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叁和”到“六和” 從“叁心”到“衆緣”
李利安
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的主題是“和諧世界,衆緣和合”。很明顯,無論從追求的目標來說,還是從達到目標的途徑來看,都離不開“和”,一個“和”字是貫穿始終的靈魂。
說起這個“和”,我不禁想起從首屆世界佛教論壇主題設定的最初萌芽到最終確定的經曆,一個從“叁和”到“六和”的曆史脈絡至今依然清晰可辨。所謂從“叁心”到“衆緣”則是指兩屆世界佛教論壇的主題中關于實現和諧世界的途徑。首屆世界佛教論壇提出的實現和諧世界的途徑是“從心開始”,而此“心”具體是指“叁心”,即淨心、平心、安心,即所謂“心平則天下平,心淨則國土淨,心安則衆生安”。而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提出的實現和諧世界的途徑則是“衆緣和合”,已經突破精神的界限,延伸到更加廣闊的領域。即不光精神世界,包括客觀世界的各個層面、各個環節、各個要素都應該彼此和合,一個和諧的世界才有望實現。很明顯,這種立意的視角更加寬闊,更加理性,也更加符合當代社會,因而獲得了廣泛的認同。
3月26日剛到無錫,就拿到一份印製精美的資料,翻開一看,有一頁是《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固定表述——常用語句》,其中第六項是“新六和願景:人心和善,家庭和睦,人際和順,社會和諧,人間和美,世界和諧”,後面還有英文的對譯。3月29日下午,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中的“傳承與弘揚分論壇” 在靈山梵宮舉行,該論壇以“盛世“新六和”:美好願景與包容智慧”爲主題。中國佛教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學誠法師、臺灣法鼓佛教學院校長惠敏法師、著名文化學者余秋雨、香港鳳凰衛視董事局主席、行政總裁劉長樂,比利時社會科學院院士、北京外國語大學客座教授、泰國國際佛教大學副校長魏查理等人登臺對論,王魯湘主持。“新六和”獲得更加熱烈的反響。這是從第一屆世界佛教論壇提出“新六和”理念之後的又一次全球性倡導。筆者在興奮之余,不禁想起申辦首屆世界佛教論壇時關于主題設計的一些經曆。
那是在2005年2月中旬,剛剛過了春節,大概是正月初七,我應邀參加到陝西省申辦首屆世界佛教論壇組委會,參與西安申辦首屆世界佛教論壇的活動。當時我們尚未得到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關于舉辦世界佛教論壇的具體要求,所以關于論壇的宗旨、論壇的主題、論壇的宣言、論壇的各種輔助性活動、論壇的規模、參與者的派系組成、代表的結構、論壇的格式、論壇的徽標、論壇的地點、會場的布置、紀念標志、論壇的時間與日程安排、紀念品的製作、論壇的籌備與組織,等等,都沒有明確的意見,尤其讓大家感到最困難的就是關于論壇主題的設計。
我最初和陝西省社會科學院的王亞榮研究員以及宗教局一處的幾位同志一起討論,但意見分歧,莫衷一是。最後決定由筆者先起草一個初步方案再來討論。論壇主題既涉及到對論壇宗旨的准確把握,也涉及到對論壇的宣言的確定以及對論壇輔助性活動的安排等許多問題。所以,在設計論壇主題時,我們既要考慮國際的形勢特別是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宗教文明之間的沖突與對話的最新發展態勢,也要考慮到這種背景下中國的國家利益以及中國對待這些國際問題的基本觀點與態度,同時,我們還必須考慮佛教理念與佛教的實踐特征以及中國佛教與世界佛教關系的曆史與現實。
我查閱了世界佛教論壇最初發起的相關資料,得知早在2004年8月底,臺灣佛光山成立的國際僧伽研習會作出四項決議之一就是,成立一個世界佛教論壇組織,關心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佛教徒權利和福利,協助解決問題,推動弘揚佛法。會上星雲法師表示,佛教必須與時俱進,否則勢必被時代洪流所淘汰,因此佛教必須邁向國際化、本土化、生活化。如何推動佛教國際化?星雲法師提出融和、統一、平等叁點意見,並期許教界能盡力互相扶持、僧伽會議能研討出如何爲這時代作出貢獻、佛教要如何走出去的方案。這個意見爲世界佛教論壇的創意提供了思想的背景。2004年10月23日,第七次中韓日叁國佛教友好交流委員會會議在京舉行,會議提出了加強“黃金紐帶”的新構想。這個新構想的第一項就是,根據由中國兩岸叁地八位佛教高僧向世界佛教徒發起的倡議,建議適時在中國設立“世界佛教論壇”,爲世界各地的僧衆居士,爲一切熱愛世界、關愛衆生、護持佛教、慈悲爲懷的有識之士搭建一個平等、多元、開放的高層次對話平臺。論壇將“本著智慧、中道、慈悲、寬容、和合、平等、圓融的精神,抉擇正信,弘揚正法,交流分享弘法利生的經驗,探討人類共同關注的問題,宣示佛教的主張,以求得人心安甯,促進社會和睦,維護世界和平,增進人類福祉”。