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别业」中有一点「共业」之成分,而「胜义五根」是完全的「别业」,别中之别。一个人的「色身」是由「心识」所摄持,只要我的生命还在就是我的「心识」还在,「识之所在,命之所在」,但是我的时间到了以后,「心识」就离开这个「色身」,又到另外一个法界去得果报,此时(医学上实验过,人刚死亡时,重量会减少一点点),有某方面的物质消失掉了,但是我们知道,人死亡时就是心识离开,但是心识是没有重量的,那么我们知道是「胜义五根」离开了。眼睛还在,鼻子也还,在这还在的是「浮尘五根」,因为「浮尘五根」它有众生的共业,死的人他自己的部分抽走了,但是别人的共业还在,因为「浮尘五根」是「别
业」中有某部分的「共业」;而「胜义五根」是完全的「别业」,它是个人的自受用,由自己的业力所摄持的。
就此第八识所变依正二报之相,眼识缘之即名为色。
例:我们眼睛看到一个莲花灯,是红色的。这个莲花灯是怎么来的呢?有两个次第:第一次第是「第八识所变现之依正二报」,就是以过去的业力先把莲花灯给变现出来。第二次第:眼识(不能是败坏的)依止眼根去攀缘莲花灯,取到你个人的莲花灯的相貌,这个叫作「色尘」。
此色即是眼识相分,乃托第八识之相分以为本质,自于识上变相而缘,喻如镜中之影。未尝亲缘本质色也。
「色」,颜色。颜色是眼识的相分,(识有「见分」﹙能缘﹚,「相分」﹙所缘﹚)此眼识之相分是托第八识之相分以为本质。第八识就是业力(业识),由于过去的业力先把境界给变现出来,就是各式各样青黄赤白的颜色给变现出来,这个叫作「本质相分」。然后每一个人去接触「本质相分」的时候,每一个人都只能取到各人的「相分」,自于识上变相而缘,自己在自己的眼识上变相而缘,这个叫「影像相分」。未尝亲缘本质色也。所以我们没有一个人亲尝本质色也。(本段较深,以下请看附表三)
◎附表三——「识变理论」(一切万法,唯独是我们的心识所变现。)一切法无我,既然无我、无我所,又怎么会有呢?是由「识变」而有。
〈一〉释名述义:
识变;识,指的是八识心王。八识心王它在变现万法的时候有两个阶段,第一个是由第八识所变现,然后前六识去攀缘时它又变现一次,是两重变现。(先看第一个)
第八识变似,第八识先把六根、六尘、六识给变现出来。第八阿赖耶识是什么样的相貌呢?「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生命是无始来就有了,每一期的生命都造了很多的业(「业」就是「界」,种子之意。)造过之后的业种子都被第八识保存下来了,而一期生命的依、正
二报也都是第八识所变现的,(第八识是:摄藏种子,变现果报。)因为第八识有这样的功能,所以就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才能够建立因果法则,有六趣的杂染因果,也有出世道涅槃的因果。故知:没有第八识,世间的生命就不能相续。第八识里边有很多的业种子,但是我们临命终时起什么样的念头就很重要了,起了善念就滋润善种子,起了恶念就滋润恶种子,使令它去得果报,此时就变现十八界了(六根、六尘、六识),可能是「人」的六根、六尘、六识,也可能是「狗」的六根、六尘、六识,也有可能是「天人」那庄严的六根、六尘、六识。总之,一个生命体就是有十八界。
前六识这个「识」是属于心法。根、尘才是属于色法。前六识主要的是第六意识,第六意识挟带前五识来造业,但是第六意识要明了造业的时候,它有一个所依,所依就是「根」;六根。依止六根去六尘的境界里了别,就得一个所缘的六尘,但是这个「六尘」,刚开始第八识所变现的六尘叫「本质相分」,这是众生的共业所变现出来的。(例如:佛桌上这个莲花灯,它是大家的共业把它变现出来的。)而这个共业所变现出来的莲花灯,这个我们不能受用,我们受用的是它的「影像相分」,就是我们的眼睛去取莲花灯时,我们自己又取到我们自己的影像。(你得到你自己业力所变现的叫作「影像相分」。)举例:一尊万德庄严的佛像座在佛堂上,每一个人都拿一面镜子去照,你的镜子黑黑的,佛像映在你的影像里面也是又丑又脏,这是你的镜子有问题,「本质」境没有问题。每个人的镜子喻如「影像相分」,佛像喻如「本质相分」。
「本质相分」是众生共业把它变现出来,为什么每一个人看到的都不一样呢?
