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自己,再射伤对方)射伤别人是损恼他,但是自己的内心也是逼恼的。两败俱伤,这就是「害」。九、嫉:殉自名利,不耐他荣,妒忌为性;
能障不嫉,忧戚为业。(此亦瞋恚一分为体)。
「嫉」,殉者追求也。为了追求自己的名闻利养,不能忍受他人有荣耀的事情,内心产生妒忌,这就是「嫉」的体性。(妒忌心重的人,通常我执、我见都较重,因为有了「我」,就会希望荣耀都归「我」所有,若是别人有荣耀,就产生妒忌了。)经常嫉妒别人,自己内心就老是忧戚不快乐。「小人常戚戚,君子坦荡荡。」忧戚是由嫉妒而来的,是它的业用。
「随喜功德」能对治「嫉」。
十、悭:耽着财法,不能惠舍,秘吝为性;
能障不悭,鄙涩畜积为业。(此亦贪爱一分为体)。
「悭」,耽就是爱的意思,但是势力比爱更强大了,不管是财物或内心所摄持的法门,非常爱着,而且不能将财法适当的布施出去,隐藏而又吝惜不舍。
积集财法不肯流通,不能惠施于人,就是「悭」的业用。
蕅祖《观心法要》:悭财者,世世贫穷;悭法者,世世愚痴,不可不戒也。
「财」与「法」都像流水一样,流出去;才能再流进来,要流通才能增长广大。有舍才有得。
此十各别起故,名为小随烦恼。
「小随烦恼」它的生起是各别的,不是一起生起。
解释「随烦恼」:
「随烦恼」分有三类:小随、中随、大随。小中大并不是约其势力的强弱,而是约其「活动范围」而分。前面所说的十个小随烦恼,它的活动范围不能够普遍一切的不善心所,不是所有的不善心所都有前面的这十个小随烦恼。
不能普遍的在不善心所中活动,称之为「小随」。
「中随」,它能够普遍的在一切不善心所活动,换句话说,只要内心生起的是不善心所,一定有「无惭」「无愧」。「中随」的活动范围较广。能够普遍的在不善心所活动,称之为「中随」。
「大随」的和动范围就更大了,能够普遍的在不善的心所,而且在「有覆无记」的心所,称之为「大随」。
「有覆无记」:色、无色界的高深禅定中,不思善也不思恶,这就是「无记」,但是这个「无记」是「有覆」,因为还有一个「我」,「覆」是障道之意,障碍真如法性的显现。
十一、无惭:不顾自法,轻拒贤善为性;
能障碍惭,生长恶行为业。
「无惭」,不顾——不尊重。不尊重自己,对自己没有自我期许、自我要求,内心中没有希圣希贤之心,对自己没有「自增上」之要求,其次,于「法」也不想随顺,不顾「法」的尊贵,也不想「法增上」。自己自暴自弃,对佛法也不尊重,贤善的境界本来是应该增长的,但是你轻视拒绝。既然对于贤善之事没有希求心,那么你的生命就是生长恶行,增长恶法是「无惭」的业用。生命没有目标,就是跟着习气走。
十二、无愧:不顾世间,崇重暴恶为性;
能障碍愧,生长恶行为业。
「无愧」,不尊重世间的讥嫌,作了错事世间人会指点你,但是你也无所谓、不在乎,对于暴恶之事不但不对治,还特别欢喜。你有崇重暴恶的心,一切的过患就容易生起,并且增长广大。
「无惭」和「无愧」这两个心所多数是同时生起的,一个是轻拒贤善,一个是崇重暴恶,多数来说,有「无惭」就有「无愧」,有「无愧」也有「无惭」。这两个心所能够普遍的在不善的心所里活动,所以名为「中随烦恼」。
换句话说;任何一个不善的心所活动,一定挟带无惭、无愧。
在我们尚未入圣位之前,惭愧心是非常重要的,在烦恼未断之前,从信心引生惭愧心,能够断除恶法的一个力量,就是靠「惭」和「愧」。
从两方面来说惭愧的运用:
一、造业之前:如果惭愧的心所是在造恶之前,虽然造了一个恶业,但是你内心当中并不欢喜作这件事,你是崇重贤善的心情,造了恶业是因为我控制不了习气,但还是有惭愧心,此时所造的恶业在律上说叫「不定业」;如果是没有惭愧心的造恶,那叫「定业」,也就是一定要得果报。
二、造业之后:当我们造了恶业之后,虽然没有别人知道,但是阿赖耶受熏,它已经把这个功能摄持了,当我们冷静下来之后,业力已经保存下来了,在《瑜伽师地论》中说,有两个办法可以对治已经进入阿赖耶识的业力:一、忏悔所损业。请一个忏悔主,至诚修忏,由惭愧心的摄持,念念之间把已经进入到阿赖耶识的罪业慢慢消融掉。
二、对治所损业。因为有烦恼所以才造恶业,当烦恼现前时就必须对治它,不能随顺烦恼,因为造了恶业之后,烦恼的等流性下一次还是会出现,所以绝对不能随顺烦恼,当你不随顺烦恼时,也表示你恶的业力在慢慢消失掉了,因此对治烦恼也是可以折损恶业。
当业力进入到现行位时,为时晚矣!