國家宗教事務局局長葉小文在會上曾即席做詩一首,記此盛事:“一葉系兩花,黃金紐帶燦燦;兩花映紅葉,世界佛教論壇;高僧長相憶,鑒真喬覺空海;樸老再回頭,法誼代代相傳。”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24日在人民大會堂會見出席這次會議的代表時說:“欣聞在昨天的會上,中國的幾位高僧提出了適時在中國舉辦世界佛教論壇的倡議,韓國和日本佛教界的朋友們都表示積極贊成和支持。對此,我們認爲是一個很有智慧的倡議,希望大家共同探討,合作努力。”2004年11月30日到12月2日,在尼泊爾的藍毗尼,來自世界26個國家和地區的1000多名佛教代表聚集一起,參加第二次世界佛教會議。在此次會議上,中國佛教代表團帶來了由兩岸叁地8位著名佛教領袖發出的適時在中國大陸設立“世界佛教論壇”的倡議。倡議書說,“世界佛教論壇”旨在爲一切愛好世界、關愛衆生、護持佛教、慈悲爲懷的有爲之士,搭建一個平等、多元、開放的高層次對話平臺,定期舉行會議和活動,探討人類共同關注的問題,宣示佛教主張,以求得人心安甯,促進社會和睦,維護世界和平,增進人類福祉。中國佛教代表團團長覺醒法師12月1日在大會發言中表示,中國佛教願意爲締結未來的和平貢獻一份力量,真誠地邀請和歡迎各國佛教界的領袖們到中國來,歡聚一堂,共同探討,共同努力,爲世界佛教事業的發展,爲世界的永久和平,獻智慧,做貢獻。舉辦“世界佛教論壇”的倡議一經發出,立即得到與會不少國家佛教代表的積極響應和支持。
從世界佛教論壇發起的相關曆史來看,“和諧”尚未成爲關注的焦點,佛教的“和”思想也沒有受到格外的重視。
我記得很清楚,在我起草當中的一天,報紙上頭版頭條發表了胡錦濤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開班儀式上的講話,胡總書記提出“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我感覺這將是一個重大決策出籠的信號(後來,在2006年10月11日,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于是我以此爲主線,經過反複思考,決定把佛教的“和”理念與此結合取來,最後提出西安申辦首屆世界佛教論壇的主題設定:“人心和善 社會和諧 世界和平”。
本主題提出後,一些人還提出不同看法,先後有幾種修改意見。這些不同意見可以分爲兩類,一是徹底推翻以“和”爲中心的結構,重新設立新的主題,因爲那個時候“和諧”這一概念尚未成爲時代的主題,而關于世界佛教論壇的多次倡議以及有關的領導講話等相關資訊均沒有突出“和諧”的目標及“和”的理念;二是在保持“和”這一核心和四字一句的格式的同時,提出新的詞句。
我堅持了自己的看法,並向大家作了充分的論證。我認爲,這個主題是圍繞“和”這一核心理念而展開的,其中的叁句話就是對佛教“和”的進一步分解。這種分解既是從內在走向外在、涉及範疇逐漸擴大的過程,也是從主觀走向客觀、先後因果不斷演進的過程。在這叁個層次中,“人心和善”是從人心這個根本點出發的,因爲行動受思想的支配,實踐靠理論的指導,人間的和諧或沖突、人間的醜惡或善行,其實都是由人心支配而起的,以佛教的觀點來看,萬法唯識,境由心起,心淨土淨,心染境迷,人心的美醜與善惡成爲世間一切現象的總根源。所以,倡導人心和善,既符合佛教的理念,也正好抓住了解決當代世界各種問題的總源頭,展現了“和”的實踐前提與實現途徑。
作爲主題第二層次的“社會和諧”,便從人的內在精神範疇擴展到外在的客觀範疇。這既是佛教“和”的精神旨趣所在,也與追求和諧的時代主題完全吻合,既是從理論到實踐的必然,也使“和”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
如果把和諧社會的追求投放在整個世界的範疇,那首先或者更加迫切的還是對和平的追求。于是,在一定的範圍內的和諧社會的追求在整個世界的範圍內便轉化爲對和平的渴望。所以,我們順著從內在到外在,從小範圍到大範圍的理路,把論壇主題的第叁個層次確定爲“世界和平”。按照筆者當時的體會,和諧更多地是強調構成社會的各個領域、各個要素之間的關系的融洽與相互之間配合的合理以及總體運行的順暢,就像胡錦濤主席在關于構建和諧社會的講話中所提出的六項標准,即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而和平則強調的是世界各國之間、各民族之間、各地區之間沖突性矛盾的化解和極端對立狀態的消除。所以,和諧主要是一定範圍內的社會美好狀態的追求,而世界範圍內的和諧實在是一個太難的問題。當然,如果我們把世界和平理解爲世界和諧,那也是可以的。因爲,和諧實在是一個內涵和外延十分豐富的概念(當年9月15日,胡錦濤在聯合國的一次會議上提出“和諧世界”的理念,其核心標准就是持久和平、共同繁榮)。
我記得在確定論壇主題的…
《從“叁和”到“六和” 從“叁心”到“衆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