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略論禅宗的分化與四川禅系的禅法特點▪P2

  ..續本文上一頁不以神會爲同道,而是以無相爲正宗的。所以《曆代法寶記》又說,“開元中,(神會和尚在)滑臺爲天下學道者定其宗旨。會和尚雲:更有一人說,會終不敢說。爲會和尚不得信袈裟。”神會和尚未得達摩以來的傳信袈裟,而無相禅師則不但得達摩祖師本傳教法,更得傳信袈裟,因而是名正言順的禅門正宗。將無相與诜、唐二禅師區別開來,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開元二十年(732)左右神會在滑臺爲天下學道者辨是非、定宗旨而與崇遠法師進行的關于南北禅宗是非邪正的大辯論,在當時所造成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無相禅師門下有一弟子亦名神會,據《宋高僧傳》卷九《淨衆寺神會傳》記載,其禅法之大略爲“寂照滅境,超證離念,即心是佛,不見有身”,由于他“利根頓悟,冥契心印””,無相曾歎曰:“吾道今在汝矣。”另外,據《曆代法寶記》等載,無相還留下了“見性成佛”等法語。以上這些都表明了無相之道重頓悟心印,與惠能南宗禅相通而與神秀北宗禅相異。

  但是,無相禅法在形式上卻又與神秀系的重視坐禅相同而與南宗的反對執著于坐禅不合。據宗密記載,無相禅師“授法了,便令言下息念坐禅。至于遠方來者,或尼衆俗人之類,久住不得,亦直須一七、二七坐禅,然後髓緣分散”。《宋高僧傳》卷十九《無相傳》也記載說;無相自己則“每人定,多是五日“爲度”。可見,淨衆寺無相的禅法是既不同于北宗,也不同于南宗的。

  保唐寺無住禅師的禅法與無相大體相同,只是在禅法思想和禅行生活上更加與惠能南宗相近。“其門傳其法,示無念之義,不動不寂;說頓悟之門,無憶無念。每謂門人曰:法即如是,非言說所及。”無住禅師主張“見性成佛道,無念即見性”,認爲“衆生本性,見性即成佛道,著相即沈淪”。

  宗密在《圓覺經大疏鈔》中稱無住的禅法爲“教行不拘而滅識”。據載,無住先遇老安(弘忍的大弟子之二;)的在家弟子陳楚章開示而領悟⑥,“後遊蜀中,遇金和上開禅,亦預其會。但更咨問;,見非改前悟,將欲傳之于未聞,意以秉承俗人,恐非宜便,遂認金和上爲師。指示法意大同,其傳授儀式,與金門下全異”相異在何處呢

  異者,謂釋門事相,一切不行。剃發了便挂七條,不受禁戒。至于劄忏、轉讀、畫佛、

  寫經,一切毀之,皆爲妄想。所住之院,不置佛事。故雲教行不拘也。言滅識者,即所修

  之道也。意謂生死輪轉,都爲起心,起心即妄。不論善惡,不起即真。亦不似事相之行,

  以分別爲怨家,無分別爲妙道。……

  毀諸教相者,且(其

  )意在息滅分別而全真也。故所住持,不議衣食,任人供送。送

  即暖衣飽食,不送即任饑任寒:亦不求化,亦不乞飯。有人入院,不論貴賤,都不逢迎,

  亦不起動。贊歎、供養、怪責、損害,一切任他。良由宗旨說無分別,是以行門無非無是,

  但貴無心而爲妙極,故雲滅識也。

  保唐寺無住“教行不拘”的禅法破除釋門一切事相,所住之院亦不置佛事,惟以“不起心”、“五分別”爲妙道,主張行住坐臥,一切時中總是禅而心不住于禅,這是發展了達摩以來禅法中“任運爲修”的修行觀麗與惠能南宗門下的禅風相近。不過,無住的禅行生活雖然不求化,不乞食,卻仍然受人供養而不是自食其力,這與南宗門下的“農禅並作”仍有一定的距離。

  四

  根據上述對智诜系禅法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把此系歸人北宗是肯定不合適的,而歸人南宗也未必恰當。就實論之,應該說他們是弘忍門下獨立的一支。另據《曆代法寶記》載,智诜曾以“生則有欲”的回答贏得了武則天的“倍加敬重”,武則天還特地將從惠能處拿來的達摩祖師傳信袈裟賜予智诜“將歸故鄉,永爲供養”,從此以後,智诜門下便“嫡嫡相傳付授”這一“表其法正,令後學者有其秉承”:的法衣了。這種說法表明,由于神會對弘忍傳法付衣于惠能之事的大力宣揚,智诜門下雖也因當時“天下知聞曹溪法最不思議”而承認惠能得著了弘忍的付法傳衣,但同時又認爲;自惠能以後,本禅系便代表了達摩以來的正宗,這正反映了他們想獨立于南北宗之外的想法。這也是出自智诜系的《曆代法寶記》“亦名師資衆脈傳,亦名定是非摧邪顯正破壞一切心傳,亦名最上乘頓悟法門”的重要原因。

  宗密的《禅源諸诠集都序》曾將“南诜、北秀、保唐、宣什等門下”同歸于“息妄修心宗”,認爲他們的禅法都是“背境觀心,息滅妄念。……如鏡昏塵,須勤勤拂拭”,還要“調身調息,跏趺宴默,舌拄上腭,心注一境”,現在看來,這種說法是不甚確切的。宗密在《中華傳心地禅門師資承襲圖》中的說法則與此稍有不同。他在論述了北宗意之後曾自注雲:“劍南複有淨衆宗,旨與此大同。複有保唐宗,所解似同,修全異。”這表明宗密也已看到了無住保唐系與神秀北宗的不同。

  總之,從五祖弘忍門下分頭弘化和四川禅系的存在及其禅法特點等事實來看,當時禅宗的派系是不能僅以南宗北宗來概括的。但同時我們也不可否認,即使排除南北禅宗之間爭正統的因素,南能北秀仍然代表了中國禅宗的兩大基本禅學思潮,即觀心守心的漸修禅與直了心性的頓悟禅,前者重“息妄”的修習,後者重“顯真”的證悟,而這實際上也就是達摩系禅法中一直包含著的般若與楞伽兩種思想傾向分化發展的結果。關于這一點,本人已有另文專述,在此從簡。

  

  

《略論禅宗的分化與四川禅系的禅法特點》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