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量对佛号之功德产生胜解力。
二、坚固力:对名号有了胜解力之后,还要多一种愿力,坚固力就是愿力,那是一个志向,心中对自己的修行要有一个目标和志向。
三、欢喜力:无饱意乐,就像老饕吃东西,永远没有饱足的感觉。修行人若想在菩提道上功德不断增长,绝对不要让自己有志得意满的感觉,在一种「学习」的态度,你才会不断往上爬,所谓「常居学地」是也。
四、暂止息力:修行过程中,有时候身心疲累了,此时就不要勉强作功课,以免对法产生厌恶之心。(就好比:很欢喜吃的菜,不要把它吃得过饱,吃过饱了,下一次再看到它,你未吃就厌了。)从胜解力之后到产生了欢喜心,不要因为自己的不善巧,而破坏了前面所生起的欢喜心。由此四力成就「精进」,以对治「懈怠」。
跟修行作朋友,不要作仇人。
十五、放逸:于染不防,于净不修,肆纵流荡为性;
障不放逸,增恶损善所依为业。
即以懈怠及贪瞋痴四法为体。
「放逸」,跟懈怠有关系,比懈怠更严重,懈怠之本质是对自己本身松散了,而「放逸」再加上贪、瞋、痴,就是放纵自己的烦恼活动。
「放逸」对于染污的因缘也不防止,生起之后也不断除,对于清净的戒定慧也不修学,使令它增长,内心放纵自己在五欲六尘的境界到处流荡,而且是故意如此去作(不如理作意)。
「懈怠」会增长染法,但是对于善法还不至于损伤。但是「放逸」心所出现时,不但会增长染法,还会对你以前所成就的功德加以损害。
※未入圣位之前,任何功德都容易破坏。内心有一点资粮时,切记好好保任,「德瓶」得来不易,切莫放逸。
※持戒的根本精神就在「不放逸」;「心常觉照不随妄转」。
在此尽形寿的菩提道上要想不放逸是不容易的,唯有「依众靠众」。
烦恼以各式各样的形状来欺骗人,让人有很多的借口,只有透过唯识学来认清它的形状。
以上三个心所(不信、懈怠、放逸)多数是在尘劳境界中出现的;以下有四个心所(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则比较容易在止观修行时出现。昏沉和掉举是一组,失念和不正知是一组;昏沉和掉举属于障碍,而失念和不正知是正修,一个是破障,一个是正修。
先解释「失念」和「不正知」:(以念佛法门来说)
我们刚开始是要对阿弥陀佛的名号培养一个清净的信心,其次就是要培养念力,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就是我们内心对弥陀名号的执持,要从散乱心达到一心不乱(三摩地的境界),从散断心要达到三摩地,它所依止的法宝就是一个「正念」,一个「正知」。宗喀巴大师:要成就三摩地要有两种功德:一、心于所缘专一安住。二、心于所缘相续安住。而此「心于所缘专一安住」就是「正念」的力量,那么「心于所缘相续安住」就靠「正知」。「正念」和「正知」的相反就是「失念」和「不正知」。此「正念」和「正知」是我们要成就三摩地的两个最重要的功德。
十八、失念:于诸所缘,不能明记为性;
能障正念,散乱所依为业。
(及以念及痴,各一分为体)
「失念」,对于我们所缘的境界,修止观时,此特别讲修「止」,修止一定有一个根本所缘(以净土法门来说,就是弥陀的名号这个声尘,是我们的根本所缘。)此时我们对于名号应该是专一安住,但是不能明记为心,(明是清楚分明,没有昏昧;记——不忘失。)所谓「执持名号」的执持,就是有「记」的意思,心把佛号抓住,不要让祂失掉。
「失念」以后,「正念」就不能分明了,此时散乱心就会活动了,「失念」以后下一个步骤就是「散乱」。所以,我们念佛时怎么知道自己现在是打妄想?你自己很容易判断的,一句弥陀念诵听,念佛有三个次第,念从心起(佛号怎么生呢?是从我们这一念皈依的心,从内心生起的。)「念从心起」这时没有声相,只是有皈依的心,再带动一个如理作意,如理作意跟信心准备要把佛号创造出来。第二个次第「声从口出」,此时声相出现,假藉嘴巴的震动,就把我们的所缘境创造出来了——「声从口出」。第三「音从耳入」,把声相——我们的根本所缘再听回去,假藉耳根再听回到我们内心去。我们如何知道妄想插进来了呢?假设你已经听不到佛号了,听不到自己的佛号,那一定是打妄想去了,主人不在贼就进来了,所以你每一句佛号都要清楚的听到你佛号的声音,一句接一句都要听得清楚,这就是「明记不忘」,也是「正念」的力量。(下面接着再看「不正知」)。
十九、不正知:于所观境,谬解为性;
能障正知,多所毁犯为业。
(此以慧及痴,各一分为体)
对所缘境只是「专一安住」这样还不够,要相续,相续还有一个功德要注意,就是:对于所观境要「正知」。而「不正知」就是谬解,一种错谬的理解,到底我们是不是安住在所缘境,我们不知道;或者在念佛当中有什么境界出现,我们也不知道。(这个境界是真实的?是虚妄的?是善的?是恶的?是该增长?或该对治?都不知道,叫不正知。)对于所观察的境界不能够如实知道
