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P22

  ..续本文上一页当你在思惟这些时,这件事情根本没有出现,没有「本质」让你依托,完全是依止第六意识的独头意识,去观察这个事情。而这个事情对你来说是如此的真实,就好像你真正发生过一样,这就叫「独影境」。(完全是第六意识创造出来的,没有依托本质)。

  二、带本质亦有能生种子,然借能缘之分别力故,不称境之自相,无色心之实用,即带质境。

  「带质境」:它有挟带物质的本质,但是这个物质的本质当然是过去的业力所变现,也借个人的分别心(可能把境界变得很好,也可能不好),所以已经不称合境的自相,也没有色心的实用,这就是「带质境」。

  ※「带质境」不似「独影境」的完全不依托本质,「带质境」有依托本质,并且加上个人的分别。

  ※唯识学非常强调「分别变」,因为每一个人第六意识的活动势力是很强大的。我们在一天当中,多数时候是在「分别变」,会把境界变化,已经不完全是业力了,有个人的名言成分在里面。

  第八识完全是业力,但是第六意识又会变化一次,而这个第六意识才是厉害,你的「名言」。你是厚道的「名言」;还是刻薄的「名言」,都会使令你感受到「境界」的不一样。

  佛法所讲生命的增上,不是要我们去改变环境,(环境是过去的业力所创造),我们只能随缘尽分。但是可以改变我们的名言,而改变名言以佛陀之意思,刚开始从假入空,先把我们的名言完全去掉,慢慢的内心当中跟空性的无我、

  无我所相应了以后,再从空性里面生出另外一个名言,这个名言就都是好的名言了。遗教经上说: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刚开始不要相信自己的名言,而佛法又有更究竟之义;所谓「因缘所说法,我说即是空」,把名言完全去掉不要,大死过后你再大活过来,此时的名言完全不站在自我的角度,是一种「大悲心」的活动,那是完全是好的名言。「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即是此意。(以下回到讲义p.29)

  此色即是眼识相分,乃托第八识之相分以为本质,自于识上变相而缘,喻如镜中之影。未尝亲缘本质色也。

  「色尘」的出现;在我们的眼识所出现的相分这个色尘,是眼识的相分。首先它是托第八识的相分以为本质,(这是由业力所变现的),亦即「本质境」。其次再于第六识的分别又变一次,(当然它会剎那剎那变化),第六意识与惭愧心相应,这时你所见的色法,你所安立的名言,都是好的;当我们的第六意识下一剎那是跟无惭无愧相应时,这时不好的名言,所看到的东西都是不好的。也就是:「影像相分」自于识上变相而缘,没有一个人去亲缘到本质色。故知;「色法」它是由过去的业力的本质再加上现前的分别心,两个的和合所产生出来的。

  其它声、香、味、触都是一样,以下念过一次:

  依正二报动则有声,耳识缘之,自变声相。

  依正二报两者一接触,世间上之事,两个一接触都会有声音,这是过去的业力(本质相分),但是每一个人所听到的声音都各不一样,(依各人的耳识),福报大之人听到的都是好声音,反之相反。

  依正二报具香臭气,鼻识缘之,自变香相。

  依正二报本来就具足有香气、臭气,个人的鼻识去攀缘,也是依过去业力之善、恶而有所不同。(前面讲本质,后面讲影像。)依正二报具甜淡等六味,舌识缘之,自变味相。

  依正二报本来就具足甜淡等六种味道(本质境),但是每一个人的舌识去攀缘以后,各产生个人舌头里面的相分(影像相分)。

  依正二报具冷暖坚润等触,身识缘之,自变触相。

  冷暖坚润是本质境,每一个人的身识去攀缘,再变出各人的影相境。

  由此可知,这世间上的一切,都是各人的业力所变现,各人的分别心的问题。

  以下说「法尘」,法尘比较复杂,法尘是第六意识所攀缘的。

  五尘落谢影子,并及表无表色,定果色等,惟是意识所缘相分,名法处所摄色。盖法处所摄色有二:

  「法处所摄色」大致上分成两类:一、五尘落谢影子。「法尘」它是第六意识所得到的境界,一种情况是:它(第六意识)跟前五识一起活动,亦即「五俱意识」。眼睛得到的色尘、耳朵听到的声音,然后把这些讯息传给第六意识,这叫「五尘落谢影子」,前五识取到的尘境,把这个尘境传送给第六意识,让第六意识去分别。这是第一种情况,叫「五俱意识」。

  第二种情况叫「独头意识」,第六意识不必假藉前五识,第六意识在止观当中,它能够创造出自己的境界。「独头意识」所创造的法尘有五个:极迥色、极略色、受所引色、定果色、遍计所执色。

  极迥色:修止、观用的。我们看到的世间是有很多的颜色,青、黄、赤、白,你把它放到很远的地方,这个颜色就消失掉了(看不到颜色了,它的颜色和虚空一样了),这是小乘修空观这么修的,颜色是无自性的,随着远近而有差别,可见得它是没有独立的体性。假若它有独立体性,不应该因为远近而有变化,这叫「极迥色」。

