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度觀音信仰的最初形態▪P2

  ..續本文上一頁關于觀音信仰的起源,筆者提出一個沒有爲學術界所注意的新線索。觀音的道場在普陀山。東晉佛馱跋陀羅所譯《華嚴經》中說:“于此南方有山,名曰光明。彼有菩薩,名觀世音。”唐代般若的譯本說:“于此南方有山,名補但洛迦。彼有菩薩,名觀自在。……海上有山衆寶成,賢聖所居極清淨。泉流萦帶爲嚴飾,華林果樹滿其中。最勝勇猛利衆生,觀自在尊于此住。”,唐代實叉難陀譯本曰:“于此南方有山,名補但洛迦。彼有菩薩,名觀自在……。即說頌曰:海上有山多聖賢,衆寶所成極清淨,華果樹林皆遍滿,泉流池沼悉具足,勇猛丈夫觀自在,爲利衆生住此山。”將這叁個不同譯本綜合起來看,有兩個信息非常重要:一是在南方;二是在海邊或者海中。

  佛經中所記載的這座山是真實存在的。唐代玄奘旅印期間,就曾經到過這座山的附近,並作了詳細的記載:“國南濱海有秣刺耶山。……秣刺耶山東有布咀洛迦山。山徑危險,岩谷欹傾。山頂有池,其水澄鏡,流出大河,周流繞山二十匝入南海。池側有石天宮,觀自在菩薩往來遊舍。其有願見菩薩者,不顧身命,厲水登山,忘其艱險,能達之者蓋亦寡矣。而山下居人祈心請見,或作自在天形,或爲塗灰外道,慰喻其人,果遂其願。從此山東北海畔有城,是往南海僧伽羅國路。聞諸土俗曰,從此入海東南可二千余裏,至僧伽羅國(唐言執師子,非印度之境)。”玄獎是從南印度著名古國達羅毗茶“南行叁千余裏,至秣羅矩吒國(亦謂積秣羅國。南印度境)”的,他的記載與《華嚴經》所記完全一致,而且更爲清晰准確。他提供給我們的信息是:一、觀音道場名叫“布咀洛迦山”;二、這座山位于南印度的海濱,大海在它的南邊;叁、此山不應該在小島上,因爲山中有大河,注入南海;四、信徒朝山需要“厲水”,可見山雖不在島上,但要登山就需要涉水;五、山旁邊有城,是通向僧伽羅國的出海口;六、僧伽羅國位于南海之中,在該山的東南方向。現代學者認爲,《華嚴經》和玄奘所記載的這座山就是現在印度西高止山南段,秣刺耶山以東的巴波那桑(Pa pang sam)山,位于提讷弗利(Tinnevelly)縣境內,北緯8度43分,東經77度22分的地方。

  觀音的道場爲什麼在這裏?爲什麼當時其他的大菩薩在印度尚沒有白己專門的道場而觀音卻已經有了自己的道場呢?我認爲,這與觀音很早便被賦予救難這個最主要的職責有關;而這種救難的信仰又是從救“黑風海難”和“羅刹鬼難”開始的;古代印度民間傳說中最常發生這種災難的地方就在與僧伽羅國隔海相望的印度東南沿海地區。

  古代印度人認爲,羅刹鬼居住在楞伽島(又稱僧伽羅國、師子國,現在的斯裏蘭卡),所以那裏被稱爲“羅刹鬼國”或“羅刹女國”、“羅刹國”。此說源于古印度史詩《羅摩耶那》,謂羅摩爲救回其妃私多而攻陷楞伽島,殺羅刹鬼王邏伐孥。古代印度大陸盛傳那裏多金銀財寶,所以自古以來冒險過海到那裏尋寶的人很多。這可以從佛經中大量有關赴楞伽島探寶的故事而得知。可是,在古代從印度南端越過現在的保克海峽去楞伽島是非常危險的。《大慈恩寺叁藏法師傳》中說:“往師子國者不須水路,海中多有惡風、藥叉、濤波之難。”《賢愚經》說:“又聞海中,多諸劇難,黑風羅刹,水浪回波,摩竭大魚,水色之山。如斯衆難,安全者少,百伴共往,時有一還。”《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說:“乘大舶船,入于大海,向東南隅,詣其寶所。時遇北風,漂墮南海,猛風迅疾,晝夜不停。”《佛本行集經》說:“于大海內,有諸恐怖。所謂海潮,或時黑風,水流漩洄,低彌羅魚蛟龍等怖,諸羅刹女。”

