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P20

  ..续本文上一页所要跑到善的心所活动,或是跑到恶的心所活动,「思」心所是不能决定的,必须由「作意」心所来决定。假设「寻求」是跟「不如理作意」相应,由「不如理作意」而接着不如理的触、受、想、思,这个时候就是你的身心「不安住」;如果「寻求」是跟「如理作意」相应,那就表示身心「安住」(寂静的身心)。

  《瑜伽师地论》说「不安住」的「寻求」和「伺察」有五种情况:

  一、「欲」的寻、伺:我们在打坐时,有时候会起「欲」的寻、伺,本来念佛念得好好的,突然念头跑掉了,跑到五欲的境界里思惟观察,观察思惟,这时身心就不安住了。(贪烦恼一生起来,内心就燥动了。)

  二、「恚」的寻、伺:本来打坐打得好好的,身心安住,但是一想到那个人实在对不起我,我对他这么好,他竟然这样对我,想到不如意的人、事,瞋心发动出来了,这就是「恚」寻伺,在一种瞋恚的境界里思惟观察。

  三、「亲属」寻伺:发了菩提心、忏除罪障、积聚资粮,不管出家或在家,都愿意好好修学圣道,但是想到上有高堂,还有兄弟姊妹们,我应该跟他们在一起啊!这就是「亲属」寻伺。(这也是不如理作意。)

  四、「国土」寻伺:分别道场的好坏。本来应该修四念处的,现在却修分别国土的好坏。

  五、「不死」寻伺:我还年轻啊!能力也具足,现在不应该修学圣道,我现在应该去世间好好的发展一番,等我年纪大了再来修学圣道。认为死亡还离我很久,称之「不死」寻伺。

  以上五种寻伺是一般初学者容易发生的不如理作意相应的寻伺会发动,使令身心不安住。

  《瑜伽师地论》非常重视「寻、伺」这两个心所,特地安立了一大科来解释

  「寻」跟「伺」。本地分共有十七地,其中有三地用来解释「寻、伺」。(有寻有伺地、有寻无伺地、无寻无伺地。)一个人无明的生起或智慧的生起,都是靠「寻、伺」而来的。

  以上所说是不如理作意的寻、伺;下面解释如理作意的寻、伺:

  一、思惟「业果」寻伺:打坐时思惟观察业果的法则。

  二、思惟「空性」寻伺:「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思惟空性的寻伺。「业果」的寻伺是以「我」来发动;但是「空性」的思惟把那个「我」给消灭掉了;无我、无我所,这时的内心是跟平等的法性相应的。

  神秀偈:「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六组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从此二偈,可以

  感受二人之内心活动状态有浅有深,这两人之寻伺活动范围有浅深。

  神秀师:有一个「我」能够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从现在开始,「我」要断除恶法,修习一切善法,莫使尘埃从身口意出生,总还是有「我」。刚出家的人也许还没有什么感觉,但是慢慢的出家久一点了,对整个众生、整个佛法有一点使命感,要承当一点责任时,跟人群的接触会比较开阔,这时你会发觉,如果单单只是断恶修善事不够的,因为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会有一种对立的感觉,我们很容易都站在一种「自我」的角度来看事情,此时就会有很多障碍出现,不过我们如果进一步学习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种内心状态是无我、无我所的,那么你不是站在「自我」的角度看事情,而是以因缘来对应,世间事各有因缘,观察因缘时以无我、无我所来观察,是一种平等法性相应的状态,这种境界是调柔的,而内心是善恶因果清楚分明,不加上个人思想的境地。因此我们从偈颂当中,可以观察出两人寻伺境界的差别。

  并用思及慧之各一分为体。

  寻、伺两心所都是由「思」及「慧」各一分作为体性。

  思正慧助,不深推度——名之为寻。

  慧正思助,能深推度——名之为伺。

  「寻」,它的多分是「思」,「慧」是少分,因为刚与「意言境」接触时,这时的多分还是属于「思」,就是:内心中假藉如理作意,想在佛法的名言里面造作,一种造作的意志(心愿),但是此时(寻时)真正抉择观察的成分少,尚不深入,故此时是安立为「寻」。

  慢慢的你在这个名言观察久了,此时「思」慢慢就淡了,代之而起的,「慧」的成分多了,所以说能深推度,名之为伺。此二者之差别就是如此,但是「体」都是「思」和「慧」。

  修「止」的时候,是不能有寻、伺的,因为修「止」对根本所缘必须是「无分别住」。(例:一句弥陀念诵听,此时对佛号只有一种皈依的心,对佛号是不能分别的,因为一分别就不能达到一心不乱了。)但是修「观」时正是寻

  伺,修「观」就是寻伺。在佛法的名言中寻伺,如果老是「无分别住」,怎么能生起智慧呢?

