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P18

  ..續本文上一頁量對佛號之功德産生勝解力。

  二、堅固力:對名號有了勝解力之後,還要多一種願力,堅固力就是願力,那是一個志向,心中對自己的修行要有一個目標和志向。

  叁、歡喜力:無飽意樂,就像老饕吃東西,永遠沒有飽足的感覺。修行人若想在菩提道上功德不斷增長,絕對不要讓自己有志得意滿的感覺,在一種「學習」的態度,你才會不斷往上爬,所謂「常居學地」是也。

  四、暫止息力:修行過程中,有時候身心疲累了,此時就不要勉強作功課,以免對法産生厭惡之心。(就好比:很歡喜吃的菜,不要把它吃得過飽,吃過飽了,下一次再看到它,你未吃就厭了。)從勝解力之後到産生了歡喜心,不要因爲自己的不善巧,而破壞了前面所生起的歡喜心。由此四力成就「精進」,以對治「懈怠」。

  跟修行作朋友,不要作仇人。

  十五、放逸:于染不防,于淨不修,肆縱流蕩爲性;

  障不放逸,增惡損善所依爲業。

  即以懈怠及貪瞋癡四法爲體。

  「放逸」,跟懈怠有關系,比懈怠更嚴重,懈怠之本質是對自己本身松散了,而「放逸」再加上貪、瞋、癡,就是放縱自己的煩惱活動。

  「放逸」對于染汙的因緣也不防止,生起之後也不斷除,對于清淨的戒定慧也不修學,使令它增長,內心放縱自己在五欲六塵的境界到處流蕩,而且是故意如此去作(不如理作意)。

  「懈怠」會增長染法,但是對于善法還不至于損傷。但是「放逸」心所出現時,不但會增長染法,還會對你以前所成就的功德加以損害。

  ※未入聖位之前,任何功德都容易破壞。內心有一點資糧時,切記好好保任,「德瓶」得來不易,切莫放逸。

  ※持戒的根本精神就在「不放逸」;「心常覺照不隨妄轉」。

  在此盡形壽的菩提道上要想不放逸是不容易的,唯有「依衆靠衆」。

  煩惱以各式各樣的形狀來欺騙人,讓人有很多的借口,只有透過唯識學來認清它的形狀。

  以上叁個心所(不信、懈怠、放逸)多數是在塵勞境界中出現的;以下有四個心所(昏沈、掉舉、失念、不正知)則比較容易在止觀修行時出現。昏沈和掉舉是一組,失念和不正知是一組;昏沈和掉舉屬于障礙,而失念和不正知是正修,一個是破障,一個是正修。

  先解釋「失念」和「不正知」:(以念佛法門來說)

  我們剛開始是要對阿彌陀佛的名號培養一個清淨的信心,其次就是要培養念力,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就是我們內心對彌陀名號的執持,要從散亂心達到一心不亂(叁摩地的境界),從散斷心要達到叁摩地,它所依止的法寶就是一個「正念」,一個「正知」。宗喀巴大師:要成就叁摩地要有兩種功德:一、心于所緣專一安住。二、心于所緣相續安住。而此「心于所緣專一安住」就是「正念」的力量,那麼「心于所緣相續安住」就靠「正知」。「正念」和「正知」的相反就是「失念」和「不正知」。此「正念」和「正知」是我們要成就叁摩地的兩個最重要的功德。

  十八、失念:于諸所緣,不能明記爲性;

  能障正念,散亂所依爲業。

  (及以念及癡,各一分爲體)

  「失念」,對于我們所緣的境界,修止觀時,此特別講修「止」,修止一定有一個根本所緣(以淨土法門來說,就是彌陀的名號這個聲塵,是我們的根本所緣。)此時我們對于名號應該是專一安住,但是不能明記爲心,(明是清楚分明,沒有昏昧;記——不忘失。)所謂「執持名號」的執持,就是有「記」的意思,心把佛號抓住,不要讓祂失掉。

  「失念」以後,「正念」就不能分明了,此時散亂心就會活動了,「失念」以後下一個步驟就是「散亂」。所以,我們念佛時怎麼知道自己現在是打妄想?你自己很容易判斷的,一句彌陀念誦聽,念佛有叁個次第,念從心起(佛號怎麼生呢?是從我們這一念皈依的心,從內心生起的。)「念從心起」這時沒有聲相,只是有皈依的心,再帶動一個如理作意,如理作意跟信心准備要把佛號創造出來。第二個次第「聲從口出」,此時聲相出現,假藉嘴巴的震動,就把我們的所緣境創造出來了——「聲從口出」。第叁「音從耳入」,把聲相——我們的根本所緣再聽回去,假藉耳根再聽回到我們內心去。我們如何知道妄想插進來了呢?假設你已經聽不到佛號了,聽不到自己的佛號,那一定是打妄想去了,主人不在賊就進來了,所以你每一句佛號都要清楚的聽到你佛號的聲音,一句接一句都要聽得清楚,這就是「明記不忘」,也是「正念」的力量。(下面接著再看「不正知」)。

  十九、不正知:于所觀境,謬解爲性;

  能障正知,多所毀犯爲業。

  (此以慧及癡,各一分爲體)

  對所緣境只是「專一安住」這樣還不夠,要相續,相續還有一個功德要注意,就是:對于所觀境要「正知」。而「不正知」就是謬解,一種錯謬的理解,到底我們是不是安住在所緣境,我們不知道;或者在念佛當中有什麼境界出現,我們也不知道。(這個境界是真實的?是虛妄的?是善的?是惡的?是該增長?或該對治?都不知道,叫不正知。)對于所觀察的境界不能夠如實知道