  极略色:再好的东西你将之切割,切割到最后连形状也消失掉了。我们贪染物质一是颜色,一是形状,对治形状的贪染就是「极略」,把它分析,一直切割下去,这个形状的东西,到最后就失去它的形状了。可见得「形状」也没有自性。(此极迥色、极略色都是属于假想观,不是有东西现前来。)

  无表色:又称受所引色。「表色」是能够表显的,例:行、住、坐、卧等,有

  动作的叫「表色」。而「无表色」是不能表显的,就是「戒体」。受戒之人在三宝的境界,面对佛法僧三宝,攀缘十法界的有情、无情,对三宝宣誓,我某某,自今以后,尽形寿誓断一切恶,无恶不断。势修一切善,无善不修。

  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而不度。这样发了愿以后,有一个愿力的种子就存在了,此时就会有一股力量来推动第六意识,使令你第六意识要造恶时,马上有一种「防非止恶」的功能出现,这就是「受所引色」(无表色)它是一个色法,但是这个色法的第六意识的所缘境,它能摄持第六意识往清净的方向走去,此即无表色(受所引色)。

  ※我们的所缘境对「心」都有影响。境界是「心」所变现的,但是境界会牵引「心」。「无表色」这个戒体的色法,它能够摄持第六意识防非止恶。

  定果色:又称定自在所生色。这是在禅定的时候,会发现很多的事情。「定果色」有二:一、八地之前只能自受用。(在禅定中看到很多事情,但是你只可以自己看,不能把你所知道的事情给别人看。)二、八地以上的「定自在所生色」能够他受用。

  自受用的定果色必须在禅定中才能现前。

  他受用的定果色,佛菩萨的定果色,你若放逸,佛菩萨能够现出地狱的色法给你看,也能现天人的色法给你看。

  《维摩诘经》上说: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皆谓世尊同其语,斯则神力不共法。佛陀能够以祂的「定自在所生色」,一音演说法,在同一座法上,小乘人听到小乘法,大乘人听到大乘法,随众生根性各得其解,佛有如此微妙不可思议之「定自在所生色」。

  遍计所执色:简单讲「打妄想」就是了!回忆过往,想象未来。事情都没有现前,完全是第六意识的「独头意识」。称之「遍计所执色」。

  以上都是「法处所摄色」有两种:一是「五俱意识」;一是「独头意识」。

  盖法处所摄色有二:

  一者、心法:即五十一心所是也。

  二者、色法:即意识所变相分是也。

  然五十一个心所亦各自变相分,其所变相,随于心王摄入六尘。

  法处所摄色分两类:一是:心法。心法就是五十一个心所,五十一个心所也是第六意识所缘。第六意识的「心王」是无记,如果它跟烦恼的心所相应,第六意识也能够感到一种烦燥扰动;如果第六意识是跟善心所相应,那么第

  六意识会感到寂静安乐。由此可见,心所的相貌第六意识能够攀缘,它能感觉到心所的相貌。这就是第六意识,第六意识是很奇特的,前五识是不能攀缘心法的,但第六意识它能攀缘心法,就是五十一个心所。

  二者、色法:即意识所变相分。这是前面所讲过的,包括五尘落谢影子,以及独头意识里的极迥色、极略色、受所引色、定自在所生色、遍计所执色等,这些都是属于意识所变现的相分。

  然五十一个心所亦各自变相分,其所变相,随于心王摄入六尘。前面主要是讲心王,但是心王带动心所,其实每一个心所也各自变了相分,因为心所的势力比较薄弱,所以它的相分摄入心王当中,因为以心王为主。

  故除此十一色法,更无他色可得,则知色惟心王心所二者所现之影明矣!

  除了这十一个色法以外(内五根、外六尘),这个世间上就没有其它的色法了,而这十一个色法,是八识的心王跟它的心所所变现的影像,故说「万法唯识」,一切法是第八识所变现,前六意识去分别,然后让我们受用的。

  

  己四、心不相应行法

  第四、心不相应行法,略有二十四种。

  在一切法的差别相当中,本论归纳为五个部分,所谓「五位百位」,这里是第四位:心不相应行法。简略而言共有二十四种心不相应行法。

  相应者——和顺之义。

  什么是「相应」?佛法讲「相应」,有两个条件:和与顺。

  和,和合,两个法要和合在一起,不能分开。

  顺,随顺,不但要在一起,彼此间还必须相随顺。

  今得及命根等二十四种:

  非能缘故——不与心及心所相应。

  非质碍故——不与色法相应。

  有生灭故——不与无为法相应。

  为什么把「得」、「命根」等这二十四个法安立为「不相应行法」呢?这之中

  有三个理由:

  一、非能缘故,这以下的二十四个法,它没有缘虑的功能,没有「明了性」。要有「明了性」才能够造业,所谓「万法唯识」者,造业一定要有「心识」。(举苹果之例)。而这二十…

《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阿弥陀佛第18愿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