成一個初步的本子,上報國家宗教局,得到國家宗教局的肯定,並轉發另外叁個申辦城市參考。他們後來參照我們的主題設計,也都在“和”字上下工夫,于是出現了“家庭和睦”、“人際和順”、“人間和美”等不同的主題設定。從此,佛教“和”的理念與當時剛剛出現的“和諧”時代主題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並獲得整個佛教界、學術界和政界的廣泛共識。
當年5月,在曼谷舉行的有41個國家和地區參加的“國際佛教大會”上,國家宗教局局長葉小文先生發表了題爲“和氣東來、和風西送”的致辭,並聲明“世界佛教論壇”將進一步深入挖掘佛教“和”的內涵。不久,葉小文局長在《中國宗教》當年第6期上發表《中國文化“和”的內涵與民族複興的“文明依托”》,文章中說,“佛教文化經過兩千年己融入中國文化,其中就蘊涵著“一團和氣”,氤氲著一股“和風”。”文中還說,佛教僧團自古有“六和敬”的規則,當今“人類精神的提升和社會進步的加速,需要新的六“和”:人心和善,家庭和睦,人際和順,社會和諧,人間和美,世界和平。”“新六和”思想從此正式誕生,並貫穿了兩屆世界佛教論壇,這是對我們最初所設定的“叁和”以及在我們的“叁和”基礎上提出的另外“叁和”的肯定。不久,首屆世界佛教論壇的主題被確定爲“和諧世界,從心開始”。這是佛教核心義理與和諧時代主題的高度結合,也是對我們申辦草案中最初提出的“叁和”主題的圓融貫通和提升。因爲“叁和”中的第一“和”“人心和善”是通向其他兩“和”即社會和諧與世界和平的基礎,而後面的兩“和”可以用“和諧世界”來概括。而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的“和諧世界,衆緣和合”,則是在“從心開始”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拓展,依然堅持了佛教“和”的主線。
和諧世界,從心開始。何以故?心淨則國土淨,心安則衆生安,心平則天下平。和諧世界,衆緣和合。何以故?生命無盡,因緣無盡。萬象更新,衆緣所成。從“叁心”到“衆緣”,實現了從主觀到客觀的飛躍;從“叁和”到“六和”,實現了從叁秦到全球的突破。
《從“叁和”到“六和” 從“叁心”到“衆緣”》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