以下的心所是「随烦恼」(大随),「随」是随顺之意,这个烦恼的本质是随顺「根本烦恼」而生起,它是「根本烦恼」的一个等流性。换言之;「随烦恼」跟「根本烦恼」是开合的不同,合起来是六根本烦恼,开出来则是二十个随烦恼。从烦恼的体性来观察,不管是「根本烦恼」或「随烦恼」,都会使令我们身心扰动,都会使令我们今生、来生成就不安乐的果报,故将其安立为「烦恼」。
以下从十三起的心所都是「大随烦恼」,因为它活动的范围能够普遍于不善的心所,以及「有覆无记」的心所,这意思就是说:以下心所的行相比较微细(大随),不像前面烦恼(小随、中随)的行相较为粗猛,粗猛的烦恼在「有覆无记」的情况下就不能活动,色、无色界那种「有覆无记」的高深禅定,
有些烦恼是不能活动的,一活动就破坏禅定。亦即:以下烦恼活动是容许在禅定当中出现的。此即:遍于不善及有覆无记的大随烦恼。
十三、不信:于实德能,不忍乐欲,心秽为性;
能障净信,懈怠所依为业。
「不信」的体性是:对于实德能不忍乐欲,对于三宝的存在性,此处特指法宝,对于法、四圣谛、实事实理的存在性,不能够忍可随顺。其次,于三宝功德不能「乐」,也就是不能欢喜好乐。对于「能」,前面的「实」、「德」是约「他」之境界;此「能」是约「自」之境界,自己的能力。对于自己是不是能够成就三宝的功德,没有一种希望的心,所以叫不能「欲」。这样的情况拢总来说,它的内心状态是:心秽为性;内心是一种染污的情况。心秽之义:佛法僧三宝是一种清净庄严的功德,假设我们以一种怀疑的心来听闻受持,这样的话,因为我们的内心是一种「疑」的活动,那么就会把三宝的功德给染污掉了。使令三宝的功德在我们内心不能生起,因为祂被染污了,祂已经不能使令我们生命增上,没有达到「宝」的作用,也没有达到「乘」的作用,「宝」能使我们离苦得乐,「乘」能使令我们到彼岸,这些功德都在内心有疑之下而不能生起。因为内心有染污、有疑根,那么对于善法的修学就懈怠了。※净土法门强调本尊相应,意即净土法门强调弥陀名号的功德,是总持阿弥陀佛所有依、正庄严的功德,「名以昭德」;思惟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是弥陀依、正庄严的化身,一为无量,无量为一,无量无边的功德,化成一句弥陀的名号,这样,我们这苦恼身心,对阿弥陀佛的名号生起一种「大皈依」的境界,什么是「大皈依」?印光大师点出一个量:把弥陀名号要当作是本命元辰,通身靠倒。也就是整个身心完全依止名号,达到分不出「能皈依的心」和「所皈依的万德庄严」。通身靠倒之意是;在皈依当下,已经没有能所的分别,这才叫「大皈依」。
修习净土法门的第一个功德是:信心。信心不能建立,饶你将佛号念到风吹不入,雨打不湿,亦无得生之理(没有往生的道理)。因为这句名号已经不能救拔你了,不是祂的功德丧失了,而是你自己的功德丧失了,因为你内心有
「疑」。阿弥陀佛祂平等的把名号功德普遍布施给一切众生,现生业障消除,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但是佛号功德是不是能在我们内心生起,完全是我们「信心」的问题。
※莫把阿弥陀佛的名号,当作只是摄心的工具。
修学之初当然是「仰信」,但是透过对净土经论的学习,闻经达理,断疑生信,一定要把净土法门缘起的道理彻底的弄清楚,观察到一切法的空性,从空性当中,能够知道无我、无我所的平等法性当中,我这一念烦恼的心,和阿弥陀佛的清净心感应道交是可能的,因为一切法是毕竟空,所以彼此间的接触是可能的,没有东西能够障碍。这些都要靠我们平常的闻思来建立信心,断除疑惑。
十四、懈怠:于断恶修善事中,懒惰为性;
能障精进,增染为业。
设于染事而策勤者,亦名懈怠,退善法故。
「懈怠」跟前面的「不信」是有关系的,懈怠的体性就是对于恶法的断除(身、口、意三业),和各种善法的修习,也就是断恶和修善这两件事懒惰为性;悠悠泛泛提不起劲,不能主动积极去断恶修善。
「懈怠」会障碍「精进」,而且会增长染法,是它的业用。假设我们对于染污的恶法是精勤努力的态度。这也是「懈怠」,因为染污恶法增长了,善法就退失了。「精进」是安立在断恶修善之上。
「懈怠」是增长染法,它本身倒也还没有造恶,我们在初学佛时,内心中有很多的染法,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修习佛法,我们内心会有一些正念的力量,正念的力量慢慢加强,恶法的力量就慢慢消退,善法跟恶法是互相对治的,但是时间久了,你再不用功,正念就会退转,正念一退转,「贼」就开始活动了。(心中的光明降低以后,黑暗就偷偷又出现了。)我们在佛法当中若是不精进,它就一定是往后退了。
宗大师于「精进」提出有四力:
一、胜解力:思惟所修学法门之功德,透过佛陀的圣教量去思惟佛号的功德,
令这一念心与弥陀感应道交,依止圣教…
《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