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

  前言

  說明研究《唯識學》之目的

  每一個人學佛的因緣有各式各樣的不同,但是目的都是一樣的,那就是「離苦得樂」。除了現生生命,還包括來生的生命,永遠離開苦惱,而得到究竟的安樂。這是每一個修學佛法的人的共同目的。

  佛法把生命分成十個法界,(十個層次),有佛菩薩的萬德莊嚴,有二乘的偏空涅槃,有人、天雜染的可樂果報,也有叁惡道的苦惱的果報,就著一個學佛的人的目標來說,我們以「人」作標准,希望我們的下輩子生命,能夠從「人」而增上到「天」,但是「天」終究還是無常敗壞的,因此還必須從「天」進一步到「界外涅槃」,乃至一直到成就佛道。只有成就佛道,才能究竟的離苦得樂。那麼有什麼方法才能使令我們的生命增上,乃至成就佛道呢?目標是確定了,但是方法呢?方法可就有各式各樣的解釋了!

  「外道」;印度有九十六種外道,其中一種是「邪因緣論」,這個外道主張﹕生命的本質是大梵天或是上帝創造的,對于我們所希望的下輩子的果報,我們自己不能作主,是由大梵天或上帝作主的。因此必須祈求大梵天或上帝的歡心,使祂賜給我們可樂的果報。這種法是「邪因緣論」。其次另有一種「無因緣論」,這種外道認爲一切法都是自然而有的,沒有任何理由的。這種法就是「撥無因果」了。「邪因緣論」和「無因緣論」就是整個外道思想的本質。

  佛陀在《法華經》:上說「諸法無自性,一切從緣起。」十法界果報本身沒有自性,沒有決定性。而沒有決定性就是「畢竟空」。而在「畢竟空」當中,生命又是怎麼出現的呢?「一切從緣起」,這是有因緣的。有因緣的另一層涵義就是生命是可以改造的。假若生命是沒有因緣的,那麼生命就無從改造了。(人,永遠是人,造再大的善業還是人,造再大的惡業也還是人,因爲人是無因緣的。)那麼我們皈依叁寶、修學佛法沒有意義。所以佛陀強調「一切從緣起」。

  生命的本質背後是有因緣的。「有因緣」在佛教思想裏有兩類﹕

  一、小乘思想:因緣就是「業力」。(身、口、意的業力)創造善業因緣使令你生天;創造惡業因緣使令你到叁惡道去——就是「業力」。

  二、大乘思想:因緣就是「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也就是我們「心識」

  的活動。生天是因爲內心裏有很多的善念;到叁惡道去是因爲內心惡念的勢力強大。爲什麼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因爲他內心當中有信、願、持名叁種功德。因此在大乘的角度認爲﹕身、口、意叁業當中,身業和口業只是工具。能夠主導身、口的是「意」,故說「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而這樣子的思想就表示著;我們現在每一個剎那剎那的念頭,都在創造一個生命。一念之善,就可創造未來的可樂果報;一念之惡,就創造未來的不可樂果報。也就是說:生命的本質是由自己的念頭決定的。(這就是大乘佛法的思想)。

  從大乘佛法的思想來看;生命若想真正離苦得樂,應該要改造我們的念頭,所謂「轉識成智」。念頭轉變了,我們的生命就轉變了,而要改變念頭之前,首先一定要先了解「心念的相貌」。先了解它了,才能改變它。在《唯識》的教育中,對于我們心識活動的相貌,講得非常詳細、透徹。什麼是善念,什麼是惡念,都有明確的定義,透過這樣的定義我們才能知道如何斷惡修善?乃至于使令生命得以真正的增上。因此希望生命增上,研究《唯識學》就很重要了。

  透過唯識的教育,來觀察我們的念頭,了解我們的念頭,進一步來修正我們的念頭,使令念頭改變,生命也得以改變。這就是我們修學佛法的目的。

  

  唯識的基礎——大乘百法明門論。

  《大乘百法明門論》,天親菩薩造。(印度祖師)。叁藏法師玄奘翻譯。論文艱深,故蕅益大師再作批注。

  蕅益大師(智旭)有一重要觀念:「性、相是圓融」的。大乘思想都強調「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識」是創造生命的主要因緣。但是天臺宗所講的「心識」是「真如」。所謂「真如受熏」,真如是清淨本然,而受我們的熏習。在唯識的思想則是主張心識是「阿賴耶受熏」。這兩種思想,乍看似乎不一樣,但是蕅祖認爲這二者是可以融通的。我們看蕅祖的批注會發現,蕅祖處處把唯識思想和天臺思想加以融通。

  蕅祖以譬喻說「性相圓融」:畫龍點睛。《唯識學》把龍畫出來,有頭,有身體,表示《唯識學》所诠釋的是行布分明,將整個雜染之相貌、清淨之相貌很明確的把它布局出來,什麼是煩惱?什麼是菩提?很清楚的有一個界限,煩惱裏有貪煩惱、瞋煩惱、癡煩惱等,每一個煩惱都有一個定義,一個相貌,所以說就好像把龍畫出來。

  天臺宗則是「點睛」,龍在沒有點睛之前是沒有神的,眼睛一點就有神了。這是說「彙歸處」。《唯識學》最後的彙歸處還是彙歸到「真如」。從這個「畫龍點睛」,我們可以了解唯識和天臺的關系。

