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兵的時候,他跟楚霸王打仗,楚霸王的軍隊是將近他的十倍,韓信一看,壞了,我是一比十。但是韓信這個人很會用兵,就是漢高祖的大將,他把所有的軍隊都帶到大河的前面,他對士兵們說:你們往後看看,後面是大河,換句話說,你只有一個選擇,往前沖啦!因爲你往後也是死,好歹是死,你往前沖還有希望。所以這個就是曆史上最有名的“背水一戰”。結果他打贏了。其實打仗和修行的道理是一樣的。打仗打的是氣勢,不是看數量多寡;念佛也是念氣勢。你說你念佛念了十年,你都悠悠泛泛,你還比不上人家念一個小時,他那個氣勢強,他有強烈的皈依的心。所以我們剛開始,一定要自己專一安住,然後經常地檢查自己,昏沈、掉舉是不是起來,善加對治,然後相續安住。善取所緣境的相貌,心于所緣專一安住、心于所緣相續安住。
佛在世的時候,有一位比丘。這位比丘出家以後在僧團住了幾年就去住茅棚,住茅棚他修四念處觀,就一直不能進入聖道,沒辦法。後來大智慧的佛陀就知道他哪地方有問題了,佛陀就化作一個行腳比丘,就到這個茅棚的比丘去挂單說:我在這個地方暫住幾天可以麼?比丘說可以啊。佛陀所化身的比丘就和這位比丘一起打坐,平常一起打坐。佛陀當然就知道這個人心思散亂,雖然修四念處,但心就是浮動、飄動。後來佛陀說我們不要在房間坐,我們到外面去坐。佛陀就帶他到河邊去坐。那麼剛好河邊有一只烏龜在那邊爬,它爬了一半的時候,來了一只野幹,野幹就跟狐狸很像,它要吃烏龜。這時烏龜就把它的頭和四只腳、尾巴縮到它的殼子裏面去,野幹就吃不到。佛陀就說:你看到這只烏龜麼?比丘說我看到了,佛陀說:這只烏龜,野幹爲什麼沒辦法吃到它,你知道麼?佛陀就說:烏龜有護身之铠,野幹不得其便。就是烏龜因爲有保護它的铠,殼子,就是硬殼,所以野幹來的時候吃不到。也就是說呢,你爲什麼在茅棚住了十二年啊,你還是不長進啊,你就是沒有把六根收攝住,你那個心光外泄太厲害。所以你這個明了的心,去意念四念處,去觀察無常無我的道理,你就進不去。爲什麼呢?心思散亂!就是你這一念心跟真理之間有一道很深的牆壁——妄想。
我自己的個人的經驗,我1987年讀佛學院,我在印象裏面,我第一年讀佛學院呢,哈哈……我佛學院一年級的時候,我發覺呢,我親近五位恩師,所有的老師上課我完全聽不懂!真的聽不懂。坐在那個地方,老師講的很好,但講什麼,不知道。哈哈!到了第二年的時候,诶!原來老法師講這件事情!到第叁年的時候就懂了,講什麼就知道了。那麼我在回味,這怎麼回事呢?噢!我的心不同。所以我們剛出家的人,心思粗重,這念明了的心去觀察道理,其實佛陀講的道理講得很清楚,但是它中間就是妄想,煩惱障!如果諸位有些人,你去聽經,聽了半天,你不知道法師在講什麼,你這個人妄想打得很重!呵呵……事實是如此了。當然我們知道自己的問題在哪裏,你就有希望改變,是不是?
就是說雖然學佛的重點在觀,觀察諸法真相,但是你的心要有堪能性,要有能力!你平常都沒有一定的定課來收攝內心,你這個心發散太厲害,到最後你去聽佛法,你真的聽不懂,不知道講什麼。現在的人,很多老人癡呆症,怎麼回事呢?就是他心光外泄得太厲害。因爲勞心又勞力,現在人的精神耗損是以前的好幾倍。那麼你要是平常不靜坐,不把心收攝一下,每天充充電,你一直發散、一直發散,到中晚年以後啊……所以你看修行人的老人,你看老人家,很多修行人他的色身也會老、他也會有病痛,但是有修行的人跟沒有修行的人有一個地方不一樣,他的眼神不一樣。你看老和尚,他的身體可能敗壞到可能坐輪椅,但是他的眼神啊,炯炯有神,他年輕時經常攝心。那麼你看一般人,沒有學佛的人,特別是企業做大的人,他到老年的時候糟糕了,兩個眼睛呆滯,呆滯無神,他的內心被他年輕的時候都耗損光了。這種人學佛沒有什麼用了,因爲他的心已經沒有學習能力了。佛法說沒有堪能性,沒有造業的功能,他就在一種無計的狀態,這種人很容易就隨業往生了,因爲你不可能對佛陀産生一種皈依的心情。所以天臺宗說:“心念是造惡的根本,但它也是造善的根本。”當我們的心是失控的時候,它是衆禍之門;但是你能夠用你的精神,體力好的時候學佛,就是衆善之門。你要發菩提心、思惟法義,增長心中的光明智慧,還得靠它。所以我們如果說,你年輕都不修持,你到老年之後,就有問題了,來不及了,就來不及了。