它的真实相,那么对于已经成就的戒、定、慧的功德,就会有破坏的作用。戒定慧的功德破坏,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是对戒的功德破坏,二是对于止观定慧的功德破坏。比如:外道修禅定,「正念」力很强,但是「正知」力薄弱。得到禅定之后,他看到一个人一生修善,临终起了恶念堕落到畜生道去了,他为此而起了「不正知」,他对宇宙人生的真相没有如实的了解,对于因果没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观念,他从他所看到的今生这个小片段来抉择,等他一出定,世间上没有因果,那持戒、断恶、修善变成没有意义了,因为他认为这世间上没有一定的轨则,此时他就开始造恶业了,就是「多所毁犯」那么是什么因素使他多所毁犯呢?就是因为他于所观境,不能如实了知境界的真实相貌,此即为一、毁犯清净戒行。
二、毁犯止观的功德:就是我们说的「错认消息」了(老参与蜘蛛之公案)。金刚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打坐时经常忆持,凡所有相就是虚妄,什么是真实的,不虚妄呢?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在一切的「相」当中看到「非相」(一切法的空性),就着一切法的生灭相当中,能够看到它的毕竟空的空性,这个时候你就见到如来了!(看到法身如来)「不正知」以后,在所观境你会产生很多错谬的理解(错认消息),轻一点的话,破坏止观功德;严重的话,破坏了清净的戒行,所以说:多所毁犯为业。
「失念」的体性是以「念」跟「痴」为体。「念」就是五别境里的那个「念」,(五别境:欲、胜解、念、定、慧。)明记不忘为「念」。(此时之「念」,当然就不是佛号或三宝境界,此时这个明记不忘是念五欲境界。)「痴」,不明白五欲的过患,所以又跑到五欲境界里去了。「五欲的念」是一个我们非常熟悉的境界,但是「三宝的念」对我们而言,是生疏的境界,因此我们念佛时,念头老是跑出去,这很正常。因为我们过去于五欲境界里,也是心于所缘数数忆念,所以栽培了这个念力,会使令我们到三恶道的念力。现在想改变过来,当然须要有极大的耐性,跑出去就拉回,一次又一次的练,一方面不要再串习五欲之念,断其相续心,慢慢的,生的会转熟,熟的转生。因此「失念」是以「邪念」跟「愚痴」作自体。
「不正知」是以「慧」跟「痴」为体。「慧」也是五别境里那个「慧」,是邪慧,过去有串习过的「邪恶知见」。「失念」和「不正知」都属于正修的时候。
十六、昏沉:令心于境,无堪任为性;
能障轻安,毗 舍那为业。
「昏沉」使令我们这一念心面对所缘境时,明了性失去了,创造功德的能力也失去了,没有堪能之力,内心当中就是昏昧。因为昏沉就达不到禅定的功德——「轻安」,也没有观慧出生,对于诸法的实相就不能如实的了知,对于「止」和「观」都障碍了。
十七、掉举:令心于境,不寂静为性;
能障行舍,奢摩他为业。
「昏沉」的相貌是寂静的(一个人在睡觉时,内心很寂静,但是不明了。)
「掉举」与「昏沉」正好相反,掉举的明了性是在的,内心还很清楚,造业的功能都在,但是它已经「不寂静」了,不能在所缘境中「专一安住」了。在五欲境界里到处攀缘,内心不寂静了。「行舍」是禅定(止)的功德,那么有掉举之后,当然就障碍禅定(止)的功德。
宗大师说「昏沉」的自体是「痴」。打坐时若是经常昏沉,要不对治的话,以后脑筋就是钝钝的,经常串习这个「痴」心所,以后可能就到畜生道去,福报大,就作畜生王,所以「昏沉」是很可怕的。
初学者打坐时,脚也痛,腰也痛,心也散乱,不容易昏沉;但是等到你打坐脚不痛,腰也不痛时,就容易昏沉了。「昏沉」之可怕在于;它出现时内心是寂静的,这使令我们容易错认消息,你会不想去对治它,因为它使你感到身心寂静,但是这种寂静却是昏昧的!刚开始来说,没有人愿意昏沉的,都是身心已经太疲惫了,而你又强迫自己打坐,此时精神、体力都耗损掉了,心光外泄了,没有精神、没有体力,你运作时明了性就生不起来。起初是身心失调,但是你习惯以后,你把觉睡饱了,饭也吃饱了,坐,照样昏沉,为什么?已经习惯了。因此,昏沉不对治是增长愚痴,到最后听佛法都听不懂。
※思惟昏沉的过患,莫让自己入宝山空手而回,没有明了性,法就不能相应——无堪任性。
「掉举」是不寂静,行相粗重是很容易观察的。「昏沉」是「痴」,「掉举」是「贪」,会在外面攀缘,就是对外境有染着,所以你才会去攀缘它。
我们在修习「正念」和「正知」时,两个很大的障碍就是「昏沉」和「掉举」。二十、散乱:于诸…
《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