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皈依開示(2)
首先來講「六加行」,不管我們做什麼樣的修行,都要有事先准備的功夫。就像結婚前先辦訂婚,要有種種准備,最後才結婚。當然,我們要發菩提心,希望今天的皈依跟以前不一樣,就是爲了發起強烈的,想要幫助一切衆生的菩提心,而且我們是爲了要成佛而來皈依叁寶。那麼一切的修行,如果有這六個加行就會很圓滿。第一、清淨環境。除了剛剛各位把蒲團都排好,地板擦得可以讓人跌倒以外,還要莊嚴的供養佛陀的身口意。什麼是佛的身口意?佛像代表佛陀的身體,經書代表佛陀的語業,舍利塔代表佛陀的意業。我們以清淨的環境供養佛陀的身口意,代表叁寶的具足。第二個加行,供養清淨供品。各位整理環境時,一定要有這樣的想法,掃地很重要,我要讓這世間的環境幹淨,讓佛進來這地方。在掃地的時候,心中要念,掃地、掃地、掃心地,讓我的內心幹淨。今天你外表骯髒,家裏臭臭的,若說你的心有多幹淨,一定是騙人的!所以各位,一定要從外而內,隨時莊嚴自己,摸摸自己的胡子有沒有理?眼鏡有沒有幹淨?有沒有載端正?這都代表清淨,要有這個習慣。尤其大乘佛教很重視威儀。
每天看看哪裏不幹淨?哪一朵花雕謝了?隨時要有清潔環境的習慣,借著清潔環境淨化內心。我們剛出家都是做這一些工作,叫「香燈」,每天擦地板,排蒲團,香花,水果,什麼時間立幾炷香,都弄得很清楚,這時師父就知道,你的內心已經比較安定了。在菩薩道上,每天都要供養叁寶,這很重要的。 師父跟我交待,他說以後去讀佛學院,如果只讓新來的負責香燈,而你們這些老鳥只是讀書,就容易退失菩提心。供養叁寶是自己每天要做的,不要因爲某人做,我就不做,就算已經別人做了,你也要觀想自己供養香花、水果,虔誠的供養叁寶。所以有時候我們作施食,有人說,海濤法師,你們每次出去每個出家人都施食,煩不煩!一個代表就好了。我說每個人都施食,大家都念,禮多人不怪,施食再多,鬼也不怪你。重點是每個人都培養了慈悲心,每個人都供養叁寶。
第二個加行是供養清淨的供品。第叁個加行是什麼?就像各位這樣,我們叫毗盧七支坐。有七個要點,盤腿、端正、收小腹、 擺正額,專心攝念,身心恭敬坐在佛前。毗盧七支坐,使我們生起對叁寶的信心。第四個,要開始觀想資糧田。什麼叫觀想資糧田?我所皈依的藥師佛,阿彌陀佛,觀音,勢至菩薩現前,菩薩現前,一切淨土現前,把西方極樂世界觀想得很莊嚴,這一切功德就彙集在你的師父身上。像我的剃度阿阇黎慧天大和尚,他每次打佛七,如果我不能參加也一定去錄像,讓大家看。慧天老法師非常清淨的念佛,所以我要把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功德彙集在他身上,然後我只要看到慧天老法師在笑,就像看見阿彌陀佛一樣,這叫觀想資糧田。所以各位的資糧田很多,像我喜歡放生,我們的資糧田還有寶髻如來,有時我們會觀想智者、蓮池、永明延壽,這些都是我們的資糧田,凡是推廣放生的祖師大德都是資糧田,要慢慢這樣觀想,經常練習
第五個加持是七支供,獻幔達拉。七支供在我們大乘佛教就是發普賢十大願,以自己的身口意,禮敬諸佛,稱贊如來,廣修供養,忏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恒順衆生,普皆回向。我們出家人做早課一定跪下來念,而且慢慢念,就是要你觀想。佛教我們聽聞教法,領授教法的目的是爲了實踐,我們不可能整天討論麻婆豆腐,到最後也沒有吃到。就是討論食譜也要親自下廚去煮,自己吃吃看,所以一定要把自己所聽到的佛法用在生活中。既然觀想了資糧田,有師父看著你,就一定要去實踐菩薩道。第六個加行,祈請上師加持,這是將一切功德彙集于你的師父,師父等同佛陀,然後做什麼事情都祈請上師加持,就像各位聽錄音帶,聽見他念「喇嘛切弄」,這「切弄」的意思是:師父,你隨時觀照我,也最了解我,任何苦難你都支持我,所以我隨時祈請你來幫助我。那麼二十四小時,分分秒秒,猶如你的師父都在你的頭頂上。
我現在念什麼,知道嗎?「嘎嘛巴切弄」,另外我也有顯教的師父,覺光長老,真華長老,如虛長老,法勝老法師,慧天長老,了中長老,普妙長老,戒德長老,寬穎老法師,他們在顯教裏教我很多的。在密系裏面,也要有一個師父做你的根本上師,要把一切功德彙集在他身上,把他當作佛。有這個信心,那一天你或許得了癌症,都還有信心念他的名字,他就代表阿彌陀佛。漢傳佛教是直接觀想阿彌陀佛,觀想觀世音菩薩,但我發覺離我們遠了一些,看不見,除了死前的那一刻。也因爲如此,所以藏傳佛教的觀念是,離你最近的那個師父,將他當成阿彌陀佛,當成觀世音菩薩。所以我們看某某仁波切是觀世音菩薩化身,某某法王是金剛薩埵的化身,讓自己有百分之百的信心,也不用去調查他究竟是不是?重點是要有信心,有這個信心就圓滿了。上師的功德,剛才講過,完全化成甘露進入你的生命中,而且永遠安住在你的生命中。自然而然,你的身口意就表現出上師的身口意。你師父的身口意又是叁寶功德的身口意。所以真正的皈依能引導你全心朝向叁寶。
剛剛有一位菩薩,拿了我們做的一張法語給我看,要我解釋,他說,人心如果改變,態度就改變,態度如果改變,行爲就跟著改變,行爲如果改變,個性就改變,個性如果改變,人生就跟著改變。有時候我看我們這些小和尚,看他們有沒有改變?看他們穿個衣服我就知道了,看他們坐下來我就知道了,蒲團用腳一踢,咚 坐下去。我一看,糟了,這是卡通人物,叁寶在他身上沒有一點點用處;反而看到一些菩薩,捧著經書,放在頭頂,一收起來就將它包好,放在上面。也有時候看到一些菩薩,戒本放在地上,他一腳跨過去,所以我想,以後在戒本上面一定要印個咒,讓人跨過經本不會造業的咒。無論如何,從這些行爲可以知道某人的心態有沒有改變?