所以,當我們修止的時候,你會發覺,你經常用一個所緣境來攝心,讓它每天有半個小時或一個小時的靜坐,心中把你的所緣境現出來。如果是念佛,就把聲音現出來,然後心于所緣專一安住、心于所緣相續安住。當然,它會跑出去,再抓回來,不斷地訓練,訓練久了,它就聽召乎了。這時你會發覺,你對生命的觀察,你讀經典,或者你看一些人世的因緣,你會發覺,你那個明了性比以前強了,理解性、記憶力都比以前好了,就是你那個心啊,功能增加了。這就是爲什麼修禅定是智慧的基礎,是這個意思。好,那麼當然這個只是一個前方便。
我們再看乙二的觀。觀的體性也是有兩個,我們先看第一段,根據《菩提道次第廣論》:又凡揀擇如所有性,盡所有性,諸善妙慧,悉皆攝爲毗缽舍那品。前面的止,它是一種無分別住,它不能思惟觀察,它是無分別,專一相續地安住而已。那麼這個觀呢,它的特性其實就是揀擇,就是一種思惟觀察,當然這個思惟觀察是依止聖言量的正見的引導,聖言量的的引導。那麼觀察什麼呢?有兩個:一個是如所有性,一個是盡所有性。先講盡所有性。盡所有性就是觀察諸法的別相,就是整個十法界的染淨的因果。我們可以分成二部分,包括六凡的雜染的困果,包括四聖法界的清淨困果。這個人爲什麼會到叁惡道去,他的因地是什麼?你能夠通達整個因果的道理。那麼這個是一種世俗谛的觀察。第二個是觀察諸法的如,如所有性,這個如就是不變的意思,是總相。觀察我空法空的道理。當我們的心在空性或者在緣起上的思惟觀察,成就一種諸上妙慧。爲什麼叫妙呢?因爲這個智慧有成就解脫的功德。我們在世間上,讀醫學、科學,這樣的知識沒有解脫煩惱的能力,沒有對治煩惱的能力,所以不能叫妙。那麼當我們這樣觀察,我們就有解脫的功德,有對治煩惱的力量。
好我們再看第二段:彼由獲得身心輕安爲所依止故,即於如所善思惟法內,叁摩地所行影像、觀察、勝解、舍離心相。即於如是叁摩地影像所知義中,能正思擇、最極思擇、周偏尋思、周偏伺察、若忍若樂若慧若見若觀,是名毗缽舍那。
這一段講的比較詳細了,分成四段。先看第一段:彼由獲得身心輕安爲所依止故,這個地方是說,你修觀的基礎是什麼。那麼當我們去觀察諸法實相的時候,不管是觀察真谛、俗谛都必須以身心輕安爲基礎,就是你一定要把你的心,透過修止把它調整成明了跟寂靜的狀態,避免有妄想跟昏沈的情況出現,這個是修觀的前方便。
第二段,正式說明修觀的方法。那麼當我們的心已經明了寂靜以後,應該怎麼做呢?即於如所善思惟法內。那麼善思惟法就是說,你在觀察一件事情,你應該要先學習。善思惟就是你已經透過經論的學習。比如說你要觀無常這個道理,那麼觀無常它有它的方法:你先觀死亡,死亡會到來;第二個,死亡的時間不決定;第叁個,死亡到來的時候,你萬般帶不去。就是說,每一個道理都有它文字的表達方式,這些你都需要學習,不是說你自己在那邊打妄想。就是所有的佛法都是尊重傳承。那麼你一定要把你所要觀察的內涵,透過文字的學習以後,這個時候呢,叁摩地所行影像,那麼你已經如理地學習以後,就在叁摩地的明了寂靜的心中把這個法義的影像現出來。
當然法義的影像是靠文字的基礎,文以載道,說是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這十個文字裏面含有聖道的力量,含有聖道的功德。那麼這個時候你就把文字在寂靜的心中顯出來,它會現出一種法義的影像,或者無常無我、或者善惡業果等等。那麼你就在這個文字的影像當中,做叁件事情:第一個,觀察,深入地觀察。在寂靜的心當中,把這個道理隨順佛陀的文字,隨文去觀察。那麼觀察以後,産生第二個,勝解。噢,原來生命是有軌則的,善業招感安樂的果報,罪業招感痛苦的果報,不是不報,是時候未到。你開始相信我們所造的業,對我們的生命會有影響力。那麼當然你這個勝解是前面的觀察而來的,當然這個勝解就是你透過觀察産生堅定不移的理解。第叁個,舍離心相。我們經過觀察以後,這個時間不能太久,剛開始可能叁分鍾或者五分鍾。那麼這時你觀察你的心就擾動了,這時把所觀境再舍掉,再恢複到無分別住,再加強心中的明了寂靜,等到明了寂靜成功以後再觀察。所以這個觀察、勝解、舍離心相…
《念佛止觀修學法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