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發菩提心、皈依叁寶、皈依儀式▪P2

  ..續本文上一頁嚴相。佛陀的真理之身現在還示現成各種不一樣的形象,可能是一個在家居士,一個菩薩,一個出家衆,搞不好就是你親近的師父,或身邊的老和尚,所以不能說佛陀死了。我們每天要作祈請,祈請佛菩薩的加持,祈請你的師父的加持。

  所謂一念不生則般若生,一念不生則大悲生,對世間的一切法不再執著,你就見佛了,見佛就入法、得法、證法,你就活在法喜當中。所以我覺得一個修行人,不分在家出家,不要比較世俗的知識,教育,乃至有錢沒錢,要提醒自己,要給人家一種法的味道,例如我們親近一個有大悲心的人,啊!內心好震撼,好歡喜。我們親近一個非常有道心的人,哪怕是一個小師父,哪怕是小朋友,哦!他放生好努力,念佛好恭敬,我們在他身邊覺得好舒服!那種叁寶的功德具體展現在他身上,然後你全心全意融入在叁寶的加持中,融入在法的思惟中,這些是最重要的。

  我來念一些佛陀的法語,有關《法句經》裏的一些要點。各位你一邊聽,一邊把它灌進去,有些人說聽不懂。各位,沒有關系,佛法的融入,哪怕他講英文,講藏文,講梵文,將自己當作計算機,先開機通通給它吸進來再說。軟件灌進去了,你再慢慢打開軟件,學習怎麼操控,總之我們先吸收再說。我們今年正念的標語是什麼?念佛、念心、念衆生,叁者融爲一體。當下的念頭是心、佛、衆生,叁無差別,沒有差別地融爲一體。

  第一句話,佛陀說,經過智能的、仁慈的布施,我們可以聚集廣大福德。再來,一個善加調禦內心的人,心裏絶不會藏著怨敵。各位,心中有沒有藏刀子啊?有沒有藏手榴彈?你不能跟某人說,你如果對不起我,我就讓你死!就給你難看!那你就是沒把內心調伏,還藏著怨敵,魔還在你的心裏,不行的。再來,種種德行的實踐,可以消滅我們過去的惡行惡業,幹淨的水越多,髒的就越少。佛陀說,貪瞋癡的停止,煩惱的終結爲第一快樂。第二句話,佛說,當內心的染汙執著遠去了,種種的煩惱不再綁著我們,一切善行跟惡行遠離了,那時候,不再有惡道的轉生,不再有生死的怖畏。再來,佛陀說,行善作好事的人一定得到善的果報,作惡的人也必定得到惡報。凡是我們人所作的,所想的一切,將得到相應的果報,絲毫不差。再來,佛陀說,無有泥沼如欲望。他說這個世間上沒有比欲望更深更粘的。再來,佛陀說,看到別人對你生氣,自己仍然能保持平靜的人,這種人能保護自己,也能保護他人及衆生免于重大的傷害跟憂慮。每一位大善知識他們修行的基本是什麼?心常柔和,安忍于苦。不管你修小乘、大乘、密乘,這是一個基本的道理。這樣的人至少給人的感覺是相好莊嚴,容易接近,這是行菩薩道很重要的。能安忍惡言辱罵的人,才是真正的勝利者,

  佛陀說,你要作兩個勝利者。當別人傷害你的時候,不但自己不生氣又不傷害對方,你就得到兩個勝利。勝了對方,也勝了自己。佛陀說,如果你以瞋還瞋,以暴製暴,以怨還怨,你就成爲真正邪惡的人。如果一個人能以無瞋報瞋,以德報怨,必能勇敢贏得真正的勝利。所以我常告訴我們小小的僧團,雖然我們作不了大事,但至少不要吵架,大家和平相處,這樣就可以了,憨憨地過。一個人爲什麼生氣?因爲自己認爲比較厲害,別人不尊重我,你就不耐煩了,就生氣了。所以佛陀說,無瞋勝瞋怒,善良勝不善,布施勝悭貪,真實勝虛僞。簡單說,不生氣勝過生氣;善良作善超越不善。甚至可以去除惡業;布施可以消除悭貪;真實的人可以去除虛僞,勝過虛僞。再來,佛陀說,雖然一個修行人讀了很多書,多聞博學,但如果戒德不足,他的行爲便會遭到批評,這樣的多聞就不圓滿,所以我們要裏外一如。