  它的真實相,那麼對于已經成就的戒、定、慧的功德,就會有破壞的作用。戒定慧的功德破壞,可以從兩方面來說;一是對戒的功德破壞,二是對于止觀定慧的功德破壞。比如:外道修禅定,「正念」力很強,但是「正知」力薄弱。得到禅定之後,他看到一個人一生修善,臨終起了惡念墮落到畜生道去了,他爲此而起了「不正知」,他對宇宙人生的真相沒有如實的了解,對于因果沒有過去、現在、未來叁世的觀念,他從他所看到的今生這個小片段來抉擇,等他一出定,世間上沒有因果,那持戒、斷惡、修善變成沒有意義了,因爲他認爲這世間上沒有一定的軌則,此時他就開始造惡業了,就是「多所毀犯」那麼是什麼因素使他多所毀犯呢?就是因爲他于所觀境,不能如實了知境界的真實相貌,此即爲一、毀犯清淨戒行。

  二、毀犯止觀的功德:就是我們說的「錯認消息」了(老參與蜘蛛之公案)。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打坐時經常憶持,凡所有相就是虛妄,什麼是真實的,不虛妄呢?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在一切的「相」當中看到「非相」(一切法的空性),就著一切法的生滅相當中,能夠看到它的畢竟空的空性,這個時候你就見到如來了!(看到法身如來)「不正知」以後,在所觀境你會産生很多錯謬的理解(錯認消息),輕一點的話,破壞止觀功德;嚴重的話,破壞了清淨的戒行,所以說:多所毀犯爲業。

  「失念」的體性是以「念」跟「癡」爲體。「念」就是五別境裏的那個「念」,(五別境:欲、勝解、念、定、慧。)明記不忘爲「念」。(此時之「念」,當然就不是佛號或叁寶境界,此時這個明記不忘是念五欲境界。)「癡」,不明白五欲的過患,所以又跑到五欲境界裏去了。「五欲的念」是一個我們非常熟悉的境界,但是「叁寶的念」對我們而言,是生疏的境界,因此我們念佛時,念頭老是跑出去,這很正常。因爲我們過去于五欲境界裏,也是心于所緣數數憶念,所以栽培了這個念力,會使令我們到叁惡道的念力。現在想改變過來,當然須要有極大的耐性,跑出去就拉回,一次又一次的練,一方面不要再串習五欲之念,斷其相續心,慢慢的,生的會轉熟,熟的轉生。因此「失念」是以「邪念」跟「愚癡」作自體。

  「不正知」是以「慧」跟「癡」爲體。「慧」也是五別境裏那個「慧」,是邪慧,過去有串習過的「邪惡知見」。「失念」和「不正知」都屬于正修的時候。

  十六、昏沈:令心于境,無堪任爲性;

  能障輕安,毗 舍那爲業。

  「昏沈」使令我們這一念心面對所緣境時,明了性失去了,創造功德的能力也失去了,沒有堪能之力,內心當中就是昏昧。因爲昏沈就達不到禅定的功德——「輕安」,也沒有觀慧出生,對于諸法的實相就不能如實的了知,對于「止」和「觀」都障礙了。

  十七、掉舉:令心于境,不寂靜爲性;

  能障行舍,奢摩他爲業。

  「昏沈」的相貌是寂靜的(一個人在睡覺時,內心很寂靜,但是不明了。)

  「掉舉」與「昏沈」正好相反,掉舉的明了性是在的,內心還很清楚,造業的功能都在,但是它已經「不寂靜」了,不能在所緣境中「專一安住」了。在五欲境界裏到處攀緣,內心不寂靜了。「行舍」是禅定(止)的功德,那麼有掉舉之後,當然就障礙禅定(止)的功德。

  宗大師說「昏沈」的自體是「癡」。打坐時若是經常昏沈,要不對治的話,以後腦筋就是鈍鈍的,經常串習這個「癡」心所,以後可能就到畜生道去,福報大,就作畜生王,所以「昏沈」是很可怕的。

  

  初學者打坐時,腳也痛,腰也痛,心也散亂,不容易昏沈;但是等到你打坐腳不痛,腰也不痛時,就容易昏沈了。「昏沈」之可怕在于;它出現時內心是寂靜的,這使令我們容易錯認消息,你會不想去對治它,因爲它使你感到身心寂靜,但是這種寂靜卻是昏昧的!剛開始來說,沒有人願意昏沈的,都是身心已經太疲憊了,而你又強迫自己打坐,此時精神、體力都耗損掉了,心光外泄了,沒有精神、沒有體力,你運作時明了性就生不起來。起初是身心失調,但是你習慣以後,你把覺睡飽了,飯也吃飽了,坐,照樣昏沈,爲什麼?已經習慣了。因此,昏沈不對治是增長愚癡,到最後聽佛法都聽不懂。

  ※思惟昏沈的過患,莫讓自己入寶山空手而回,沒有明了性,法就不能相應——無堪任性。

  「掉舉」是不寂靜,行相粗重是很容易觀察的。「昏沈」是「癡」,「掉舉」是「貪」,會在外面攀緣,就是對外境有染著,所以你才會去攀緣它。

  我們在修習「正念」和「正知」時,兩個很大的障礙就是「昏沈」和「掉舉」。二十、散亂:于諸…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阿彌陀佛第18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