  甲一、論主略史

  本論是天親菩薩所造。先介紹無著菩薩——是天親菩薩之兄。佛滅度之後九百年間,當時之印度佛教有兩個宗派特別興盛,一、小乘的部派佛教。部派佛教中有兩個最興盛的部派,一個是「薩婆多部」,就是「根本說一切有部」,簡稱「有部」。另外一個是「經部」,「有部」注重「論」,「經部」注重「經典」,所以取名「經部」。都屬于小乘部派。「有部」傳承小乘的原始佛教(完全小乘思想)。「經部」有一點大乘思想,介于小乘跟大乘之間。婆薮盤豆菩薩當初就在「有部」出家。

  婆薮盤豆翻成中文是天親,或世親。北印度弗羅沙國國師之子。國師有叁子,國事繁忙之故,叁個兒子全都名叫婆薮盤豆。第一天親至第叁天親年齡相差二十歲,故第一天親負起教育弟弟之責任,初始學習婆羅門教法,首由第叁

  天親先學佛教,後叁兄弟先後都出家學習佛教。 東毘提诃—東勝身洲。

  小乘空義:主要說我空、法有。(生命體這個「我」是不可得,但是一切法都是真實的。「我」不在生死裏流轉了,但是「生死」是真實的。)

  大乘空義:一切法畢竟空。(我空、法空。二空真如。此處主要是指唯識的空義,萬法唯識的道理,一切法都是由心識所變現的。也就是一念心識如果是迷惑顛倒,這一念心識就變現出生死流轉的境界;這一念心如果能夠跟空性相應,就變現出涅槃的境界。所以這個「法」是沒有真實性,都是由你的心所變現的。)

  第一天親自己立名「阿僧伽」,翻成中文「無著」。

  《瑜伽師地論》瑜伽—相應—與涅槃相應。意指此論之教、行、理都相應于涅槃。不管是言教、文字、或它所诠釋之修行方法,或理論等,都是隨順相應于涅槃的——稱之瑜伽。(外道之苦行不是涅槃)。師—修行人。地—依止。一切的修行人都要依止這本論而修行,此論廣泛講到叁乘的修行人之境、行、果。此論相當于佛法修學的廣論,共有一百卷。是唯識宗之正所依。

  《大乘莊嚴經論》大乘莊嚴經論有兩個莊嚴,第一是「菩提心」(願力的莊嚴)。第二是講「六波羅蜜」(行門莊嚴)。此論诠釋這兩種莊嚴。

  《大乘百法名門論》作者天親菩薩。是第二天親,無著菩薩之弟。

  《大毘婆沙論》「根本說一切有部」的主要教義都融通在此論。「毘婆沙」翻譯爲「勝說」。「大」者,廣大。本論有二百卷。佛滅六百年後,迦膩色迦王,善戰,好藝術。皈依佛以後,深自忏悔過去因好戰所造之殺業。依止 尊者(阿羅漢)爲師。作曆史上佛法第四次結集,整理「有部」之思想,成立了《大毘婆沙論》,此論含攝整個原始佛教之教義。

  天親菩薩融合「經部」與「有部」之思想,來解釋《大毘婆沙論》。

  《阿毘達摩俱舍論》阿毘達摩翻爲「對法」。所謂「對法」有二種意義:一、對觀四谛;二、對向涅槃。在「因地」中,這個法門能引導你正確的去觀察四谛。

  于「果地」而言,它能引導你沒有顛倒的,而且正確的趣向于涅槃。這就是「阿毘達摩」。「俱舍」意思是聰明,智慧聰明的論——《俱舍論》。此論集整個部派佛教之大成,把「有部」和「經部」的思想都結合起來,弘傳小乘部派的教義。

  大乘佛法的特色:諸法無自性,一切從緣起。(舌頭哪有罪?一切從心生。色身能造罪也能造善業)。

  印度唯識初祖:彌勒菩薩。二祖:無著菩薩。叁祖:天親菩薩。

  《本地分》,《瑜伽師地論》之第一分,開出有十七地。把凡夫到成佛,從凡夫散亂心的境界,(五識身相應地、意地這種散亂心到有尋有伺地、有尋無伺地、無尋無伺地,乃至到禅定境界,更至聖人境界)整個十法界的境界差別都詳細列出來,最後彙歸到「萬法唯識」。一切的差別相,完全是內心的安立。(因爲你的心識到什麼境界,你所變現的果報就是什麼境界)

  《百法明門論》可稱之爲《本地分》的略說。

  天親菩薩有千部論師之稱(小乘五百部,大乘五百部)。

  著論特色——文簡意赅。

  甲二、解釋題目

  標題是總持一部論整體的要義,因此必須根據傳統把論的題目加以解釋。

  《大乘百法明門論》,標題總共有七個字,前面六個字(大乘百法明門)是「別題」,最後一個字(論)是「通題」。

  解釋「別題」,分「總相」和「別相」。總相是大乘;別相是百法。明。

  「總相」——大乘。乘——車乘。車乘喻有運載的功能。內心能在佛法當中聞、思、修,聽聞,然後如理思惟,法隨法行。(如說修行)。「法」能産生車乘的力量,它能夠把我們這一念雜染的心運載到清淨的心那個境界去。(這個「法」的力量是不共于外道凡夫的)。「大」,簡別它不是小乘。清涼國師說有四大:一、願心大:求無上菩提故。(丈夫自有沖天志,不成佛道誓不休)

  二、修行大:二利成就故。

  叁、時間大:盡未來際故。(不住…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阿彌陀佛第18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