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从“三和”到“六和” 从“三心”到“众缘”

  从“三和”到“六和” 从“三心”到“众缘”

  李利安

  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的主题是“和谐世界,众缘和合”。很明显,无论从追求的目标来说,还是从达到目标的途径来看,都离不开“和”,一个“和”字是贯穿始终的灵魂。

  说起这个“和”,我不禁想起从首届世界佛教论坛主题设定的最初萌芽到最终确定的经历,一个从“三和”到“六和”的历史脉络至今依然清晰可辨。所谓从“三心”到“众缘”则是指两届世界佛教论坛的主题中关于实现和谐世界的途径。首届世界佛教论坛提出的实现和谐世界的途径是“从心开始”,而此“心”具体是指“三心”,即净心、平心、安心,即所谓“心平则天下平,心净则国土净,心安则众生安”。而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提出的实现和谐世界的途径则是“众缘和合”,已经突破精神的界限,延伸到更加广阔的领域。即不光精神世界,包括客观世界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各个要素都应该彼此和合,一个和谐的世界才有望实现。很明显,这种立意的视角更加宽阔,更加理性,也更加符合当代社会,因而获得了广泛的认同。

  3月26日刚到无锡,就拿到一份印制精美的资料,翻开一看,有一页是《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固定表述——常用语句》,其中第六项是“新六和愿景:人心和善,家庭和睦,人际和顺,社会和谐,人间和美,世界和谐”,后面还有英文的对译。3月29日下午,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中的“传承与弘扬分论坛” 在灵山梵宫举行,该论坛以“盛世“新六和”:美好愿景与包容智慧”为主题。中国佛教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学诚法师、台湾法鼓佛教学院校长惠敏法师、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香港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行政总裁刘长乐,比利时社会科学院院士、北京外国语大学客座教授、泰国国际佛教大学副校长魏查理等人登台对论,王鲁湘主持。“新六和”获得更加热烈的反响。这是从第一届世界佛教论坛提出“新六和”理念之后的又一次全球性倡导。笔者在兴奋之余,不禁想起申办首届世界佛教论坛时关于主题设计的一些经历。

  那是在2005年2月中旬,刚刚过了春节,大概是正月初七,我应邀参加到陕西省申办首届世界佛教论坛组委会,参与西安申办首届世界佛教论坛的活动。当时我们尚未得到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关于举办世界佛教论坛的具体要求,所以关于论坛的宗旨、论坛的主题、论坛的宣言、论坛的各种辅助性活动、论坛的规模、参与者的派系组成、代表的结构、论坛的格式、论坛的徽标、论坛的地点、会场的布置、纪念标志、论坛的时间与日程安排、纪念品的制作、论坛的筹备与组织,等等,都没有明确的意见,尤其让大家感到最困难的就是关于论坛主题的设计。

  我最初和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的王亚荣研究员以及宗教局一处的几位同志一起讨论,但意见分歧,莫衷一是。最后决定由笔者先起草一个初步方案再来讨论。论坛主题既涉及到对论坛宗旨的准确把握,也涉及到对论坛的宣言的确定以及对论坛辅助性活动的安排等许多问题。所以,在设计论坛主题时,我们既要考虑国际的形势特别是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宗教文明之间的冲突与对话的最新发展态势,也要考虑到这种背景下中国的国家利益以及中国对待这些国际问题的基本观点与态度,同时,我们还必须考虑佛教理念与佛教的实践特征以及中国佛教与世界佛教关系的历史与现实。