  傳說在楞伽島北端的海濱有一個寶馬,神通廣大,可以解救身陷羅刹之難的探寶者安全渡過海峽,返回故土,這匹神馬成爲印度大陸和楞伽島之間的海上保護神。這個傳說中最著名的要算“五百商人”下海尋寶遇黑風海難和羅叉鬼難的故事。說有五百商人在一個商主的率領下,下海尋寶,不幸被“黑風”吹到了羅刹國,被五百個羅刹女誘惑,誤入圈套,面臨生命危險。後來商主被寶馬營救,得以渡海返回,並最終救出其他的商人。後來,解救這種“黑風”“羅刹”難的主角逐漸發生了變化。《撰集百緣經》把拯救五百商人擺脫羅刹黑風之難者視爲佛陀的前身和成道後的佛陀。釋迦牟尼成佛後,他的這一救濟功能被闡釋得更爲清晰,如該經中還說:“值大黑風,吹其船舫,飄墮羅刹鬼國,回波黑風。時諸商人,各各跪拜諸天善神,無一感應,救彼厄難。中有優婆塞,語商人言,有佛世尊,常以大悲,晝夜六時,觀察衆生,護受苦厄,辄往度之。汝等鹹當稱彼佛名,或能來此,救我等命。時諸商人,各共同時,稱南無佛陀。爾時,世尊遙見商客極遇厄難,即放光明,照耀黑風,風尋消滅,皆得解脫。”這裏明確指出,救難者之所以能救難,是因爲他“常以大悲,晝夜六時,觀察衆生”,而遇難者之所以能獲救是因爲其“稱”救難者之“名”。救難者晝夜六時對世間衆生的“觀”與世間衆生“稱名”的音彼此契合,這成爲這種信仰的核心環節。這裏還強調,其他的“善神”都不能解救這種“黑風”“羅刹”之難,依此來看,即使有寶馬救黑風海難,也不是一般的善神,而是佛教中的佛或菩薩。

  後來,印度大乘佛教進一步完善其理論體系,凡是已經成佛者則是“覺”與“行”都圓滿者,所以,救世的任務應該由菩薩擔任才對。解救“黑風”“羅刹”之難的聖者便固定爲菩薩,以這種信仰的核心環節即觀察世間衆生之“觀”與世間衆生稱名之“音”,的完整結合來命名爲“觀世音”。這種轉變應該是在公元前後時期完成的,並經過長期的傳播後,被正式寫成文字,這就是《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該經一開始對“觀世音”含義的解釋與上述解救“黑風”“羅刹”難如出一轍:“若有百千萬億衆生,爲求金、銀、琉璃、車磲、馬瑙、珊瑚、虎珀、真珠等寶,入于大海,假使黑風吹其船舫,飄墮羅刹鬼國,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刹之難,以是因緣,名觀世音。”《普門品》也稱《觀音經》。最初該經單獨流行,後來才被編入《妙法蓮華經》之中。

  當觀音救海難信仰形成以及逐漸擴大到整個救難信仰的時代,傳說在印度人陸和斯裏蘭卡之間救海難的寶馬逐漸轉變爲仙人、佛陀,最後則被定位于觀音。在觀音代替寶馬之後,觀音並沒有和昔日稱爲寶馬的聖者之間建立一種直接的溝通關系。經過兒百年之後,在密教經典《大乘莊嚴寶王經》中才對此作了明確的解釋。該經以釋迦牟尼佛向除蓋障菩薩敘說往昔因緣的方式,對除蓋障菩薩說“聖馬王者,即觀自在菩薩摩诃薩是,于是危難死怖畏中救濟于我。”這是佛教經典中首次承認,古來傳說中在印度大陸和楞伽島師子國之間救海難的寶馬就是觀音。

  學術界一些學者的觀點與筆者的上述論述與結論很相近。如美國東方大學博士聖印法師認爲,“當時(指5世紀—筆者注),印度人航海經商,尤其是往師子國就是現在的斯裏蘭卡貿易,來往船只就都供奉觀音菩薩以求平安。這麼看來,南印度人已視觀音菩薩爲海上的守護神,正如同福建及臺灣地區以媽祖爲海上的保護神一樣。”“觀音菩薩在佛滅後四、五百年,即西曆紀元之前,已成爲印度人入海求寶和攜帶金錢財寶、貴重物品的商人一起信仰的對象。由此更進而成爲民間普遍的信仰。”聖印法師認爲,“觀音信仰由印度的南部發展到中部、北部”。但是聖印並未對觀音爲何起源于印度南部作更多的分析和論證。

  另外,孫昌武先生的觀點也與筆者基本相同。他認爲,“比較謹慎合理的推測是,觀音信仰起源于南印海濱地區,本是具有海上守護神品格的菩薩。在後來關于他的傳說中,也有不少海上救護的故事。而在《普門品》所救“七難”裏,“大水所漂”是其中的第一項。以後的普遍的救濟品格,大概是從具體的海上救濟發展而來的”。

  2、關于觀音信仰的最初形態

  起源于海上救難的信仰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與淨土信仰各自獨立發展,後來才逐漸融入淨土信仰,不但促成了更加完整的西方淨土信仰體系的確立,而且在稱名救難型觀音信仰的基礎上又出現了一種新的觀音信仰形態—淨土往生型的觀音信仰。

