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別業」中有一點「共業」之成分,而「勝義五根」是完全的「別業」,別中之別。一個人的「色身」是由「心識」所攝持,只要我的生命還在就是我的「心識」還在,「識之所在,命之所在」,但是我的時間到了以後,「心識」就離開這個「色身」,又到另外一個法界去得果報,此時(醫學上實驗過,人剛死亡時,重量會減少一點點),有某方面的物質消失掉了,但是我們知道,人死亡時就是心識離開,但是心識是沒有重量的,那麼我們知道是「勝義五根」離開了。眼睛還在,鼻子也還,在這還在的是「浮塵五根」,因爲「浮塵五根」它有衆生的共業,死的人他自己的部分抽走了,但是別人的共業還在,因爲「浮塵五根」是「別
業」中有某部分的「共業」;而「勝義五根」是完全的「別業」,它是個人的自受用,由自己的業力所攝持的。
就此第八識所變依正二報之相,眼識緣之即名爲色。
例:我們眼睛看到一個蓮花燈,是紅色的。這個蓮花燈是怎麼來的呢?有兩個次第:第一次第是「第八識所變現之依正二報」,就是以過去的業力先把蓮花燈給變現出來。第二次第:眼識(不能是敗壞的)依止眼根去攀緣蓮花燈,取到你個人的蓮花燈的相貌,這個叫作「色塵」。
此色即是眼識相分,乃托第八識之相分以爲本質,自于識上變相而緣,喻如鏡中之影。未嘗親緣本質色也。
「色」,顔色。顔色是眼識的相分,(識有「見分」﹙能緣﹚,「相分」﹙所緣﹚)此眼識之相分是托第八識之相分以爲本質。第八識就是業力(業識),由于過去的業力先把境界給變現出來,就是各式各樣青黃赤白的顔色給變現出來,這個叫作「本質相分」。然後每一個人去接觸「本質相分」的時候,每一個人都只能取到各人的「相分」,自于識上變相而緣,自己在自己的眼識上變相而緣,這個叫「影像相分」。未嘗親緣本質色也。所以我們沒有一個人親嘗本質色也。(本段較深,以下請看附表叁)
◎附表叁——「識變理論」(一切萬法,唯獨是我們的心識所變現。)一切法無我,既然無我、無我所,又怎麼會有呢?是由「識變」而有。
〈一〉釋名述義:
識變;識,指的是八識心王。八識心王它在變現萬法的時候有兩個階段,第一個是由第八識所變現,然後前六識去攀緣時它又變現一次,是兩重變現。(先看第一個)
第八識變似,第八識先把六根、六塵、六識給變現出來。第八阿賴耶識是什麼樣的相貌呢?「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生命是無始來就有了,每一期的生命都造了很多的業(「業」就是「界」,種子之意。)造過之後的業種子都被第八識保存下來了,而一期生命的依、正
二報也都是第八識所變現的,(第八識是:攝藏種子,變現果報。)因爲第八識有這樣的功能,所以就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才能夠建立因果法則,有六趣的雜染因果,也有出世道涅槃的因果。故知:沒有第八識,世間的生命就不能相續。第八識裏邊有很多的業種子,但是我們臨命終時起什麼樣的念頭就很重要了,起了善念就滋潤善種子,起了惡念就滋潤惡種子,使令它去得果報,此時就變現十八界了(六根、六塵、六識),可能是「人」的六根、六塵、六識,也可能是「狗」的六根、六塵、六識,也有可能是「天人」那莊嚴的六根、六塵、六識。總之,一個生命體就是有十八界。
前六識這個「識」是屬于心法。根、塵才是屬于色法。前六識主要的是第六意識,第六意識挾帶前五識來造業,但是第六意識要明了造業的時候,它有一個所依,所依就是「根」;六根。依止六根去六塵的境界裏了別,就得一個所緣的六塵,但是這個「六塵」,剛開始第八識所變現的六塵叫「本質相分」,這是衆生的共業所變現出來的。(例如:佛桌上這個蓮花燈,它是大家的共業把它變現出來的。)而這個共業所變現出來的蓮花燈,這個我們不能受用,我們受用的是它的「影像相分」,就是我們的眼睛去取蓮花燈時,我們自己又取到我們自己的影像。(你得到你自己業力所變現的叫作「影像相分」。)舉例:一尊萬德莊嚴的佛像座在佛堂上,每一個人都拿一面鏡子去照,你的鏡子黑黑的,佛像映在你的影像裏面也是又醜又髒,這是你的鏡子有問題,「本質」境沒有問題。每個人的鏡子喻如「影像相分」,佛像喻如「本質相分」。
「本質相分」是衆生共業把它變現出來,爲什麼每一個人看到的都不一樣呢?