  再來佛陀說,過著懈怠、放逸、不精進的生活,縱使你可以活到一百歲,還不如精進不懈怠,但只活一兩天。所以各位,不必求長壽,要求不退轉才是長壽永恒。如果身在某個環境會使你放逸,那還不如離開或舍報,所以要把握當下。再來,佛陀說,若因爲想求世間福報而祭祀世間的神,就算拜一整年,還不如有人以誠心來供養禮敬聖者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這世界的末法時期需要的是什麼? 善知識!所以各位要多護持供養善知識,有個菩薩問我怎麼供養?我說,例如這位法師、仁波切寫了一本好書,講了一卷開示的帶子,你給它助印多一點,一百個,一千個,弘揚出去,那你的功德大了。像我天天印這個VCD,你知道印一片多少錢嗎?六塊錢臺幣,六塊錢有無上的大法在其中,大家都得到利益。你去推廣這樣的善法,又能得到十方諸佛共同護持贊歎,爲什麼?因爲你把他們的悲願實踐在人間,這就是禮敬聖者,禮敬法教之重要。

  真正的喜悅來自于哪裏?來自能真實出離內心粗細兩種思惟,不再用心機而得到甯靜。當一切痛苦停止的時候,無雜染的智能使我們活在平靜安詳當中。佛陀教育的目標是自由,什麼是自由?擺脫了感情束縛的自由,擺脫因爲無知而加諸在自己身上的憂慮,最後擺脫生死輪回,這叫什麼?涅槃。我們所追求的叫什麼?大涅槃。佛經過輪回的過程,最後得證真理,那我將來也可以體證真理,而達到圓滿人生的真正目標。所以我想,我們皈依佛乃至修學佛,是要達到人生圓滿的目標,所以佛是所有探求精神成熟者的最高典範。因此各位一定要經常冥想佛陀的生平事迹,思惟他過去行菩薩道的本生故事,思惟他如何利益衆生,具足一切,無上的特質,那你的信仰永遠不會退轉。

  「法」是什麼?是佛對我們的教誨,也是我們真正的庇護處。因爲「法」提供有關世間的一切實際的面貌,更作了完整的說明,同時也給予我們在道德上,在人際關系上,在與衆生世界的關系上,乃至在心靈上的指引,甚至生活中的忠告。那「僧」呢?僧伽,是指過去的、現在的,已經悟道的,乃至未悟道的這些佛弟子。大家秉持著相同的信念而結伴互相提攜來修行。所以我們會說,佛是指引道路的向導,法就是正道。僧伽、出家人、善知識、上師,就是陪著我們走正道的助緣。就像我們要去旅遊,有一個地陪,一個導遊陪著我們,讓我們到達目的地。所以僧伽乃至上師是我們的皈依處,因爲在這一條離苦得樂的路上,他走在前端,可以給我們引導跟忠告,而且與我們同行,跟我們作伴,甚至在我們迷失的時候,拉我們返回正軌,在我們失足摔倒的時候,給予我們扶助。

  叁寶的中心是「法」。佛陀也說,他在生活中依靠法、恭敬法、推動法、順從法,以法作他的標幟,以法作他的標准。所以我們不但要拜佛,更要恭敬法。佛弟子生活的重點是什麼?心靈的平靜以及心靈的禅定,乃至于「法」的思惟。在佛陀所教的禅定修行當中,有一種最簡單的冥想方法,就是我們在叁藏裏面取一段經文,譬如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譬如說「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你取一段經文,靜靜的去冥想它的真實義,這在大乘佛法很重要的。我個人也是喜歡這樣一句話,然後不斷地去講,不斷思惟,落實它、實踐它,這是一個簡便的方法。漢地佛典中最重要的是什麼?《心經》,所以各位要禅修《心經》,如果你把經文念熟了,就可以拿來不斷思惟,把法印在心裏,印在你的生命裏。

  一個對佛陀的教誨有信心,而且能把佛陀的教誨融入日常生活中的信徒,他的信念一定是我的導師是教主,我是修行者。教主無所不知,但是我則不然,所以我不相信自己,而完全相信教主或上師所講的一切法,我要好好實踐它。所以佛陀講一句話,當你閱讀或是聆聽佛的教誨,就是直接跟佛陀接觸。佛陀又說,你們不要說我涅槃,我現在變成文字,文字就是佛陀,你不要說我沒有住在你家裏,在家人如果受持五戒,則「釋迦文佛住汝家」。只要我們大衆守持戒律,佛陀就坐在大衆中爲我們說法。所以佛陀的生命就在我們守戒,思惟教法的時候,完全地顯現。

  

《發菩提心、皈依叁寶、皈依儀式》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大乘皈依開示(1)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