各位依止的師父、上師,他本身的修行,心態,慈悲方面,你要能對他佩服而且有信心;他也了解你,而且你也知道他了解你,在他面前你不敢搞怪。所以皈依最大的好處是能對叁寶生起信心,得到皈依的戒律。在末法時期,如果有一個叁寶的形象使我們對他産生信心,産生連結,自己的內心就更容易轉變,這是一個很好的助緣。就像有些老和尚,他的念佛使我們感覺他人早就在極樂世界了,只因大慈大悲而留下一個破舊的身體,一個破輪胎在這個世間度衆生。但有些人嘴巴講念佛 念佛,但是心裏忙著世間法,想蓋寺廟,想做什麼、做什麼,早就無心修行了。
所以我師父常跟我說,你聽法師說法不要光聽表面,要有一個感受,這個人有沒有真心在極樂世界?有些人不了解,以爲今天要做一個法師,只要去讀佛學院,把它讀畢業,那一定是個好法師,一定是個菩薩,那可不一定。讀書是爲了獲得基本知識,但這樣的知識有沒有變成智能,融入你的內心,很重要!要不然,智能人人本自具足,自性本自具足慈悲與智能,世間的學問是僞造的智能,每天這樣拚命讀書做這樣?以爲自己很有智能,很慈悲,不一定的,這叫什麼?有爲法。還有無爲法呢?所以說要皈依法,「法」的意思是什麼?一切放下,一切都放下的時候,自然水清月自明,那時候自然看到佛性,看到本自具足的佛性。
嘎嘛巴講,所謂「轉世投胎」的意思是,當出生的時候,不用人家教,自然具足使用智能及慈悲的能力,當看到小鳥被殺,乃至魚被殺,自己覺得難過,哭,也知道怎麼去面對這個事情。 佛教所謂的自性,是一種自然而有的智能及慈悲,而釋迦牟尼佛是引導我們找到自性之人,使衆生都能皈依自性。 六祖惠能大師只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當下開悟,這才是他要的真理,這「應無所住」是不執著一切而生起對衆生的關懷及悲心。縱使你對我不好,我還是對你好。我們今天皈依叁寶,各位一定要有個觀念,就是我本來具足了成佛的潛能,具足了覺悟的種子,佛性本來圓滿。只要放下煩惱障,乃至所知障,自然具足如來的智能德相。要放下妄想執著,一切自然智,道種智 一切種智自然現前。
我寫了一些簡單的皈依重點,現在念給各位聽,像剛剛所說的六加行,希望大家背起來,然後天天做。第一、清淨環境,第二、 供養供品,第叁、毗盧七支坐,發起利他的心,第四、觀想資糧田,第五、七支供或發十大願,獻幔達拉,第六、祈請上師加持,這一項,有一張祈請上師的供養儀軌,以後有機會也印給各位。把自己的心調整在這樣的狀態中,希望得到一切叁寶及師父的加持,有這樣的前行叫加行,然後走入正行的修行。
第一句話,我們起心動念,決定我們修行的成功或失敗。所以我們今天皈依就要建立一個正確的心態,首先就要真心皈依叁寶,而且培養起爲利益衆生而成佛的菩提心,建立起自然的戒律,不要罵人,應該要對人家好,這種天生的紀律叫善根。不但如此,各位心裏要想著,這輩子有機會修學佛法真的非常幸運,絕對不要浪費生命。照理講,如果各位還沒結婚,聽了以後保證不想結婚,因爲真實發起利他的菩提心,不會再執著這個。有些人說,但我還是要結婚怎麼辦?沒關系,把你結婚的對象當做度化的對象,結婚只是一個方便,利用這個關系來度對方。
皈依叁寶以後,你的家人變成你實行菩薩道的助緣,透過這樣的助緣,自己也越來越淨化,越來越有悲心,對方也被你引導了。像我出國住房間,飯店的人都會來整理棉被,我頭一天在枕頭下放美金;他第二天來看,有美金又有巧克力,打掃更賣力,毛巾幫你換新的;第叁天來看,有美金、巧克力,再加一條念珠。他如果遇到你,會問你念珠怎麼念?藉這個機會,用方便,用錢,種種愛語跟他結了善緣。你如果想,反正飯店是出錢住的,因此香皂亂丟,毛巾亂丟,床鋪亂移,他就罵你了。所以我常…
《大乘皈依開示(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