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P20

  ..續本文上一頁所要跑到善的心所活動,或是跑到惡的心所活動,「思」心所是不能決定的,必須由「作意」心所來決定。假設「尋求」是跟「不如理作意」相應,由「不如理作意」而接著不如理的觸、受、想、思,這個時候就是你的身心「不安住」;如果「尋求」是跟「如理作意」相應,那就表示身心「安住」(寂靜的身心)。

  《瑜伽師地論》說「不安住」的「尋求」和「伺察」有五種情況:

  一、「欲」的尋、伺:我們在打坐時,有時候會起「欲」的尋、伺,本來念佛念得好好的,突然念頭跑掉了,跑到五欲的境界裏思惟觀察,觀察思惟,這時身心就不安住了。(貪煩惱一生起來,內心就燥動了。)

  二、「恚」的尋、伺:本來打坐打得好好的,身心安住,但是一想到那個人實在對不起我,我對他這麼好,他竟然這樣對我,想到不如意的人、事,瞋心發動出來了,這就是「恚」尋伺,在一種瞋恚的境界裏思惟觀察。

  叁、「親屬」尋伺:發了菩提心、忏除罪障、積聚資糧,不管出家或在家,都願意好好修學聖道,但是想到上有高堂,還有兄弟姊妹們,我應該跟他們在一起啊!這就是「親屬」尋伺。(這也是不如理作意。)

  四、「國土」尋伺:分別道場的好壞。本來應該修四念處的,現在卻修分別國土的好壞。

  五、「不死」尋伺:我還年輕啊!能力也具足,現在不應該修學聖道,我現在應該去世間好好的發展一番,等我年紀大了再來修學聖道。認爲死亡還離我很久,稱之「不死」尋伺。

  以上五種尋伺是一般初學者容易發生的不如理作意相應的尋伺會發動,使令身心不安住。

  《瑜伽師地論》非常重視「尋、伺」這兩個心所,特地安立了一大科來解釋

  「尋」跟「伺」。本地分共有十七地,其中有叁地用來解釋「尋、伺」。(有尋有伺地、有尋無伺地、無尋無伺地。)一個人無明的生起或智慧的生起,都是靠「尋、伺」而來的。

  以上所說是不如理作意的尋、伺;下面解釋如理作意的尋、伺:

  一、思惟「業果」尋伺:打坐時思惟觀察業果的法則。

  二、思惟「空性」尋伺:「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思惟空性的尋伺。「業果」的尋伺是以「我」來發動;但是「空性」的思惟把那個「我」給消滅掉了;無我、無我所,這時的內心是跟平等的法性相應的。

  神秀偈:「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六組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從此二偈,可以

  感受二人之內心活動狀態有淺有深,這兩人之尋伺活動範圍有淺深。

  神秀師:有一個「我」能夠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從現在開始,「我」要斷除惡法,修習一切善法,莫使塵埃從身口意出生,總還是有「我」。剛出家的人也許還沒有什麼感覺,但是慢慢的出家久一點了,對整個衆生、整個佛法有一點使命感,要承當一點責任時,跟人群的接觸會比較開闊,這時你會發覺,如果單單只是斷惡修善事不夠的,因爲人與人之間的接觸,會有一種對立的感覺,我們很容易都站在一種「自我」的角度來看事情,此時就會有很多障礙出現,不過我們如果進一步學習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種內心狀態是無我、無我所的,那麼你不是站在「自我」的角度看事情,而是以因緣來對應,世間事各有因緣,觀察因緣時以無我、無我所來觀察,是一種平等法性相應的狀態,這種境界是調柔的,而內心是善惡因果清楚分明,不加上個人思想的境地。因此我們從偈頌當中,可以觀察出兩人尋伺境界的差別。

  並用思及慧之各一分爲體。

  尋、伺兩心所都是由「思」及「慧」各一分作爲體性。

  思正慧助,不深推度——名之爲尋。

  慧正思助,能深推度——名之爲伺。

  「尋」,它的多分是「思」,「慧」是少分,因爲剛與「意言境」接觸時,這時的多分還是屬于「思」,就是:內心中假藉如理作意,想在佛法的名言裏面造作,一種造作的意志(心願),但是此時(尋時)真正抉擇觀察的成分少,尚不深入,故此時是安立爲「尋」。

  慢慢的你在這個名言觀察久了,此時「思」慢慢就淡了,代之而起的,「慧」的成分多了,所以說能深推度,名之爲伺。此二者之差別就是如此,但是「體」都是「思」和「慧」。

  修「止」的時候,是不能有尋、伺的,因爲修「止」對根本所緣必須是「無分別住」。(例:一句彌陀念誦聽,此時對佛號只有一種皈依的心,對佛號是不能分別的,因爲一分別就不能達到一心不亂了。)但是修「觀」時正是尋

  伺,修「觀」就是尋伺。在佛法的名言中尋伺,如果老是「無分別住」,怎麼能生起智慧呢?