  由于觀音是一位因專司現實救難而名聲顯赫的大菩薩,各種新的教義和新的信仰都很樂意與他發生直接或間接的聯系。于是,如何平息新的信仰同原有的信仰之間的矛盾,或者說給這種新的信仰合適的解釋,便成爲後起各類經典的重要任務。淨十型觀音信仰産生以後,在佛教信仰體系內部所出現的一個明顯的矛盾便是,本來在這個苦難世界中拯救衆生的觀音爲何又成了另一個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脅侍菩薩呢?爲了消除這個矛盾,佛教內部特別是淨土信仰內部相繼出現許多經典來進行闡釋。如《佛說無量壽經》中說,西方極樂世界的兩大菩薩,“一名觀世音,二名大勢至.。是止菩薩于此國土修菩薩行,命終轉化生彼佛國”。就是說,觀音最初是在這個世界修菩薩行,救度衆生,後來才往生到了極樂世界。《觀世音菩薩授記經》試圖進一步解決觀音身處兩個世界的矛盾,又詳細描述了觀音如何從西方極樂世界到我們這個世界跟隨釋迦牟尼佛的經過。淨土經典對淨土接引觀音與現實救難觀音之間的解釋,正說明淨土接引觀音信仰是晚出于現世救難觀音信仰的一種信仰形態。

  《觀世音菩薩授記經》等經典從宗教理論上爲淨土接引型觀音信仰與稱名救難型觀音信仰的融合奠定了基礎,在宗教實踐中,淨土接引型觀音信仰一方面附屬于阿彌陀佛信仰而傳播,另一方面又同救難型觀音信仰緊密聯系在一起,進一步豐富了印度佛教的觀音信仰。這種相互聯系和適應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表現西方淨土信仰的觀音造像,即頭頂有阿彌陀佛化身像的觀音形象,成爲後世標志性的觀音形象,並爲現世救難型觀音信仰者所接受;二、诠釋觀音的西方淨土因緣、特征、形象等的淨土信仰經典進一步激發了救難信仰者的宗教感情;叁、救難信仰者一般會把往生西方作爲他們最後的歸宿,而這並不影響他們在現世祈求觀音對現實問題的解救,于是便形成了這樣一個基本格局:念阿彌陀佛、期觀音接引,以解決來世的問題;念觀音,求感應,以解決現世的問題,兩者並行不悖;四、兩種不同的法門互用,即求往生西方淨土者可能也會使用救難型的觀世音菩薩法門,如念觀音名號,而求解決當下苦難的信仰者,可能也會使用淨土法門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如觀想觀音在西方的莊嚴法相,膜拜西方叁聖等。總之,本來兩種截然不同的信仰逐漸融合起來,構成統一的大乘佛教觀音信仰體系。

  觀音信仰後來又融入般若學的體系之中,從而産生了另一種新觀音信仰形態—智慧解脫型觀音信仰。許多人認爲,最早出現的般若經典是成立于西元1世紀左右的(《八千頌般若》,其後才漸次成立各種般若經。對此,呂微先生提出不同意見,根據胡海燕、林光明和許洋主等學者的研究,各種《金剛經》梵文本中均未出現觀音的影子。留存到現在的7個《金剛經》漢譯本無一處出現“觀音”“觀世音”或“觀自在”等名稱。可見,就是發展到(《八千頌般若》的時代,觀音依然沒有融入般若的體系之內。到了《二萬五千頌般若》時代,發生了變化。在該經4種譯本裏,觀音作爲衆多參加釋迦牟尼佛講法大會的一員,出現在經文開始的說法場景裏面。隨著般若經典的不斷擴人和完善,觀音最終成爲般若經典的重要宣示者、闡釋者、弘揚者,成爲具有無上智慧的得道菩薩,從事賜予人類智慧、引導一切衆生證得實相涅槃的事業。最能表現觀音這種角色擴充的經典是《悲華經》。該經在印度佛教曆史上第一次對觀音的身世進行了說明,將觀音塑造成一位從狹隘的修福升華到崇高的修慧的往昔修行者,最終掌握了般若智慧並發誓要使一切的衆生都像他一樣掌握證悟般若,實現最終的解脫。到《般若心經》出現,觀音因般若智慧的超拔而獲得“觀自在”之名傳遍天下,智慧解脫型觀音信仰形態終于爲整個佛教界所接受。

  綜上所述,觀音信仰源于自古相傳的在印度大陸南端海上解救“黑風海難”和“羅刹鬼難”的信仰,既不是淨土接引信仰,也不是智慧解脫信仰,而是現世救難信仰。經過不斷完善,最終定型于《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並于後來被收入《妙法蓮花經》之中。現世救難信仰不但是最早的觀音信仰形態,而且是後來各種不同觀音信仰形態的基礎。

  

  

《印度觀音信仰的最初形態》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