  从因果的观念去思惟,如果都只是让内心寂静住,怎么会生起智慧呢?内心那无量无边的颠倒,只是被「止」压住而已。修「观」耗神,但还是得修,因为没有「正忆念」是不能对治颠倒的。

  寻伺若与不如理作意相应,是一切罪业的根源。

  寻伺若与如理作意相应,能够成就佛法的甚深智慧。

  问答:

  推度——思惟观察之意。

  「万法唯识」,生命的本质是由我们的业力作决定,而业力也是我们的内心所变现的,因此也可以说:生命的本质是你内心的念头。看看我们自己的念头,就可以知道下一辈子会到哪里去,根本不用找人算命。每天的起心动念,拿五十一个心所去对照对照,就很清楚了。

  佛法的态度是;先找一个根本法宝,把心带回家。你不必用自己的力量去抗拒烦恼,你可以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找一个法宝,不管是佛号、空性(名言真理),在寂静处把法宝的力量加强起来,靠着「止」(念)跟「观」(慧),由念入心,由慧观察,把心中的法宝这个家盖起来,盖得很坚固,等你烦恼一活动,就把法宝现出来,转念念佛,刚开始须要勉强,不能念要它念,不能转要它转,转它之前,要能思惟烦恼的过患,(对贼的过患、相貌要很清楚),依止对佛法的信心、惭愧心,强迫自己从五欲境界回头,回到佛号的家里。

  己三、色法 略有十一种:一、眼。二、耳。三、鼻。四、舌。五、身。六、色。七、声。八、香。九、味。十、触。十一、法处所摄色。

  前面已讲过的心法(心王)跟心所法,都是有「了别性」,它能够明了分别外在的境界。

  「色法」,它没有明了性。即使是色界、无色界这种清净光明的四大,再怎么精妙的色法,还是没有明了性。

  「色法」在唯识学的定义叫作:质碍。有质量,占有一定的空间。宇宙人生共有十一个色法。

  解:心心所,所变相分,皆名为色。

  「色法」是心王带动心所的时候所变现出来的「相分」。唯识思想说「识」有四分:自证分、证自证分、见分。此三分都是「能变现」,属于「能」的部分;「相分」是「所变现」的境界。「所变现」的相分都属于「色法」,也就是「识」所变现的。意思是:一切的色法;山河大地、内五根、外五尘,它性质不是从它那边自己生起来的,是从我的内心所变现出来的。如果我的内心改变了,外在的色法也改变了。

  今且约内五根,外六尘,故但略有十一种也。

  色法很多,现在暂且将它分成两部分;第一是:内五根。内指的是我们的色身,眼、耳、鼻、舌、身五根,是属于「正报」的色身;第二是:外六尘。外指的是依报,外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五根」与「六尘」这两个色法是有一点不一样的,《成唯识论》上说:「色法」都是第八识所执持,但此执持,我们对于「正报」五根的执持,跟外在六尘执持有不同,第八识对外在六尘执持叫作「执持」;而对内五根叫「执受」。

  「执受」——领纳以为自体。它有领纳的功能,(比如:你拿棒子打石头,你不觉得痛,因为第八识是「执持」它。但是,如果棒子是打自己的手,你会觉得痛,第八识对内五根是「执受」。)同样是第八识,但是对于色法的外六尘是「执持」;内五根是「执受」。也是「正报」、「依报」的不同。

  (以上将「色法」的由来和种类作略解,是总标。)眼耳鼻舌身五根,皆第八识相分,而各有二:

  内五根的相貌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根」的意思就是「依托」。前五识必须依托五根才能够生起「了别」的作用。五根本身虽无「了别」之作用,但是它为「识」之所依托。(五根有二:)

  一者、胜义五根:即八识上色之功能,以能发识,比知是有,非他人所能见知。

  「胜义五根」是第八识的一种色法的功能,「胜义五根」是一种比较微细的四大。它类似我们所讲的「神经系统」,不是我们表面上所看到的眼球、耳朵或鼻子、舌头等,是一种微细的四大,非肉眼所能见到,那么怎么知道有这个「胜义五根」呢?因为它能引发五识,因此我们从「比量」上得知有它存在,不是别人所能够知、所能够见。(现代也许藉助精密显微镜可见)。但是不管它是多么微细,总是还是属于「色法」,还是有形相的。

  二者、浮尘五根:即胜义五根所依托处。乃四大之所合成,众生妄计以为我身,实与外之地水火风,无二无别,均是第八识相分耳。

  「浮尘五根」是比较粗显的色法,它是「胜义五根」所依托处。「胜义五根」是「识」所依托,而这个「胜义五根」还必须依托这个「浮尘五根」,是我们都能见到的眼睛、鼻子、耳朵、舌头、身体等的这些五根,但是「胜义五根」是含藏在「浮尘五根」里面的。

  「浮尘五根」是四大的假合,但是众生总认为这是「我」的身体,「我」在这个身体里面「住」,其实这个四大跟外在的四大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执持」跟「执受」的差别。它都是第八识所变现的「相分」。

  「胜义五根」是前五识之所依托,然后「浮尘五根」再是「胜义五根」之所依托,它们相互有关系,但又有不同之处:「浮尘五根」…

《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阿弥陀佛第18愿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