  從因果的觀念去思惟,如果都只是讓內心寂靜住,怎麼會生起智慧呢?內心那無量無邊的顛倒,只是被「止」壓住而已。修「觀」耗神,但還是得修,因爲沒有「正憶念」是不能對治顛倒的。

  尋伺若與不如理作意相應,是一切罪業的根源。

  尋伺若與如理作意相應,能夠成就佛法的甚深智慧。

  問答:

  推度——思惟觀察之意。

  「萬法唯識」,生命的本質是由我們的業力作決定,而業力也是我們的內心所變現的,因此也可以說:生命的本質是你內心的念頭。看看我們自己的念頭,就可以知道下一輩子會到哪裏去,根本不用找人算命。每天的起心動念,拿五十一個心所去對照對照,就很清楚了。

  佛法的態度是;先找一個根本法寶,把心帶回家。你不必用自己的力量去抗拒煩惱,你可以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找一個法寶,不管是佛號、空性(名言真理),在寂靜處把法寶的力量加強起來,靠著「止」(念)跟「觀」(慧),由念入心,由慧觀察,把心中的法寶這個家蓋起來,蓋得很堅固,等你煩惱一活動,就把法寶現出來,轉念念佛,剛開始須要勉強,不能念要它念,不能轉要它轉,轉它之前,要能思惟煩惱的過患,(對賊的過患、相貌要很清楚),依止對佛法的信心、慚愧心,強迫自己從五欲境界回頭,回到佛號的家裏。

  己叁、色法 略有十一種:一、眼。二、耳。叁、鼻。四、舌。五、身。六、色。七、聲。八、香。九、味。十、觸。十一、法處所攝色。

  前面已講過的心法(心王)跟心所法,都是有「了別性」,它能夠明了分別外在的境界。

  「色法」,它沒有明了性。即使是色界、無色界這種清淨光明的四大,再怎麼精妙的色法,還是沒有明了性。

  「色法」在唯識學的定義叫作:質礙。有質量,占有一定的空間。宇宙人生共有十一個色法。

  解:心心所,所變相分,皆名爲色。

  「色法」是心王帶動心所的時候所變現出來的「相分」。唯識思想說「識」有四分:自證分、證自證分、見分。此叁分都是「能變現」,屬于「能」的部分;「相分」是「所變現」的境界。「所變現」的相分都屬于「色法」,也就是「識」所變現的。意思是:一切的色法;山河大地、內五根、外五塵,它性質不是從它那邊自己生起來的,是從我的內心所變現出來的。如果我的內心改變了,外在的色法也改變了。

  今且約內五根,外六塵,故但略有十一種也。

  色法很多,現在暫且將它分成兩部分;第一是:內五根。內指的是我們的色身,眼、耳、鼻、舌、身五根,是屬于「正報」的色身;第二是:外六塵。外指的是依報,外的六塵,色、聲、香、味、觸、法。

  「五根」與「六塵」這兩個色法是有一點不一樣的,《成唯識論》上說:「色法」都是第八識所執持,但此執持,我們對于「正報」五根的執持,跟外在六塵執持有不同,第八識對外在六塵執持叫作「執持」;而對內五根叫「執受」。

  「執受」——領納以爲自體。它有領納的功能,(比如:你拿棒子打石頭,你不覺得痛,因爲第八識是「執持」它。但是,如果棒子是打自己的手,你會覺得痛,第八識對內五根是「執受」。)同樣是第八識,但是對于色法的外六塵是「執持」;內五根是「執受」。也是「正報」、「依報」的不同。

  (以上將「色法」的由來和種類作略解,是總標。)眼耳鼻舌身五根,皆第八識相分,而各有二:

  內五根的相貌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根」的意思就是「依托」。前五識必須依托五根才能夠生起「了別」的作用。五根本身雖無「了別」之作用,但是它爲「識」之所依托。(五根有二:)

  一者、勝義五根:即八識上色之功能,以能發識,比知是有,非他人所能見知。

  「勝義五根」是第八識的一種色法的功能,「勝義五根」是一種比較微細的四大。它類似我們所講的「神經系統」,不是我們表面上所看到的眼球、耳朵或鼻子、舌頭等,是一種微細的四大,非肉眼所能見到,那麼怎麼知道有這個「勝義五根」呢?因爲它能引發五識,因此我們從「比量」上得知有它存在,不是別人所能夠知、所能夠見。(現代也許藉助精密顯微鏡可見)。但是不管它是多麼微細,總是還是屬于「色法」,還是有形相的。

  二者、浮塵五根:即勝義五根所依托處。乃四大之所合成,衆生妄計以爲我身,實與外之地水火風,無二無別,均是第八識相分耳。

  「浮塵五根」是比較粗顯的色法,它是「勝義五根」所依托處。「勝義五根」是「識」所依托,而這個「勝義五根」還必須依托這個「浮塵五根」,是我們都能見到的眼睛、鼻子、耳朵、舌頭、身體等的這些五根,但是「勝義五根」是含藏在「浮塵五根」裏面的。

  「浮塵五根」是四大的假合,但是衆生總認爲這是「我」的身體,「我」在這個身體裏面「住」,其實這個四大跟外在的四大是一樣的,所不同的是「執持」跟「執受」的差別。它都是第八識所變現的「相分」。

  「勝義五根」是前五識之所依托,然後「浮塵五根」再是「勝義五根」之所依托,它們相互有關系,但又有不同之處:「浮塵五根」…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阿彌陀佛第18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