那是各人的「眼识」所得到的自己的「影像相分」。《维摩诘经》佛国品:「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欲界天人同桌吃饭,有十几道菜,随各人的福报,虽受用同一种饭菜,但是各人所感受到的却都不一样。
自变自缘:换句话说;境界的本质是我们的第八识自己变现,然后前六转识自己攀缘,故说「万法唯识」。
※从唯识学的观点,我们可以了解,这世间上的一切,其实都是自己内心的
活动,自己把它变现出来,再自己去攀缘,一切都跟别人没有关系。以自己
的业力把它变现出来,再自己去攀缘它,这就叫「自变自缘」。
再看左图:识、根、尘,喻如「束芦」。识、根、尘,主要以「识」为主,因为「识」是了别,但是识要了别要依止「根」,有一个所依(根),和一个所缘的(六尘),也就是:第八识把根尘变现出来以后,前六识依止六根攀缘六尘有各式各样的不同,由此构成每个人的生命现象的不同;福报大的人他的识、根、尘什么都好,福报差的人就什么都差,不管是好、是坏,都似「束芦」,就像芦苇,里面是空的(本性是空),完全是一种因缘业力的显现而已,它没有一个真实不变的自体。由此可知根、尘、识十八界是自性空,完全由因缘来决定。
〈二〉种类差别:「影像相分」是我们个人所取到的境界,「影像相分」我们将之分为两类:因缘变、分别变两种。
一、因缘变:谓随因缘势力故变。即五八识随增上异熟因即先业为缘,名言实种为因之势力故变现境相,此境不借能缘之分别力,唯从自种因缘任运而生,有色心之实体实用,即性境摄。
《成唯识论》:「因缘变」就是随着我们善恶业力的因缘而变现的。即:前五识与第八识(前五识及第八识它们本身没什么多大的分别,都是「自性分别」而已。)随着增上异熟因,增上即强大的势力,(我们造了很多的业,其中有一个业是最强大的。)异熟因是过去的业力,作为助缘,亦即得果报之助缘。思想的名言是主因,名言和业力的和合把境界给变现出来。
一个人得果报不管是在三界内或在圣道上,得果报的因素有两个:一是「业力」:资粮要够。比如你想生天,但是业力不够还是不行。二是「愿力」:心中的愿力,就是「名言」,你的思想造了很多善业,下辈子发愿不生天,要去做人,这样也可以。
※修学佛法有圣道门、净土门,在圣道门的角度,一个菩萨行、愿都很重要的,愿力、菩提心、六波罗蜜的资粮,都是非常重要的。在净土门的角度;
我们看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上之批注,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一个消息,净土法门是一个特别的法门,蕅祖言: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决定往生。
若无信愿,饶你念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修净业者,不可不知。因为净土法门是他力门、果地教,强调的是感应道交。意思是,在佛号中所积集的资粮,这个东西还不是很重大的关键,没有信愿的心,你念这句佛号,对阿弥陀佛没有皈依的量,没有真实的信心,没有通身靠倒,三心两意,一下念佛,一下又修其它的,对本尊弥陀没有完全的皈依,也没有往生的愿力,内心当中还是有一个希望,想要三界里得可乐果报。此时即便你把佛号念到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那还是不能感应道交,因为你没有信愿。又,一个信愿具足之人,临终十念乃至一念,但是信愿坚固,「能念所念性空寂」,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故说这是一个不可思议法门。
佛陀的功德力存在法界,要跟佛陀功德力接触,那么你就必须不断的串习对弥陀的皈依,与往生的愿力。因此站在往生净土来说,「先业因缘」的力量就比较薄弱了,「名言实种」的力量反而比较重要,也就是你现在的思想、愿力是最重要的。故知;不管是在三界或界外得果报有两大因素:一、业力(先业为缘)。二、愿力(名言实种)。这个就是因缘变。
总结:这种境界的出现完全没有掺杂我们的分别心。(亦即:过去的业力是怎么样,就出现怎么样。)此时分别心尚未生起,是我们自己善恶的种子,加上我们过去的业力,显现出来有色心的实体实用,它属于「性境」所收摄,称之为「因缘变」。
※我们的六识,依止六根,攀缘六尘,第一念(第一剎那)的时候,这个时候叫因缘变。此时我们所受用的果报,完完全全是过去的业力,是个人的业力。但是第二念以后就不是了,就跟个人的分别心有关,这时这个境界又会有变化了。(以下讲分别变)二、分别变:谓随分别势力故变。即六七识随自计度分别之势力故,变现境相。承前面所说,第一念完全是个人过去的业力所变现的,尚未掺杂自己的分别心。但是到了第二念以后,是随着第六识跟
第七意识的分别,势力会改变了。即:六七识随自计度分别(有个人的计度分别),此时变现境相,这个时候是由于我们现在的生命所变现,(不完全是过去的业力了),这当中有两类:
一、偏随能缘之分别力,既无能生种子,亦无所托本质即独影境。
「独影境」之意思;这个境界的出现,完全没有依托「本质」,没有过去的业力所变现的东西。举例:我在此打坐,我思惟念死无常,在三界中得果报,有生命的开始,就有死亡的到来,死亡并不决定什么时候到来,死亡来的时候「万般带不去,只有业随身」,…
《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