  我查阅了世界佛教论坛最初发起的相关资料,得知早在2004年8月底,台湾佛光山成立的国际僧伽研习会作出四项决议之一就是,成立一个世界佛教论坛组织,关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佛教徒权利和福利,协助解决问题,推动弘扬佛法。会上星云法师表示,佛教必须与时俱进,否则势必被时代洪流所淘汰,因此佛教必须迈向国际化、本土化、生活化。如何推动佛教国际化?星云法师提出融和、统一、平等三点意见,并期许教界能尽力互相扶持、僧伽会议能研讨出如何为这时代作出贡献、佛教要如何走出去的方案。这个意见为世界佛教论坛的创意提供了思想的背景。2004年10月23日,第七次中韩日三国佛教友好交流委员会会议在京举行,会议提出了加强“黄金纽带”的新构想。这个新构想的第一项就是,根据由中国两岸三地八位佛教高僧向世界佛教徒发起的倡议,建议适时在中国设立“世界佛教论坛”,为世界各地的僧众居士,为一切热爱世界、关爱众生、护持佛教、慈悲为怀的有识之士搭建一个平等、多元、开放的高层次对话平台。论坛将“本着智慧、中道、慈悲、宽容、和合、平等、圆融的精神,抉择正信,弘扬正法,交流分享弘法利生的经验,探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宣示佛教的主张,以求得人心安宁,促进社会和睦,维护世界和平,增进人类福祉”。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叶小文在会上曾即席做诗一首,记此盛事:“一叶系两花,黄金纽带灿灿;两花映红叶,世界佛教论坛;高僧长相忆,鉴真乔觉空海;朴老再回头,法谊代代相传。”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24日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出席这次会议的代表时说:“欣闻在昨天的会上,中国的几位高僧提出了适时在中国举办世界佛教论坛的倡议,韩国和日本佛教界的朋友们都表示积极赞成和支持。对此,我们认为是一个很有智慧的倡议,希望大家共同探讨,合作努力。”2004年11月30日到12月2日,在尼泊尔的蓝毗尼,来自世界26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名佛教代表聚集一起,参加第二次世界佛教会议。在此次会议上,中国佛教代表团带来了由两岸三地8位著名佛教领袖发出的适时在中国大陆设立“世界佛教论坛”的倡议。倡议书说,“世界佛教论坛”旨在为一切爱好世界、关爱众生、护持佛教、慈悲为怀的有为之士,搭建一个平等、多元、开放的高层次对话平台,定期举行会议和活动,探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宣示佛教主张,以求得人心安宁,促进社会和睦,维护世界和平,增进人类福祉。中国佛教代表团团长觉醒法师12月1日在大会发言中表示,中国佛教愿意为缔结未来的和平贡献一份力量,真诚地邀请和欢迎各国佛教界的领袖们到中国来,欢聚一堂,共同探讨,共同努力,为世界佛教事业的发展,为世界的永久和平,献智慧,做贡献。举办“世界佛教论坛”的倡议一经发出,立即得到与会不少国家佛教代表的积极响应和支持。

  从世界佛教论坛发起的相关历史来看,“和谐”尚未成为关注的焦点,佛教的“和”思想也没有受到格外的重视。

  我记得很清楚,在我起草当中的一天,报纸上头版头条发表了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的讲话,胡总书记提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我感觉这将是一个重大决策出笼的信号(后来,在2006年10月11日,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于是我以此为主线,经过反复思考,决定把佛教的“和”理念与此结合取来,最后提出西安申办首届世界佛教论坛的主题设定:“人心和善 社会和谐 世界和平”。

  本主题提出后,一些人还提出不同看法,先后有几种修改意见。这些不同意见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彻底推翻以“和”为中心的结构,重新设立新的主题,因为那个时候“和谐”这一概念尚未成为时代的主题,而关于世界佛教论坛的多次倡议以及有关的领导讲话等相关资讯均没有突出“和谐”的目标及“和”的理念;二是在保持“和”这一核心和四字一句的格式的同时,提出新的词句。

  我坚持了自己的看法,并向大家作了充分的论证。我认为,这个主题是围绕“和”这一核心理念而展开的,其中的三句话就是对佛教“和”的进一步分解。这种分解既是从内在走向外在、涉及范畴逐渐扩大的过程,也是从主观走向客观、先后因果不断演进的过程。在这三个层次中,“人心和善”是从人心这个根本点出发的,因为行动受思想的支配,实践靠理论的指导,人间的和谐或冲突、人间的丑恶或善行,其实都是由人心支配而起的,以佛教的观点来看,万法唯识,境由心起,心净土净,心染境迷,人心的美丑与善恶成为世间一切现象的总根源。所以,倡导人心和善,既符合佛教的理念,也正好抓住了解决当代世界各种问题的总源头,展现了“和”的实践前提与实现途径。

  作为主题第二层次的“社会和谐”,便从人的内在精神范畴扩展到外在的客观范畴。这既是佛教“和”的精神旨趣所在,也与追求和谐的时代主题完全吻合,既是从理论到实践的必然,也使“和”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如果把和谐社会的追求投放在整个世界的范畴,那首先或者更加迫切的还是对和平的追求。于是,在一定的范围内的和谐社会的追求在整个世界的范围内便转化为对和平的渴望。所以,我们顺着从内在到外在,从小范围到大范围的理路,把论坛主题的第三个层次确定为“世界和平”。按照笔者当时的体会,和谐更多地是强调构成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的融洽与相互之间配合的合理以及总体运行的顺畅,就像胡锦涛主席在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讲话中所提出的六项标准,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和平则强调的是世界各国之间、各民族之间、各地区之间冲突性矛盾的化解和极端对立状态的消除。所以,和谐主要是一定范围内的社会美好状态的追求,而世界范围内的和谐实在是一个太难的问题。当然,如果我们把世界和平理解为世界和谐,那也是可以的。因为,和谐实在是一个内涵和外延十分丰富的概念(当年9月15日,胡锦涛在联合国的一次会议上提出“和谐世界”的理念,其核心标准就是持久和平、共同繁荣)。

  我记得在确定论坛主题的…

《从“三和”到“六和” 从“三心”到“众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