那是各人的「眼識」所得到的自己的「影像相分」。《維摩诘經》佛國品:「譬如諸天,共寶器食;隨其福德,飯色有異。」欲界天人同桌吃飯,有十幾道菜,隨各人的福報,雖受用同一種飯菜,但是各人所感受到的卻都不一樣。
自變自緣:換句話說;境界的本質是我們的第八識自己變現,然後前六轉識自己攀緣,故說「萬法唯識」。
※從唯識學的觀點,我們可以了解,這世間上的一切,其實都是自己內心的
活動,自己把它變現出來,再自己去攀緣,一切都跟別人沒有關系。以自己
的業力把它變現出來,再自己去攀緣它,這就叫「自變自緣」。
再看左圖:識、根、塵,喻如「束蘆」。識、根、塵,主要以「識」爲主,因爲「識」是了別,但是識要了別要依止「根」,有一個所依(根),和一個所緣的(六塵),也就是:第八識把根塵變現出來以後,前六識依止六根攀緣六塵有各式各樣的不同,由此構成每個人的生命現象的不同;福報大的人他的識、根、塵什麼都好,福報差的人就什麼都差,不管是好、是壞,都似「束蘆」,就像蘆葦,裏面是空的(本性是空),完全是一種因緣業力的顯現而已,它沒有一個真實不變的自體。由此可知根、塵、識十八界是自性空,完全由因緣來決定。
〈二〉種類差別:「影像相分」是我們個人所取到的境界,「影像相分」我們將之分爲兩類:因緣變、分別變兩種。
一、因緣變:謂隨因緣勢力故變。即五八識隨增上異熟因即先業爲緣,名言實種爲因之勢力故變現境相,此境不借能緣之分別力,唯從自種因緣任運而生,有色心之實體實用,即性境攝。
《成唯識論》:「因緣變」就是隨著我們善惡業力的因緣而變現的。即:前五識與第八識(前五識及第八識它們本身沒什麼多大的分別,都是「自性分別」而已。)隨著增上異熟因,增上即強大的勢力,(我們造了很多的業,其中有一個業是最強大的。)異熟因是過去的業力,作爲助緣,亦即得果報之助緣。思想的名言是主因,名言和業力的和合把境界給變現出來。
一個人得果報不管是在叁界內或在聖道上,得果報的因素有兩個:一是「業力」:資糧要夠。比如你想生天,但是業力不夠還是不行。二是「願力」:心中的願力,就是「名言」,你的思想造了很多善業,下輩子發願不生天,要去做人,這樣也可以。
※修學佛法有聖道門、淨土門,在聖道門的角度,一個菩薩行、願都很重要的,願力、菩提心、六波羅蜜的資糧,都是非常重要的。在淨土門的角度;
我們看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上之批注,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一個消息,淨土法門是一個特別的法門,蕅祖言:若信願堅固,臨終十念一念,決定往生。
若無信願,饒你念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銅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修淨業者,不可不知。因爲淨土法門是他力門、果地教,強調的是感應道交。意思是,在佛號中所積集的資糧,這個東西還不是很重大的關鍵,沒有信願的心,你念這句佛號,對阿彌陀佛沒有皈依的量,沒有真實的信心,沒有通身靠倒,叁心兩意,一下念佛,一下又修其它的,對本尊彌陀沒有完全的皈依,也沒有往生的願力,內心當中還是有一個希望,想要叁界裏得可樂果報。此時即便你把佛號念到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銅牆鐵壁相似,那還是不能感應道交,因爲你沒有信願。又,一個信願具足之人,臨終十念乃至一念,但是信願堅固,「能念所念性空寂」,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故說這是一個不可思議法門。
佛陀的功德力存在法界,要跟佛陀功德力接觸,那麼你就必須不斷的串習對彌陀的皈依,與往生的願力。因此站在往生淨土來說,「先業因緣」的力量就比較薄弱了,「名言實種」的力量反而比較重要,也就是你現在的思想、願力是最重要的。故知;不管是在叁界或界外得果報有兩大因素:一、業力(先業爲緣)。二、願力(名言實種)。這個就是因緣變。
總結:這種境界的出現完全沒有摻雜我們的分別心。(亦即:過去的業力是怎麼樣,就出現怎麼樣。)此時分別心尚未生起,是我們自己善惡的種子,加上我們過去的業力,顯現出來有色心的實體實用,它屬于「性境」所收攝,稱之爲「因緣變」。
※我們的六識,依止六根,攀緣六塵,第一念(第一剎那)的時候,這個時候叫因緣變。此時我們所受用的果報,完完全全是過去的業力,是個人的業力。但是第二念以後就不是了,就跟個人的分別心有關,這時這個境界又會有變化了。(以下講分別變)二、分別變:謂隨分別勢力故變。即六七識隨自計度分別之勢力故,變現境相。承前面所說,第一念完全是個人過去的業力所變現的,尚未摻雜自己的分別心。但是到了第二念以後,是隨著第六識跟
第七意識的分別,勢力會改變了。即:六七識隨自計度分別(有個人的計度分別),此時變現境相,這個時候是由于我們現在的生命所變現,(不完全是過去的業力了),這當中有兩類:
一、偏隨能緣之分別力,既無能生種子,亦無所托本質即獨影境。
「獨影境」之意思;這個境界的出現,完全沒有依托「本質」,沒有過去的業力所變現的東西。舉例:我在此打坐,我思惟念死無常,在叁界中得果報,有生命的開始,就有死亡的到來,死亡並不決定什麼時候到來,死亡來的時候「萬般帶不去,只有業隨身」,…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